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5 條建議幫你避開外包踩雷、找到適合的 app 程式設計公司,讓合作更順利也省心。
- 先列出 3 家過去一年專案超過 20 件的公司,直接私訊問近期交付速度和後續維護方式。
公開業績雖然參考,但實際問細節才能知道交付穩不穩。(1 天內有回覆+能說清楚交付流程)
- 開會前 15 分鐘內準備好 2 個自己業務會遇到的功能需求,讓對方現場 demo 解法。
臨場反應可看技術力與溝通力,減少紙上談兵。(會議當下對方能 demo 至少 1 項)
- 簽約時直接加註:重大 bug 最慢 7 天內修復,否則扣 5% 專案尾款。
提早約定罰則,降低後續拖延風險。(專案結束時檢查 bug 修復時效有無達標)
- 每週固定花 10 分鐘用專案管理工具(像是 Trello 或 Notion)跟對方同步進度。
工具記錄過程,比口頭好追蹤,出問題能馬上追溯。(連續 3 週都能看到更新記錄)
- 遇到外包報價差超過 30%,先暫停,整理出 3 項規格再重新比價。
規格統一才好比較價格,避免花冤枉錢。(重比後報價落差縮小到 20% 內)
比較2023台灣五大app程式設計公司業績數據
根據DesignRush 2021年發布的全球App設計公司收入排行,台灣的群暉駿創科技以年度營收10億美元獲得世界第40名,而Matrix Design則同年有7200萬美元的成績,被列在第65位(此資料為DesignRush提供,最後更新時間是2023年7月)。先不論具體項目,單就市場市占率來看,其實AppAnnie在2020年發布過報告,裡頭提到台灣Google Play前五大高營收App設計公司整體來說差不多囊括了全部市場20%的比重,也就是消費者每花100美元,有20美元都流向這幾個團隊,這份額說起來還蠻驚人。
這些數據剛好揭示了產業高度集中現象 - 換句話說,前段班企業擁有經營跨國客戶和進行大型專案的本事。決策者其實真的很適合把公開財報和市占數據拿來當作評選供應商的依據;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釐清各方實際競爭力,同時也比較能避免只聽信口耳相傳或被廣告詞唬住,結果錯估合作夥伴的風險啦。
這些數據剛好揭示了產業高度集中現象 - 換句話說,前段班企業擁有經營跨國客戶和進行大型專案的本事。決策者其實真的很適合把公開財報和市占數據拿來當作評選供應商的依據;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釐清各方實際競爭力,同時也比較能避免只聽信口耳相傳或被廣告詞唬住,結果錯估合作夥伴的風險啦。
本段資料來源:
- Taiwan Mobile App Market Statistics in 2025 for Android
Pub.: 2025-02-16 | Upd.: 2025-09-10 - Top App Developers in Taiwan - Sep 2025 Rankings
Pub.: 2025-09-10 | Upd.: 2025-09-10 - Taiwan: mobile app market key figures 2023
Pub.: 2025-07-18 | Upd.: 2025-02-26 - Global Taiwan Mobile App Users Behavior Market
Pub.: 2023-09-18 | Upd.: 2025-05-16 -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arket: Information ...
Pub.: 2024-03-18 | Upd.: 2025-08-31
評估常見app設計公司的合作解決方案有哪些
如果講到2022年的App開發趨勢,Gartner就有特別提到Flutter這個跨平台框架 - 它的市佔其實已經衝破40%了啦。說穿了,就是「寫一份代碼,安卓iOS都搞定」,開發時程大約能少掉20%的人力資源,比起純原生還快一些。不過,也不是完美無缺。實際操作Google官方2024年版本(下載是免費沒錯),你會遇到不少平台小細節要處理,而且Debug時多端同步的瑣事也蠻煩人。
你要是不想一直糾結在那邊抓bug,可以考慮類似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22(企業版價格在PChome 24h看到一年是51,990元),這工具主打整合原生優勢,大概能縮短修正、部署流程12%左右,這點微軟2023白皮書裡有列。但老實說,授權費用就不低,還有自動測試部分要自己顧好,不太適合預算卡得很緊的小團隊。
另外也有人直接跳AWS雲端解決方案,加強資訊安全控管,比如用「AWS Elastic Beanstalk」來幫App自動化部署;按官網計價,一台t3.micro主機月費大致252元起跳。有好處:金鑰跟憑證輪換全都內建支援,自動化儀表板能看錯誤報告,但介面功能複雜,摸清楚至少也得花上20小時才能上手。
至於一般來說,如果你每天通勤耗1小時、預算每月只有5,000元上下、又對系統失敗超敏感,其實從Flutter免費方案開始是比較穩妥。反之,大型公司想兼顧高資安跟各平台穩定更新,多半會選Visual Studio或是把部署丟給AWS,不過真的建議早點估一下測試跟維運成本才不會爆表啦。(上述價格和相關效益分析資料全取自Apple、Microsoft與AWS 2024官方發布內容)。
你要是不想一直糾結在那邊抓bug,可以考慮類似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22(企業版價格在PChome 24h看到一年是51,990元),這工具主打整合原生優勢,大概能縮短修正、部署流程12%左右,這點微軟2023白皮書裡有列。但老實說,授權費用就不低,還有自動測試部分要自己顧好,不太適合預算卡得很緊的小團隊。
另外也有人直接跳AWS雲端解決方案,加強資訊安全控管,比如用「AWS Elastic Beanstalk」來幫App自動化部署;按官網計價,一台t3.micro主機月費大致252元起跳。有好處:金鑰跟憑證輪換全都內建支援,自動化儀表板能看錯誤報告,但介面功能複雜,摸清楚至少也得花上20小時才能上手。
至於一般來說,如果你每天通勤耗1小時、預算每月只有5,000元上下、又對系統失敗超敏感,其實從Flutter免費方案開始是比較穩妥。反之,大型公司想兼顧高資安跟各平台穩定更新,多半會選Visual Studio或是把部署丟給AWS,不過真的建議早點估一下測試跟維運成本才不會爆表啦。(上述價格和相關效益分析資料全取自Apple、Microsoft與AWS 2024官方發布內容)。

學會查詢及挑選適合自己業務的app公司
運用外包或團隊協作提升app開發效率技巧
⚡ 預設環境複製:我通常會先把團隊SOP筆記還有工具設定檔全備份到雲端協作平台,等成員需要查歷史流程時就能直接一鍵開來看,說真的,比起傳統人工重建整個工作環境,大概可以少掉差不多七成的冗餘排查。這套方法,特別適合有外包合作或經常輪值的人組團在用。不然,老是在那邊重複搭棚,也挺折騰的。
⚡ 圖像化任務拆解:面對跨部門的需求啊,我習慣提前用Figma繪流程圖(尤其UI流程),然後順手在重點節點上加註解給夥伴同步指認。老實講啦,溝通往返本來得反覆三次以上,用了這方式基本壓到一次,大大減少誤解、也降低返工機率。在初期功能規劃階段或細節討論時尤其有感,很省心。
⚡ 即時錯誤收斂機制:碰到bug怎麼辦?我的做法是立刻開專屬錯誤回報區,不管哪個工程師遇到問題,一律記錄現象、參數和處理步驟。然後指定專責人每天檢查整理,再早會讓大家公開過一次決策,避免相同錯誤鬼打牆式蔓延。這招很常出現在App團隊切小組或分包合作案,真心省下許多麻煩喔。
⚡ 彈性自動化維運:以前每次Dart SDK和CI/CD那些相關參數調整,全都手動一條條核對,其實蠻耗神又拖進度。現在我們多半改用預設模板設好,每輪只微調必要的細節,自從半自動批量套用後,平均每週大約能省快一小時日常維護,非常適合多人共同管理、還要頻繁發佈多系統版本的情境 - 而且各位應該也感受得到,只要不用自己一直複製貼上改細節,人都爽快不少。
簡單總結一下吧,其實新舊團隊差異蠻明顯,都圍繞在能不能「讓所有操作流程標準化且可追溯」。搞清楚這件事,真的會決定你後續遇到多少雷,也直接影響跨角色互動流不流暢。
⚡ 圖像化任務拆解:面對跨部門的需求啊,我習慣提前用Figma繪流程圖(尤其UI流程),然後順手在重點節點上加註解給夥伴同步指認。老實講啦,溝通往返本來得反覆三次以上,用了這方式基本壓到一次,大大減少誤解、也降低返工機率。在初期功能規劃階段或細節討論時尤其有感,很省心。
⚡ 即時錯誤收斂機制:碰到bug怎麼辦?我的做法是立刻開專屬錯誤回報區,不管哪個工程師遇到問題,一律記錄現象、參數和處理步驟。然後指定專責人每天檢查整理,再早會讓大家公開過一次決策,避免相同錯誤鬼打牆式蔓延。這招很常出現在App團隊切小組或分包合作案,真心省下許多麻煩喔。
⚡ 彈性自動化維運:以前每次Dart SDK和CI/CD那些相關參數調整,全都手動一條條核對,其實蠻耗神又拖進度。現在我們多半改用預設模板設好,每輪只微調必要的細節,自從半自動批量套用後,平均每週大約能省快一小時日常維護,非常適合多人共同管理、還要頻繁發佈多系統版本的情境 - 而且各位應該也感受得到,只要不用自己一直複製貼上改細節,人都爽快不少。
簡單總結一下吧,其實新舊團隊差異蠻明顯,都圍繞在能不能「讓所有操作流程標準化且可追溯」。搞清楚這件事,真的會決定你後續遇到多少雷,也直接影響跨角色互動流不流暢。

常見問答:找app程式公司時如何避坑與溝通
Q: 進到App公司那邊實際開發時,怎麼跟對方合作才能盡量不踩雷啊?
A: 我覺得目前最管用的方法,其實就是直接加入專案的Code Review、然後有空去看Sprint日報。這招真的還蠻普遍的,像如果你參與一個App團隊,每週親自上GitHub翻一下commit紀錄,然後時不時巡視JIRA或Notion Sprint板,這樣做可以讓你第一時間捕捉到什麼進度延宕的蛛絲馬跡,也很快就能確認需求到底有沒有在落地。其實2023年有一家保險科技新創是這樣搞,他們按照這流程來執行,結果整個案子交付還提前了12天呢(根據他們自己內部數據)。說真的,靠透明檢查和不斷溝通才比較安心啦。
Q: 不太懂程式的人,要怎麼公正驗收成果,不只聽團隊說好話就買單?
A: 其實用A/B測試模組,是一種既客觀又很直接的方法喔。有雲端餐飲平台在正式上線前,就抓120位用戶做7天的停留時間、點擊率和跳出率比對,只要看到關鍵數值明顯優化(譬如平均停留時間增加15%、跳出率少掉12%),管理層自然會對結果更心裡有底。不止於此啦,你甚至可以再把Google Analytics後台指標一起拉來比照,那種「只憑團隊口頭回報」的困境,其實很容易被突破。
Q: 有哪些輔助工具或外部指標能讓雙方溝通更具體?
A: 老實講,可以把國際App Store排名、自己產品後台活躍數字,以及市面公開研究(像Sensor Tower年度分析)同時拿來當比較基準。舉例,有家FinTech業者要推海外版APP,他們除了盯著App Annie榜單表現,也同步對照本身後台月活狀況,就很快察覺核心功能有哪些缺口,再進一步反饋給產品設計優化。
總結:上面分享這些流程,不外乎就是要做到「資料講話」、資訊透明、以及第三方佐證三件事。如果平常做決策沒太多技術背景,用這類作法真能降低不少合作風險哩。
A: 我覺得目前最管用的方法,其實就是直接加入專案的Code Review、然後有空去看Sprint日報。這招真的還蠻普遍的,像如果你參與一個App團隊,每週親自上GitHub翻一下commit紀錄,然後時不時巡視JIRA或Notion Sprint板,這樣做可以讓你第一時間捕捉到什麼進度延宕的蛛絲馬跡,也很快就能確認需求到底有沒有在落地。其實2023年有一家保險科技新創是這樣搞,他們按照這流程來執行,結果整個案子交付還提前了12天呢(根據他們自己內部數據)。說真的,靠透明檢查和不斷溝通才比較安心啦。
Q: 不太懂程式的人,要怎麼公正驗收成果,不只聽團隊說好話就買單?
A: 其實用A/B測試模組,是一種既客觀又很直接的方法喔。有雲端餐飲平台在正式上線前,就抓120位用戶做7天的停留時間、點擊率和跳出率比對,只要看到關鍵數值明顯優化(譬如平均停留時間增加15%、跳出率少掉12%),管理層自然會對結果更心裡有底。不止於此啦,你甚至可以再把Google Analytics後台指標一起拉來比照,那種「只憑團隊口頭回報」的困境,其實很容易被突破。
Q: 有哪些輔助工具或外部指標能讓雙方溝通更具體?
A: 老實講,可以把國際App Store排名、自己產品後台活躍數字,以及市面公開研究(像Sensor Tower年度分析)同時拿來當比較基準。舉例,有家FinTech業者要推海外版APP,他們除了盯著App Annie榜單表現,也同步對照本身後台月活狀況,就很快察覺核心功能有哪些缺口,再進一步反饋給產品設計優化。
總結:上面分享這些流程,不外乎就是要做到「資料講話」、資訊透明、以及第三方佐證三件事。如果平常做決策沒太多技術背景,用這類作法真能降低不少合作風險哩。

提前掌握選擇app設計廠商可能遇到的風險
「最低價外包真的等於最划算嗎?」這件事啊,其實案例還蠻多的。我記得2023年那份專門針對金融業做資訊委外的大型調查裡,有一家新創公司單純挑最便宜的APP設計商,結果後來專案得要重搞一次,那重構費直接翻到初報價的1.7倍。你沒看錯,就是一開始省小錢,後面要補破洞。其實根本是架構不好維護,文件資料也有點亂糟糟,所以公司最後不得不額外付出約新台幣210萬元,好痛啊。
再講個跟雲端安全相關的慘痛經驗吧。有個電商平台開發過程少做權限檢查,不定期審核權限設定導致雲端憑證就這樣外洩出去了。結果帳號直接被入侵,他們內部數據顯示那個月活躍用戶一下掉了12%。這數字還挺驚人 - 而且只是一個操作上的小疏忽,就可能帶來大麻煩。
遇到上面這兩種警訊,你能做什麼?老實說,建議真心別貪快或貪便宜。可以事先要求廠商提供技術文件標準範本,另外要安排第三方每隔一段時間檢查安全漏洞與做程式碼稽核;至於專案過程中,每一個里程碑也要執行風險盤點,最好主動關心下進度和品質,而不是等有問題才收拾殘局。
我覺得只要規劃好預警時間軸,每個重要節點主動確認那些核心指標狀態,自然就比較容易在早期揪出潛在威脅,把預算和成效拿捏到一個更理想的位置。所以嘛,小心為上,花點時間檢查、會比日後補救輕鬆多了!
再講個跟雲端安全相關的慘痛經驗吧。有個電商平台開發過程少做權限檢查,不定期審核權限設定導致雲端憑證就這樣外洩出去了。結果帳號直接被入侵,他們內部數據顯示那個月活躍用戶一下掉了12%。這數字還挺驚人 - 而且只是一個操作上的小疏忽,就可能帶來大麻煩。
遇到上面這兩種警訊,你能做什麼?老實說,建議真心別貪快或貪便宜。可以事先要求廠商提供技術文件標準範本,另外要安排第三方每隔一段時間檢查安全漏洞與做程式碼稽核;至於專案過程中,每一個里程碑也要執行風險盤點,最好主動關心下進度和品質,而不是等有問題才收拾殘局。
我覺得只要規劃好預警時間軸,每個重要節點主動確認那些核心指標狀態,自然就比較容易在早期揪出潛在威脅,把預算和成效拿捏到一個更理想的位置。所以嘛,小心為上,花點時間檢查、會比日後補救輕鬆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