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的一件事...
嗯... 最近一直在想,B2B業務開發這件事。特別是在我們這種製造業,感覺越來越難了。以前那套,打電話、跑展會,好像... 效果越來越慢。🤔
然後很多人就說,啊,去做社群啊,去網路上曝光啊。但說真的,我看了很多,大部分都是把公司的產品DM貼上去,或是發一些很硬的技術文章。結果呢?按讚的都是自己同事。這樣... 真的有開發到客戶嗎?
我自己是覺得,問題可能不在於工具有沒有用,而是... 心態。大家太急著想「賣東西」,而不是想「建立關係」。所以今天想隨便聊聊,關於製造業怎麼利用「社群」這件事,但不是行銷那種,是從一個業務的角度出發。
一句話結論:重點不是大聲嚷嚷,而是持續地「在場」,並且「有用」。
一個小故事,可能你我都會遇到
我聽過一個例子。有個做CNC零組件的業務小陳,很拚。他加入了好幾個Facebook上的「機械加工交流」社團,每天都貼他們家最新的產品,規格寫得超詳細,還附上優惠碼。
一開始,他覺得自己很勤勞,曝光量一定很高。但過了一個月,私訊他詢價的,一個都沒有。社團的版主還警告他,說他廣告意圖太明顯。他覺得很挫折。
後來,他換了個方式。他一樣看那些社團,但不貼文了。他看別人問的問題,例如「請問這種材質用什麼刀具比較好?」、「某某牌的控制器參數怎麼調?」。如果他剛好懂,他就花點時間回覆,分享自己的經驗。不懂,他就幫忙標記可能知道的達人。
他也不推銷自家產品。有人感謝他,他就回個「不客氣,互相交流」。
又過了三個月吧。有個之前被他幫過的小工廠老闆,突然私訊他,說他們最近有個新案子,需要一款特殊的軸承,問小陳他們公司有沒有做。這才成了他的第一筆來自社群的生意。
這個故事很普通,但我覺得點出了一個關鍵:在B2B的世界裡,信任,遠比價格重要。而信任,是「種」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
那... 到底該怎麼做?
說了半天心態,還是要有點具體的方法。嗯... 我覺得可以分成「場域選擇」和「行動準則」兩個部分來看。
首先,社群不只是網路上的Facebook或LinkedIn。對製造業來說,很多傳統的「社群」其實更有效。例如產業公會、研討會、甚至是某些老師傅自己組的LINE群組。
我簡單做了個比較表,這是我自己的感覺啦,不一定完全準確。
| 社群類型 | 優點 | 缺點 | 我會怎麼用... |
|---|---|---|---|
| 線上社群 (FB/LinkedIn) | 範圍廣、潛水觀察很容易、可以接觸到不同層級的人。 | 雜訊多、廣告文一堆、信任度比較低、關係很淺。 | 嗯... 我會把它當作「聽診器」。每天花個15分鐘滑一下,看看大家在討論什麼痛點、抱怨什麼,當作市場調查。不太會主動PO文賣東西。 |
| 線下實體 (公會/研討會) | 來的都是真人、目的性強、能建立有溫度的信任感、可以認識到關鍵決策者。 | 花時間、花錢(交通/報名費)、場次有限、很吃個人社交能力。 | 這種我會當成「重點投資」。去之前會先研究參加名單,鎖定一兩個想認識的人。現場不急著換名片,而是專心聽演講,中場休息時,去跟對方聊剛剛演講的內容,從「共鳴」開始。 |
| 半封閉群組 (LINE/熟人介紹) | 信任度最高、通常都是由一個核心人物過濾過的成員、成交率也最高。 | 非常難加入、圈子很小、進去亂講話馬上會黑掉。 | 這個... 沒得強求。只能靠前面兩種方式慢慢累積人脈,等別人覺得你這人還不錯,自然會有人拉你一把。進去後,多看少說,除非真的能幫上忙。🙏 |
選好場域後,行動準則就很簡單了,其實就是小陳後來的做法:
- 先聽,再說: 花八成的時間看別人說什麼,了解共同的語言和痛點。
- 給予,再求: 先當個能解決小問題的人。分享有用的第三方文章、解答新手問題、甚至只是幫忙確認一個規格。不要期待立即回報。
- 做人,再做事: 展現你的專業,但更要展現你的「人味」。聊聊產業趨勢,甚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都比貼產品規格表好。
東西方文化差異,這點蠻重要的
說到這個,就不能不提一下文化差異。我看過一些國外的資料,像 HubSpot 就有數據說,全球有75%的B2B買家會用社群媒體來做採購研究。 這在歐美市場可能很普遍,他們習慣在LinkedIn上找供應商、看案例研究,比較數據導向。
但在台灣,或說亞洲市場,我自己覺得... 「人脈」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 你是誰的朋友、誰介紹來的,有時候比你的產品規格書還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面會特別提到線下實體活動和LINE群組。這些場域就是建立「人脈」的溫床。
所以,如果你主要做的是台灣內銷,那多花點時間參加一些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或是各個產業公會辦的活動,可能比你猛發LinkedIn動態來得有效。當然,不是說LinkedIn不重要,特別是想做外銷的,那絕對是你的門面。只是策略上要有個權重分配。
一些常見的錯誤... 我也犯過
講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提一下,這條路其實蠻多坑的。我自己也踩過幾個。
- 錯誤一:把社群當成廣告看板。
修正:把它當成公司的「客廳」。你不會在客廳一直貼廣告,而是會跟來訪的客人聊天。 - 錯誤二:急著量化KPI。
修正:初期不要去想「我發這篇文帶進幾張單?」。你該想的是「我這個月認識了幾個『有價值』的新朋友?」、「我幫了幾個人解決問題?」。這種KPI很難寫在報告裡,但對長期的業務開發,真的比較重要。 - 錯誤三:假裝自己是專家。
修正:不懂就說不懂,然後幫忙找答案。在製造業這種硬底子的領域,裝懂很快就會被看穿。誠實,是建立信任最快的方法。 - 錯誤四:覺得只有業務才需要做這件事。
修正:其實公司的工程師、研發人員,有時候更是社群裡受歡迎的角色。他們的一句技術分享,比業務講十句都有用。如果可以,鼓勵公司的技術人員也去社群裡「交朋友」,對品牌形象幫助很大。
總之... 這件事急不得。把它當成每天工作的一小部分,像澆花一樣。可能三、五個月都不會有什麼動靜,但只要持續下去,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人脈網路在不知不覺中就建立起來了。
嗯... 今天大概就想到這些。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你在製造業社群裡,看過最有效的互動是什麼?或最反感的?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