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岩水槽單槽與雙槽差別,從主婦經驗到小宅設計一次說清楚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到底該選單槽還雙槽?一個水槽搞得我好亂啊

今天要來聊聊花崗岩水槽。唉,最近家裡要弄一下廚房,本來以為選個水槽很簡單,結果光是「單槽」還是「雙槽」就讓我跟我家那口子吵了好幾天。我想要一個可以把整個大炒鍋放進去刷的爽快感,他卻堅持要分兩邊,一邊洗碗一邊瀝乾蔬菜,說這樣才衛生。 講到後來,我都有點懷疑人生,不就是個洗碗的地方嗎,怎麼搞得跟哲學問題一樣?

然後材質又是一個坑。以前大家好像都用不鏽鋼,便宜耐操,我媽現在還覺得不鏽鋼最好,可以用菜瓜布直接刷,刮痕?那是什麼,能吃嗎? 但最近不知道是不是設計師和IG都在推,花崗岩或石英石這種複合材質的水槽突然變得很紅。 看起來是蠻美的啦,摸起來那種霧面質感,感覺廚房都高級了起來。不過,這種美麗的代價是什麼?好不好保養?會不會染色?特別是像我這種粗手粗腳的人,會不會用沒多久就毀了?老實說,爬了一堆文,從Dcard到國外論壇,評價超兩極,有人說超好用,也有人說後悔得要死。 這讓我更焦慮了。

先說結論:料理習慣決定一切,沒有最好的選擇

我研究了半天,從主婦社團聊到設計師朋友,最後得出的心得是: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你家」的選擇。 你如果常常煮中式料理,一堆大鍋大盆,那不用懷疑,選大單槽就對了,那種把整個38公分炒鍋都能放進去洗的感覺,真的很療癒。 但如果你家是西式料理居多,或是備料過程很繁瑣,需要同時解凍、洗菜、洗碗,那雙槽的分工合作確實可以讓動線更流暢。 所以,在往下看之前,先問問自己:我家最常出現的洗碗場景是什麼?

一個大單槽花崗岩水槽,裡面輕鬆放著一個中式炒鍋和一些碗盤,旁邊還有空間。
一個大單槽花崗岩水槽,裡面輕鬆放著一個中式炒鍋和一些碗盤,旁邊還有空間。

單槽 v.s. 雙槽,優缺點老實說

好,我知道很多人想看比較表,我直接整理一下,但用比較口語的方式來說,不然太像在讀型錄了。

花崗岩單槽 花崗岩雙槽
優點 就是一個「爽」字!整個空間超大,洗大烤盤、大湯鍋、甚至幫小孩洗澡(喂~)都沒問題。安裝也相對單純一點,費用可能會稍微低一些。 可以一心二用。一邊泡著油膩的碗盤,另一邊還能洗水果、瀝乾蔬菜,生熟食分開處理,感覺比較衛生。 很多家庭主婦覺得這樣備料流程很順。
缺點 所有東西都泡在同一池水裡,如果你有潔癖,可能會覺得有點啊雜。 如果只想洗個杯子,卻要放滿整個大水槽的水,感覺有點浪費。 最大的問題就是「卡」。 每個槽的空間都變小了,大一點的鍋子或烤盤可能就放不進去,要斜著洗,洗得腰痠背痛還會水花四濺。
適合誰 家有大炒鍋、常做烘焙、廚房不大但想擁有最大洗滌空間的人。 還有,裝了洗碗機的家庭其實也很適合,因為手洗通常只剩下那些不能進洗碗機的大傢伙。 料理步驟繁複,需要同時處理多樣食材、而且非常重視生熟分離、油污分離的人。 還有就是,還沒有打算買洗碗機的家庭。
小提醒 記得選深度夠的,至少18-20公分以上,不然水很容易濺出來。 但也別太深,不然一直彎腰會很累。 買之前拜託拿著家裡最大的鍋子去比比看! 不然買回家才發現放不下,真的會欲哭無淚。建議櫥櫃寬度至少要有80公分以上再考慮雙槽。

小宅迷思:廚房小就一定只能選小單槽嗎?

這是我一開始的想法,覺得家裡廚房已經夠小了,當然是選個小小的單槽節省檯面空間。 但後來發現這可能是個誤區。很多小宅設計的案例反而會推薦在有限的空間裡,盡可能做一個「夠用的大單槽」。 為什麼?因為小廚房的檯面空間本來就寸土寸金,如果再被一個功能不全的小雙槽佔據,反而更綁手綁腳。一個深度足夠的大單槽,搭配可以橫跨在水槽上的瀝水籃或砧板配件,反而能創造出額外的備料平台,靈活性更高。

而且,現在很多建案的中島也會結合水槽,這時候單槽的簡潔俐落就很有優勢,視覺上不會那麼雜亂。 所以,重點不是水槽的大小,而是「如何利用水槽周邊的空間」。

一個小巧但設計精良的廚房,展示了單槽水槽如何與配件搭配使用。
一個小巧但設計精良的廚房,展示了單槽水槽如何與配件搭配使用。

花崗岩水槽的真心話:那些廠商沒告訴你的事

再來聊聊材質本身。花崗岩水槽,更精確的說法是「花崗岩複合材料水槽 (granite composite sink)」,通常是80%的石英或花崗岩混合20%的樹脂製成。 聽起來很厲害,優點是硬度高、耐刮、耐高溫(有些品牌說可以耐熱到280°C)。 但,事情沒有這麼單純。

顏色越淺,心越累

這是我在國外論壇Reddit上看到最多人抱怨的一點。很多人買了白色的花崗岩水槽,一開始美得像仙女,但不用多久就開始出現污漬,咖啡漬、茶漬、紅酒漬,什麼都來。 雖然可以用特殊清潔劑或小蘇打糊敷著清掉,但要一直維持潔白真的很累。 相對來說,深色(如黑色、深灰)就好顧很多,但缺點是容易顯現白色的水垢。 這點在水質偏硬的台灣可能要特別注意。

它不是金剛不壞之身

雖然耐刮,但如果你用刀尖或重物去砸它,還是會受傷的。有些評論提到,用久了表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微小的坑洞,雖然不影響使用,但就是看了不順眼。 而且,不像不鏽鋼可以打磨,花崗岩水槽一旦有了明顯的缺角或裂痕,修復起來非常麻煩。

安裝才是大魔王

花崗岩水槽非常重,安裝絕對是個技術活。 特別是下嵌式安裝(就是水槽在檯面下方),檯面的開孔要非常精準,而且下方的支撐一定要做好,不然時間久了有掉下去的風險。 邊緣的矽利康收邊也很重要,沒打好很容易藏污納垢甚至滲水,導致下方的櫥櫃發霉。 所以,找個可靠的師傅比什麼都重要,這筆錢真的不能省。

專業師傅正在為一個下嵌式花崗岩水槽的邊緣塗抹矽利康。
專業師傅正在為一個下嵌式花崗岩水槽的邊緣塗抹矽利康。

台灣 vs. 國外,考量點有差嗎?

我覺得有差。在北美,廚房通常比較大,而且洗碗機普及率高,所以超大的單槽非常流行,幾乎是新建案的標配。 他們很多人就是把所有碗盤都丟進洗碗機,水槽只用來洗鍋子和一些不能機洗的東西。

但在台灣,我們的廚房空間普遍較小,而且飲食習慣也不同。 很多人還是習慣手洗碗盤,或是至少會先把油污沖掉再放進洗碗機。在這種情況下,雙槽可以分區處理的功能,對某些人來說就很有吸引力。 另外,前面提到的水垢問題,在水質硬的地區,選購深色水槽時真的要三思,或是準備好要勤勞擦乾,不然看到白白的水漬真的會很崩潰。還有,購買時也要注意代理商的保固和售後服務,畢竟這東西一裝上去就是要用很久的,像Blanco這種國際大牌在台灣有代理,但維修服務的便利性可能還是要先問清楚。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自己也從一開始的混亂,到現在思路比較清晰了。考慮到我家廚房不大,而且已經決定要裝洗碗機,我大概會選擇一個60-70公分寬、深度足夠的大單槽。 這樣既能洗大鍋,又能搭配配件活用空間。至於顏色,我應該會選深灰色吧,既不容易吃色,水垢也不會像純黑色那麼明顯。希望我這個從混亂到清晰的思考過程,也能幫到正在糾結的你。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你家要換水槽,你會選單槽還是雙槽?為什麼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