最近很多人在聊那個…紀錄飲食的 App,你知道嗎?就是手機上點一點,記下你吃了什麼,然後它會幫你算熱量啊、蛋白質那些東西。說真的,這東西出來很久了,但好像最近又變得很紅。
我一開始也覺得,啊不就是個記帳本,只是記的是食物。有這麼神奇嗎?但後來發現,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特別是當你真的開始用,才發現自己平常吃東西有多「隨心所欲」。
所以,重點一句話:這東西到底在幹嘛?
老實說,它就是一個你口袋裡的營養師助理。它不會阻止你吃,但它會讓你「清楚知道」自己吃了什麼下肚。光是「知道」這件事,就已經能改變很多行為了。
就像有個故事說一個大學生,每天都嗑披薩趕報告,結果人越來越累、皮膚也變差。有天她心血來潮把她那餐大披薩輸入 App… 結果跳出來的數字差點沒讓她嚇死:熱量兩千多大卡、脂肪超標、鈉含量更是爆表。從那天起,她才意識到問題在哪,不是說完全不吃披薩,而是開始學會怎麼選、怎麼搭,多放蔬菜、少點起司之類的。
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被提醒」?
我自己是覺得,現代人吃東西有幾個盲點,真的不是靠意志力就能解決的。
第一,資訊太多太亂了。一下生酮飲食、一下又是低 GI,然後哪個網紅又說什麼東西吃了會瘦…到底要聽誰的?營養 App 好處是,它不太跟你講那些花俏的理論,它就是很務實地把「事實」攤開給你看。你掃一下條碼,這包零食的糖有多少、脂肪有多少,清清楚楚,不用再自己猜。
第二,就是那些「隱藏的熱量」。這點超可怕。你以為很健康的優格杯,結果一看標示,糖加得比可樂還多。或是那種看起來沒什麼的調味醬,淋上去可能就多了兩三百大卡。這些東西如果不用 App 去查,你可能吃了一輩子都不知道。
第三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份量」。你覺得「一把」堅果是多少?你倒麥片的時候,有真的拿量杯量過「一份 30 克」長怎樣嗎?大部分人都沒有。結果常常是自以為吃得很健康,但份量是建議的兩三倍。這 App…嗯,雖然有點煩,但它會逼著你去面對這個問題。
還有啊,它會讓你注意到自己的「飲食模式」。像是,是不是每到下午三點就想吃甜的?是不是晚上追劇的時候,嘴巴就停不下來?這些「無意識」的行為,一旦開始記錄,就變得「有意識」了。光是這樣,很多壞習慣就自己改掉了。
市面上 App 這麼多,要怎麼選?
這問題超多人問。老實說,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的。我把它們大概分成幾種類型,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哪種人。
| App 類型 | 適合誰? | 優點 | 嗯…可能要注意的地方 |
|---|---|---|---|
| 資料庫巨無霸型 (像 MyFitnessPal) |
幾乎什麼都吃,尤其是外食、進口食品多的人。 | 資料庫真的超強,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食物大概都有。掃條碼功能很方便。 | 介面有時候有點…嗯,老派。然後,對台灣在地小吃的支援度就看運氣了,一碗肉燥麵的熱量可能差很多。 |
| 在地化貼心型 (像 Cofit) |
常吃台式、中式料理,需要更精準在地化數據的人。 | 對!它可能知道你家巷口那家便當店的雞腿飯熱量大概多少。有些還有營養師諮詢服務。 | 資料庫廣度可能不如國際大廠,如果你常吃一些比較冷門的進口食品,可能會找不到。 |
| 極簡/手動記錄型 | 不追求超精準數字,只想大概記錄、養成習慣的人。或是…很愛自己煮飯的。 | 介面通常很乾淨、沒壓力。讓你專注在「記錄」這個動作本身。 | 很吃個人毅力。因為很多東西要自己手動輸入,懶人可能會很快放棄。 |
說到這個在地化,就很有趣。像 MyFitnessPal 這種國際 App,它的資料庫可能來自美國農業部 (USDA),非常權威。但你拿它去查「肉圓」或「蚵仔麵線」,它可能會給你一個很奇怪的結果,或是根本找不到。這時候,反而參考我們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會準確得多。所以有些在地 App 會整合這部分資料,這就是個很大的優勢。
題外話:我能自己寫一個這種 App 嗎?
突然想到,如果你是工程師或對 AI 有點興趣,這件事其實比你想像的要「可能」喔。現在有很多現成的 AI 模型和資料庫,根本不用從零開始。
這塊真的蠻酷的,稍微分享一下。
- 想做食物圖片辨識?
有個叫 Food101 的資料集,超有名。它裡面有 101 種類別、大概十萬張食物照片。你可以拿它來訓練一個深度學習模型,像是 ResNet50,教電腦看懂照片裡的是沙拉還是披薩。 - 想從圖片變出食譜?
那就要看 Recipe1M+ 這個資料集了。它更猛,不只能辨識圖片,還能反向生成食譜。架構通常會用 CNN (卷積神經網路) 來分析圖片,再用 RNN (循環神經網路) 來一段一段產生食譜步驟。 - 想做個聰明的營養問答機器人?
可以研究一下 FoodKG。它是一個「知識圖譜」,把食物、營養素、食材之間的關係都串起來了。你可以用它來回答一些複雜問題,比如「富含鐵質的堅果有哪些?」或「雞肉通常可以跟什麼食材搭配?」。
這些模型要去哪找?
說真的,現在資源超多。像是 Hugging Face,那裡簡直是 AI 模型的百貨公司,特別是處理文字分析的模型一堆。還有 TensorFlow Hub 或 PyTorch Hub,上面有很多訓練好的圖片辨識模型可以抓下來微調。有時候,看一些學術論文,作者甚至會直接把他們的程式碼和模型放在 GitHub 上,那都是寶藏啊。
好,那決定要用了,然後呢?
其實上手很簡單啦,但有幾個心態我覺得要先建立好,不然很容易挫折。
- 誠實記錄,但別有罪惡感:今天就是想吃一塊蛋糕,就記。吃了炸雞,也記。重點是「誠實」,而不是「完美」。你騙 App 沒意義,它只是個工具。看到紅色赤字也不用太焦慮,那只是一個數據,提醒你明天可以稍微平衡一下。
- 一開始不用追求 100% 精準:找不到完全一樣的品項?沒關係,找個最接近的就好。重點是先養成「每天記錄」的習慣。習慣養成了,再來慢慢優化準確度。
- 利用它的「提醒」功能:設定喝水提醒、用餐時間提醒。讓它成為你的小助理,而不是考試卷。
- 找社群一起玩:很多 App 都有內建社群,可以看看別人怎麼吃、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個人減肥或調整飲食很孤單,一群人就變成有趣的挑戰了。
所以,繞了一大圈,這東西到底是不是個 game-changer?
我自己是覺得,它對那些「想改變,但不知道從何開始」的人來說,絕對是。它給了你一個具體的方向和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但如果你期望下載一個 App,身材就會自動變好,那…可能還是想得太美好了。
它終究只是個工具,方向盤還是在你自己手上。但有個好的導航,總比自己亂開好吧?
換你說說看:
你用過這類營養紀錄 App 嗎?覺得最方便、或最讓你頭痛想放棄的地方是什麼?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