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一個,嗯,我們這行很常碰到,但是很少人會拿出來公開講的題目:水槽龍頭,到底要整套進貨,還是自己拆單叫零件來組?這個問題喔,老實說,背後牽涉到的不只是錢,還有你的時間、你的商譽,甚至是你的客戶會不會半夜打來罵你。
很多人,特別是剛入行想省成本的,或者一些做統包的朋友,都會覺得「廢話,當然是拆開買才便宜啊!」表面上是這樣沒錯,我可以從A工廠拿閥芯,去B工廠買銅製本體,再找C工廠做電鍍跟把手,每個都挑最便宜的。但你把這些東西全部兜起來,真的有比較賺嗎?我跟你說,這個坑,我年輕的時候也踩過,而且還摔得不輕。
先說結論:真的有差,而且利潤可能差到三成,但方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簡單講,拆單進貨,帳面上的「採購成本」可能可以壓得很低,但如果你把所有隱藏的成本,像是庫存、安裝失敗的耗損、還有最重要的「售後服務」都算進去,整套採購的「總合利潤」常常反而比較高。這不是說拆單一定不好,而是你必須知道你在玩什麼遊戲。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從一個慘案開始
我記得幾年前,我一個剛出來自己做的徒弟,他接到一個小案子,大概十幾間套房的衛浴要翻新。為了想在老闆,也就是我面前證明自己,他想說要在成本上弄得漂漂亮亮的。於是他就沒聽我的建議,把所有龍頭都拆單,閥芯挑西班牙進口的,本體找台灣彰化的工廠,把手跟出水管找另一家。他還很得意地拿報價單給我看,你看,這樣一組龍頭,硬是比我習慣叫的那個牌子,便宜了快四百塊台幣。十幾組下來,就省了五、六千了。
結果呢?災難。第一組裝上去就發現,那個閥芯跟本體的密合度有公差,鎖不緊,會滲水。他想說可能是單一瑕疵,換一個,結果還是一樣。搞了半天,原來是他叫的那個本體工廠,他們的模具跟西班牙閥芯的標準尺寸,就是有那麼零點幾毫米的差距。再來,那個出水管的牙規,跟本體的又不完全吻合,硬鎖上去,過沒兩天,房客就打來說龍頭在滴水。最後搞到他焦頭爛額,原本預計兩天要搞定的工程,拖了一個禮拜,多花的工錢、為了補救又多叫的料,還有賠給業主的延遲費用,算一算,比他當初省下來的錢,多了好幾倍。這就是典型的「省了採購,賠了全部」。
兩種進貨方式的對決:整套 vs. 拆單
好,那我們就來把這兩種方式攤開來講清楚。我自己是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啦,你可以參考看看,但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狀況。
| 評估項目 | 整套採購 (找品牌廠) | 拆單進貨 (自己當組裝廠) |
|---|---|---|
| 進貨成本 | 表面單價高,但你買的是一個「搞定」的承諾。 | 帳面上超漂亮,每個零件都抓到最低價...但這只是故事的開頭。 |
| 庫存壓力 | 壓力小,一個型號就是一箱,好管理。 | 災難性的。你有A閥芯100個,B把手80個,C本體可能只有50個,永遠湊不齊一套。 |
| 安裝時間 | 超快,盒子打開,照說明書裝,半小時搞定。 | 看運氣。順利的話一小時,不順的話...就像我徒弟那樣,一天都裝不完一組。 |
| 品質一致性 | 很高,品牌廠自己會做品管,出問題也是整組換。 | 完全沒有。A廠的電鍍跟C廠的拋光放一起,顏色都可能有差,客戶一看就覺得廉價。 |
| 售後服務 | 簡單,打給廠商,他們會處理。這是你多付的錢換來的服務。 | 你就是廠商。客戶半夜打給你,你只能自己去。到底是哪個零件壞了?天曉得。 |
| 客戶滿意度 | 通常比較高,有品牌、有保固卡,看起來就專業。 | 風險很高。一漏水,客戶對你的信任就全毀了,管你當初報價多便宜。 |
關鍵在這裡:你看不到的成本
那個表格看完,你大概就懂了。拆單進貨最大的問題,就是那些「你看不到的成本」。
第一,是「時間成本」。你為了找五家不同的供應商,花了多少時間去詢價、比價、下單?這些時間,你如果拿去多跑一個案場,是不是賺更多?安裝的時候,師傅在那邊試各種零件組合,那個工錢誰付?
第二,是「庫存成本」。一個龍頭幾十個零件,你為了備料,倉庫堆得跟山一樣,每個零件都要有一定的庫存量,這些全都是你壓著的資金。賣不掉的,最後就是廢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商譽成本」。做我們這行,口碑最重要。你幫客戶裝的龍頭,三天兩頭漏水,就算你免費幫他修到好,他下次還敢找你嗎?他朋友要裝修,他會推薦你嗎?絕對不會。一個負評的殺傷力,遠比你省下的那幾百塊成本大太多了。
那到底該怎麼選?我的建議
說了這麼多,不是要把拆單進貨一竿子打翻。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拆單,但前提是,我對那個供應鏈非常非常熟。
所以我的建議是這樣,看你的身份:
如果你是室內設計師或統包公司:拜託,直接用有品牌的整套龍頭。你的價值在於整體的設計和工程管理,不是在省那幾百塊的五金錢。一個穩定的品牌,像是TOTO、和成、凱撒,或是其他有信譽的進口品牌,出問題有機制可以處理,你才能專心在你的本業上。
如果你是資深水電師傅,而且量大:你可以考慮拆單,但「不是」所有零件都自己找。你可以固定跟一兩家信得過的本體廠合作,然後閥芯、起泡器這些核心耗材,找固定的、有認證的供應商長期配合。等於是你自己建立一個小型的、可靠的供應鏈。但這需要時間和經驗去累積。
如果你是五金行零售商:我建議你兩者並行。一定要有幾個穩定、品質好的品牌整套龍頭,這是賣給一般DIY客戶的主力。同時,可以準備一些師傅們最常用的、規格統一的替換零件,像是特定品牌的閥芯、三角凡而、高壓軟管等等。這樣,專業客戶和一般客戶的需求你都能滿足。
新手最常踩的3個坑
最後,我整理三個剛入行最容易犯的錯,算是幫大家排雷吧。
眼睛只盯著單價:這是最大的迷思。永遠要算「總成本」,而不是單一零件的價格。把你的時間、師傅的工時、可能的客訴成本都加進去,再看看哪個划算。
對認證標章毫無概念:這點非常重要。現在台灣市場,至少要認明有 CNS 8088 無鉛認證的龍頭,這對客戶的飲水安全才有保障。 如果你做的案子比較高端,或是客戶特別要求,那就要看到有沒有 cUPC 認證。 這個 cUPC 是北美市場的標準,通常代表它的材質、耐用度和防漏等都經過更嚴格的測試。 很多從鹿港頂番婆水五金聚落外銷的工廠,他們對 cUPC 就很熟。 你不能拿一個只有CNS標準的產品,去跟客戶吹說它有北美等級的品質,這是騙人的。
低估了售後服務的價值:很多人覺得「保固」是多花的錢。錯了,保固是你風險轉嫁的成本。龍頭這種東西,天天在用,很難保證三五年不出問題。有品牌廠的保固,你一通電話,他們可能就派人去處理了。如果是你自己組的,那抱歉,客戶的每一通抱怨電話,都是打給你的。
總之,進貨策略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不適合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少走一點冤枉路。下次在為了幾百塊的價差猶豫不決時,可以多想一下背後那些你看不到的東西。
對了,講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如果是你,你會選整套還是拆單?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考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