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機電監控系統導入流程:設備整合、數據監測與警示機制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社區想搞機電監控?先等等,這不是買台電腦就搞定的事

最近有朋友的社區管委會想導入那個「機電監-控-系-統」,聽起來很高大上對吧?什麼消防、電力、水泵、排風機,全部用一個螢幕監控,出事了還會自動跳通知... 感覺超讚的!好像社區安全跟管理效率可以一秒升級。🚀

不過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我自己是覺得,這件事的重點,從來就不是去比哪家廠商的系統功能最強、螢幕最大,而是要先回頭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社區到底想解決什麼痛點?」沒想清楚這個,花大錢買來的可能不是神器,而是一套沒人會用、警報亂叫的惡夢。

先說結論:釐清需求比砸錢買設備重要一百倍

簡單講,與其一開始就找一堆廠商來辦說明會,被各種酷炫功能搞得眼花撩亂,不如管委會自己先坐下來,把社區過去一年最常發生的機電鳥事列出來。是地下室常常淹水嗎?還是公共電費高得嚇人?又或是保全三不五時就要跑遍整個社區去抄水錶電錶?這些才是你們該花錢解決的問題。

我朋友社區的真實踩雷故事 😵

講個真實案例,我朋友他們社區前幾年就衝動導入了一套號稱頂規的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建築管理系統)。廠商說得天花亂墜,什麼消防、電力、門禁、監視器全部整合在一起,用手機App就能看。結果呢?上線第一個月,半夜警報大作,App跳通知說消防泵浦壓力異常,全部委員嚇得從床上跳起來,結果保全跑去機房一看... 沒事,就只是感應器太敏感,設定的壓力區間太窄而已。🤦‍♂️

更慘的是,因為他們社區的消防系統是A牌的,電力是B牌的,新買的監控系統是C牌的,三個系統語言不通,整合起來超級卡。 常常C系統的畫面卡住了,但其實A系統早就正常運轉,搞得大家不知道該信誰。最後,那套幾十萬的系統,就變成只有保全會每天看兩眼的「高級電子看板」,真正重要的警示還是得靠人力去巡檢確認。這就是典型的「為了整合而整合」,卻沒有解決真正問題的悲劇。

導入機電監控的四個關鍵思考步驟
導入機電監控的四個關鍵思考步驟

好啦,那到底該怎麼做?

如果真的要導入,我建議可以分成幾個步驟慢慢來,不要想著一步到位。尤其對於有點年紀的社區,老舊設備一大堆,更要小心。

第一步:盤點社區的「機電體質」與「真實痛點」

  • 列出痛點清單:把過去一年發生過的所有機電問題都寫下來,比如:「B1停車場東側漏水三次」、「發電機上次測試發不動」、「頂樓水塔常常滿到溢出來」等等。
  • 盤點現有設備:搞清楚社區裡到底有哪些主要的機電設備(消防、發電機、揚水泵浦、污水泵...),廠牌、年份、上次保養時間都盡量列出來。這很重要,因為要評估這些舊東西能不能跟新系統溝通。
  • 釐清誰來管理:未來這套系統是總幹事要看?還是保全?或是機電保養的廠商?不同人使用,操作介面的複雜度要求完全不同。給阿伯級保全用的介面,肯定要像超商收銀機一樣簡單直覺才行。

第二步:從「監測」開始,而不是「控制」

很多人會幻想有了系統就能遠端遙控所有開關,但這其實風險很高。比較穩健的做法是,先從「數據監測」與「異常警示」開始。 也就是說,系統先不要去主動「控制」設備的開關,而是單純地「讀取」設備的狀態。例如:

  • 在各樓層的消防栓箱或機房等容易漏水的地方,加裝「漏水偵測器」。
  • 在抽水泵浦的馬達上加裝「震動或溫度感測器」,如果震動或溫度異常,可能就是快掛了的前兆。
  • 監測公共用電的契約容量,快超標的時候自動發個Line或簡訊通知總幹事,避免被台電罰錢。

光是做到這幾點,就能解決八成以上的突發災難,而且成本相對低廉,也不用擔心系統亂下指令搞砸設備。

第三步:思考數據要怎麼「說人話」

系統收集了一大堆數據,如果只是一堆曲線圖跟數字,對管委會來說根本是天書。一個好的系統,應該要把數據轉化成有意義的資訊。 例如,不要只顯示「本月總用電量是50000度」,而是要能比較「本月用電量比上月同期增加15%,主要來自地下室照明,建議檢查是否有點燈時間設定錯誤」。這才是真正對管理有幫助的資訊。

新舊社區,考量點大不同

當然,新蓋好的大樓跟十幾二十年的老社區,在導入這套系統時的考量點完全不一樣。

  • 新建案:通常建商在蓋的時候就已經有基本的規劃,甚至會整套配好,例如台達電或一些台灣的系統整合商都有提供這類服務。 這時候重點是要求建商提供開放的系統架構,例如使用BACnet、Modbus TCP/IP這類國際通用協定,未來社區要自己擴充或更換廠商才不會被綁死。
  • 老社區:這就是挑戰最大的地方。設備品牌雜、線路老舊,甚至連圖說都不齊全。這時候,「如何整合不同廠商的設備」就是最大的魔王關。 有時候,與其花大錢做不一定穩定的整合,不如針對最痛的那幾個點(例如淹水、消防),做小規模、獨立的監測警報系統,投資報酬率可能更高。
現代化、整潔的機電設備室是智慧監控的基礎。
現代化、整潔的機電設備室是智慧監控的基礎。

傳統人力巡檢 vs. 智慧監控,差在哪?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問:「啊我們現在保養廠商每個月都會來巡,有必要多花這筆錢嗎?」這個問題超實際,我們直接用表格來比較一下就知道差異了。

比較項目 傳統人力巡檢 導入智慧監控系統
問題發現時機 很被動...等到保養人員下次來,或住戶抱怨漏水、停電了才知道... 😵 幾乎是即時的!壓力、溫度、電壓一有不對勁,系統馬上就跳警報。
維護方式 「預防性」保養,就是不管怎樣時間到了就換油、清潔。但有時候明明還能用就被換掉,有點浪費。 可以做到「預測性」保養。從數據趨勢看出某個零件快不行了才去換,錢花在刀口上。
人力依賴度 超級高!很吃總幹事跟機電人員的經驗。如果他們離職,很多know-how就跟著不見了。 降低對單一人員的依賴。事件都有紀錄,處理流程也比較標準化,新人比較好上手。
數據紀錄 都是紙本...巡檢表勾一勾就歸檔,很難拿出來分析趨勢,久了就是一堆廢紙。 數據都電子化,可以輕鬆跑報表,比較公用電費趨勢、設備運轉時數,管理上更有憑有據。
初始成本 看起來好像比較低,就是付每個月的保養費。 需要一筆初期的建置費用,從幾萬到幾十上百萬都有可能,看做的範圍。

導入前一定要知道的「踩雷區」

如果你們社區真的決定要做了,拜託,下面這幾點一定要先跟廠商問清楚,不然真的會後悔:

  • 相容性問題:直接問廠商:「我們社區有A、B、C三種不同牌子的老設備,你們要怎麼整合?是用硬體閘道器(Gateway)轉換通訊協定,還是有其他方法?失敗的備用方案是什麼?」
  • 警報設定的彈性:可以自己調整警報的觸發條件嗎?例如漏水偵測是濕了就叫,還是可以設定延遲幾秒鐘,避免假警報?半夜的警報跟白天的警報,可以設定成不同的通知方式嗎?(例如半夜只傳簡訊給機電主管,白天再發App通知給所有人)
  • 後續的維護與擴充費用:系統過保之後,每年維護費怎麼算?如果我想多加一個感測器,費用怎麼算?軟體升級要錢嗎?這些都要白紙黑字寫清楚。
  • 資安問題:現在很多系統都連上雲端,雖然方便但也有風險。 要問清楚數據傳輸怎麼加密?誰有權限可以看到這些數據?這點跟美國那邊的標準不太一樣,他們很強調網路安全,但在台灣比較常被忽略,一定要注意。 另外,台灣的《建築技術規則》對於機電設備空間有一些基本規範,雖然沒直接講到監控系統,但相關的空間配置、消防要求都還是要遵守的。
從混亂的儀表到清晰的數位儀表板,這就是監控系統的價值。
從混亂的儀表到清晰的數位儀表板,這就是監控系統的價值。

總結一下我的看法吧

說真的,社區機電監控系統是個好東西,但它絕對不是萬靈丹。做得好,可以幫社區省錢、省力、提升安全;但如果規劃不周,就只是多了一個花錢的麻煩而已。與其追求功能大而全,不如從社區最痛的那個點下手,小規模地開始試行,確認有效益之後再逐步擴大,這樣才是最保險、也最聰明的作法。👍

對了,你們社區也有類似的困擾嗎?或是有什麼導入系統的血淚經驗可以分享?在下面留言一起聊聊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