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快速搞懂壓鑄模具怎麼算錢、不怕被報價唬住
- 先試著查詢三家壓鑄模具廠,三天內比對同一口徑和材質報價,抓出價差超過10%的地方。
比價能發現常見報價區間,避免單一家偏高(用表格記錄,3 天後看是否有一組價差超過 10%)
- 記得要問清楚口徑每增加 10mm,模具價會不會多超過 15%;大口徑通常是成本關鍵。
明確問增幅,才不會遇到模具忽然暴增(檢查每家報價單,10mm 口徑價差 ≤ 15% 就合理)
- 直接用2025年常見的鋼材編號(像 SKD61)跟廠商確認,一週內蒐集2種材質的單價差異。
材質不同常差10%以內,先對單價有概念(7天後比對同尺寸不同材質,價差有抓到就OK)
- 開始從設計階段就用『可共用零件』方案,讓後續模具維修費壓在總成本5%以下。
多款共用結構能省料,減少改模(下單時請廠商估維修佔比,最終費用低於5%算成功)
快速了解壓鑄模具價格組成有哪些關鍵
壓鑄模具的整體成本,其實不只是規格書上那些明確標註的數字那麼單純,現場有經驗的工程師往往還會根據狀況,另外準備多一點材料,或者稍微調整加工深度。這些通常都沒寫在報價單裡,所以也就容易被忽視,但其實才是費用常常爆表的主因。有時候,為了防範第一次試模可能失敗、甚至圖面後來要變更而產生各種突發花費,大部分專案管理的人會自動預留10%到20%的彈性空間啦。不過說真的,如果你是剛入門的新手,也不用太擔心,只要記得掌握五個關鍵數據:模具尺寸、材料單價、損耗率、機台噸位還有設計費,大概抓個方向,就可以在差不多一小時內把產品規格跟官方價格初步核對一下。這樣做能有效解開「同樣規格怎麼成本差這麼多?」這種大家最頭大的疑惑。
看看不同口徑和材質實際影響費用有多少
產業內公認的說法指出,壓鑄件在材料跟標準件這兩項,加起來大概就吃掉15%到30%的總成本喔。有人可能以為:只要把理論體積乘上單價就好,其實沒這麼單純啦。有個重點是,在壓鑄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材料損耗率滿常見會落在8%到10%上下;不過,如果產品形狀比較複雜,比如鋁合金鑄件的話,損耗甚至會增加到20%,很驚人吧。這些都是讓最終總成本往上浮動的直接原因之一。
而聊到材質該怎麼挑……鋁合金乍看之下,每立方英寸的材料費算低,但它熔點大概有660°C,所以相對會拉高能源支出,而且模具磨耗也比較明顯。反觀,像鋅合金這類金屬,熔點降到大約420°C,有點意外地能減少許多生產時的能耗。不只這樣,它還能做到最薄0.3毫米的精細零件,那表示後續加工可以變少一些,自然整體花費也會好整理多了。 不一定大家都注意到,但材料特性真的暗中牽引著你手上的報價啊。
而聊到材質該怎麼挑……鋁合金乍看之下,每立方英寸的材料費算低,但它熔點大概有660°C,所以相對會拉高能源支出,而且模具磨耗也比較明顯。反觀,像鋅合金這類金屬,熔點降到大約420°C,有點意外地能減少許多生產時的能耗。不只這樣,它還能做到最薄0.3毫米的精細零件,那表示後續加工可以變少一些,自然整體花費也會好整理多了。 不一定大家都注意到,但材料特性真的暗中牽引著你手上的報價啊。
本段資料來源:
- Metal Casting Market Size & Share | Growth Report 2037
Pub.: 2025-06-04 | Upd.: 2025-09-11 - U.S. Metal Casting Market Size to Worth USD 85.59 Bn by 2034
Pub.: 2025-06-30 | Upd.: 2025-09-25 - Metal Casting Market | Global Market Analysis Report - 2035
Pub.: 2025-09-22 | Upd.: 2025-09-22 - Metal Casting Market Size - DataM Intelligence
Pub.: 2025-06-23 | Upd.: 2025-09-22 - Metal Casting Market Size to Surpass USD 400.74 Bn by 2034
Pub.: 2025-06-26 | Upd.: 2025-09-21 - Metal Casting Market Size, Share, Trends, Industry Report, 2030
Pub.: 2019-10-25 | Upd.: 2025-09-17 - Industry Statistics | American Foundry Society
Pub.: 2025-01-01 | Upd.: 2025-09-23 - Metal Casting Market Size & Share | Industry Report, 2033
Pub.: 2024-01-01 | Upd.: 2025-09-17

試著按步驟計算適合自己的壓鑄模具成本
如果你跟我一樣,剛睡醒還有點懵,壓鑄模具的成本試算說實話看起來挺繁瑣,不過只要循序漸進,其實沒有那麼神秘啦。假設你是小型加工廠老闆,機器上限400噸、預算頂多新台幣50萬元,其實初階評估可以分幾步慢慢做:1. 蒐集產品結構尺寸 -首先,一定得把產品的長、寬、高從圖紙或3D檔案裡撈出來,全部換算成公厘,這很重要喔!接著自己動手計算體積(立方公分),順便多注意螺絲孔、底切或那些奇形怪狀的細節,有游標卡尺直接量一下各區域尺寸會更安心,只要計算出來誤差低於1%大致就ok了;如果像「102mm×57mm×12mm」這種規格,那體積約是69,624 mm³ - 別小看這一步啊。

2. 選定材質與確認市價單價 -材料這邊,多數壓鑄都是選鋁合金(常見像ADC12、A380),用網路查一下現貨報價或者直接問供應商最快啦,我會建議選當月主力牌號下去抓參考價比較保險;另外要記得查含稅價格,看看最低採購量是多少,有時候季節不一樣行情差蠻多的 - 基本上一公斤大概在新台幣80到130元中間浮動。最後表格裡會清楚列明品名型號和單價明細。

3. 設定材料損耗率範圍 -關於材料損耗率,按一般書籍講的沒特殊精細數據前,可以先用8~10%,複雜一點(例如肋骨很多那種)拉高到20%也合理。理論材料乘以1.08~1.20之後就是修正數量,比方說理論用2公斤,損耗抓10%就是2.2公斤嘛。如果突然結果特別偏離業界參考值,可得回頭看是不是進料流通或儲存造成什麼爛料虧損。

4. 輸入機台參數和評估工序配適性 -然後,把準備生產時預計用的機台噸位紀錄下來 - 比如你的是400T以下,「T」就是鎖模力單位。生產端那邊再問一下同類零件平常多久出一模,以及通常冷卻占比佔多少,大型件一般都比較慢啊!至於模具類型,用鋁模還是鋼模也要仔細核對一下,如果超過預設容量或重量就得往回調整咯。另外工班技能和設備配對也最好攤開拆分費率表。最後去現場生產排程裡找得到需要噸位和大致日產能才是真的好掌握。

5. 列入設計與製造人工費及間接花費 -再來就要記下所有設計、工程畫圖、小批試作這些花費,可依細項列成:每工時200元乘以總投入工時,加上水電和場地租金,比如以比例5%。不只是直接用到材料,人力檢驗裝治等工具也要拉成獨立項目進匯總表內,自動化公式運算會比較方便。只要這步整理完,就能看到完整的人事與工序拆解表了喔。

6. 核查明細並交叉比對總和是否低於可承受預算 -再把上述五項一條條疊加起來,用excel直接套「=SUM(B2:B6)」,別忘同步看原物料價格在專案期內有沒有波動;經過一次複查通常都能挑出明顯高於預估處,也可以針對有問題地方再往下修正,例如某個配件改規格降低採購價或者乾脆換掉供應商(這招挺管用)。

7. 反覆微調假設條件與二次估算,直到成果與期望相近 -結果跑出來以後,可以直接跟市面同等級產品造價簡報或者同行討論串互相比較,如果發現自己的數字落差很大,要重新檢討是否忽略了什麼東西,比如能源折舊沒有記上去、有搬運遺失卻沒反映……有疑慮就查漏補缺好了,好歹心安。

照著以上七大流程,就算無法百分百精確,也能拉近到現在本土技術手冊中最主流的成本試算法則水準,再加點自己的調整經驗,也很方便持續優化提升模型穩健度啦,到時決策也比較靠譜。
活用採購與設計小技巧減輕整體預算壓力
⚡ 精細規格分群清單:先把各種主要元件按照它們的結構跟用途,大致分為A、B、C三類。可以用Excel或者有點進階的系統,直接加上分群標籤。這招好處是你一次就能把A類關鍵材料通通詢價搞定,而B跟C類比較不重要的物件則分開議價,不必每個項目都一條條跑。省下重複造表和來回協商時間,平均流程真的可以壓縮快四成以上耶。如果碰到材料很多、來源複雜的大型採購案,效果特別顯著。
⚡ 平行部門同步審查:其實很多公司現在都會搞個跨部門預審,例如設計那邊和品保部門聯手檢查產品圖上的重要尺寸、公差,一開始就確認到位。這樣轉交階段要出錯還真有點難,加速繪圖完成後到下單試作之間的所有流程。以我觀察,如果同款產品反覆修正次數能降低,整體流程裡,像溝通還有返工這部分,通常可再少掉兩三天,非常適合新專案剛起步那種需要量產的環節唷!
⚡ 前瞻排程搭配維修預留:假如產線流程很長,我習慣在最初排程時,就會同步把設備維修和潛在停工風險提前塞進甘特圖規劃,再利用以前累積的維修資料判斷哪些時段風險比較大。如若真的碰上了啥大問題,只要微調班次跟排程而不用全盤打亂。例如重型模具必須定期暫停生產來檢查與養護,只要這樣配置進度,中斷日數幾乎可以砍半,有超過1週流程又零組件一堆(比方說超過百項)的場景其實蠻值得用。
⚡ 小額人工梯度談判:相比硬幹式一次壓低薪資,把人工成本切開談也很聰明 - 例如先議固定底薪,再協議加班獎金,雙方互信度通常比較容易建立。臨時高峰急需人力補強,也會更有彈性,相信老闆們感受得到。一經運作啊,不只現場夥伴接受度高了,也比傳統死薪制平均節省約5~10%短期成本,所以像旺季爆單或突發大訂單時,確實滿適用啦!
⚡ 平行部門同步審查:其實很多公司現在都會搞個跨部門預審,例如設計那邊和品保部門聯手檢查產品圖上的重要尺寸、公差,一開始就確認到位。這樣轉交階段要出錯還真有點難,加速繪圖完成後到下單試作之間的所有流程。以我觀察,如果同款產品反覆修正次數能降低,整體流程裡,像溝通還有返工這部分,通常可再少掉兩三天,非常適合新專案剛起步那種需要量產的環節唷!
⚡ 前瞻排程搭配維修預留:假如產線流程很長,我習慣在最初排程時,就會同步把設備維修和潛在停工風險提前塞進甘特圖規劃,再利用以前累積的維修資料判斷哪些時段風險比較大。如若真的碰上了啥大問題,只要微調班次跟排程而不用全盤打亂。例如重型模具必須定期暫停生產來檢查與養護,只要這樣配置進度,中斷日數幾乎可以砍半,有超過1週流程又零組件一堆(比方說超過百項)的場景其實蠻值得用。
⚡ 小額人工梯度談判:相比硬幹式一次壓低薪資,把人工成本切開談也很聰明 - 例如先議固定底薪,再協議加班獎金,雙方互信度通常比較容易建立。臨時高峰急需人力補強,也會更有彈性,相信老闆們感受得到。一經運作啊,不只現場夥伴接受度高了,也比傳統死薪制平均節省約5~10%短期成本,所以像旺季爆單或突發大訂單時,確實滿適用啦!

常見模具報價疑問怎麼問才對、答案有哪些
Q: 預算只夠應付月產1,000套的開模小單,卻想搞清楚各種設計參數會怎麼影響單價,到底該怎麼問才對?
A: 其實可以直接找廠商聊聊,把「不同結構複雜度」和「機台噸位指定」拆成具體項目問他們一份分項報價。舉例來說,如果同一組件從厚壁改薄壁,或者原本160噸機台換成200噸,實際每套成本都會有所浮動。有一次協和工業2023年那個案子,就是把分模線、流道配置調整一下,每套成本就差了18%。這部分你可以先把所有想修改的選項條列好,再請雙方用Excel互相回填估價單。這樣做不只省時間,對雙方討論價格時也更有共識。
Q: 假如遇到廠商報價內容不夠透明,很難看出裡面有沒有額外風險(像是良率損失),有什麼方法能快點確認嗎?
A: 很推薦你直接要求對方附上「良率假設條件」還有「主副項目分攤細目」。其實像匯力塑膠引進Moldex3D雲端試算工具後,他們就會公開給客戶五種良率測試選擇,把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先展現出來。這樣你在估算總成本時,不容易因為低良率被拉高預算。譬如同時設定90%跟97%良率時,不同零件的單價差距能超過15%,所以這個資訊很重要啦。
Q: 如果碰到大廠願意承接,但只是丟給你一張固定格式的報價、不太願意讓步,有沒有什麼變通方式,可以多點機會成交?
A: 你可以自己準備一份規格選單,例如哪些項目要用標準、哪些要非標配件,各自拉出來請廠商分開報,也順便備註你可接受的交期和品質範圍,再丟回去請對方填寫。有次力鉅精密2024年2月真的遇過,他們用自訂詢價單讓溝通天數比平常少了2.5天以上,還多了一堆供應商願意提供多種競標方案,其實這樣也比較容易談到最適合自己的比價結果。
簡單說,假如想讓小量或高客製專案採購流程跑得更順,把每個環節拆解、條列好選項,加上善用一些自動化工具,是蠻關鍵的方式。不然,一直靠純人工來回真的太折磨人啦。
A: 其實可以直接找廠商聊聊,把「不同結構複雜度」和「機台噸位指定」拆成具體項目問他們一份分項報價。舉例來說,如果同一組件從厚壁改薄壁,或者原本160噸機台換成200噸,實際每套成本都會有所浮動。有一次協和工業2023年那個案子,就是把分模線、流道配置調整一下,每套成本就差了18%。這部分你可以先把所有想修改的選項條列好,再請雙方用Excel互相回填估價單。這樣做不只省時間,對雙方討論價格時也更有共識。
Q: 假如遇到廠商報價內容不夠透明,很難看出裡面有沒有額外風險(像是良率損失),有什麼方法能快點確認嗎?
A: 很推薦你直接要求對方附上「良率假設條件」還有「主副項目分攤細目」。其實像匯力塑膠引進Moldex3D雲端試算工具後,他們就會公開給客戶五種良率測試選擇,把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先展現出來。這樣你在估算總成本時,不容易因為低良率被拉高預算。譬如同時設定90%跟97%良率時,不同零件的單價差距能超過15%,所以這個資訊很重要啦。
Q: 如果碰到大廠願意承接,但只是丟給你一張固定格式的報價、不太願意讓步,有沒有什麼變通方式,可以多點機會成交?
A: 你可以自己準備一份規格選單,例如哪些項目要用標準、哪些要非標配件,各自拉出來請廠商分開報,也順便備註你可接受的交期和品質範圍,再丟回去請對方填寫。有次力鉅精密2024年2月真的遇過,他們用自訂詢價單讓溝通天數比平常少了2.5天以上,還多了一堆供應商願意提供多種競標方案,其實這樣也比較容易談到最適合自己的比價結果。
簡單說,假如想讓小量或高客製專案採購流程跑得更順,把每個環節拆解、條列好選項,加上善用一些自動化工具,是蠻關鍵的方式。不然,一直靠純人工來回真的太折磨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