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瀝水架怎麼選?材質、尺寸與收納設計的 5 個實用評估重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廚房瀝水架。說真的,這東西根本沒有「完美」的,只有「比較不那麼煩人」的。每次搬家或廚房重新整理,這都是一個小小的,但又很磨人的功課。與其追求找到最棒的那一個,不如想清楚怎麼避免買到一個讓你每天洗完碗都想嘆氣的雷貨。重點是,要跟你的廚房、你的習慣合得來。

一些血淚教訓(案例)

我想想...我家至少換過三、四個瀝水架了。第一個是那種亮晶晶的鐵架,想說金屬的比較勇,結果半年不到,焊接的地方就開始冒出咖啡色的鏽斑,看了就礙眼。特別是台灣這種潮濕天氣,根本是鏽蝕的加速器。

後來換了一個白色的塑膠架,想說總不會生鏽了吧。沒錯,是不會生鏽,但那個底盤...天啊,用久了就是一層滑滑的、黃黃的水垢跟黴菌混合體,而且很多轉角跟縫隙根本刷不到,清起來真的心很累。最後也是受不了,直接丟掉。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不鏽鋼」就真的不會鏽,也不要以為塑膠就一定好清理。細節才是魔鬼。

生鏽大概是很多瀝水架的宿命,特別是接點的地方。
生鏽大概是很多瀝水架的宿命,特別是接點的地方。

那,到底怎麼選?五個要想清楚的點

好,碎碎念結束。根據我那幾次的失敗經驗,整理出幾個我覺得真正重要的評估點。

1. 材質:這大概是所有煩惱的根源

這點最重要。市面上最常見的就是不鏽鋼跟塑膠,偶爾有些木製的,但木頭在台灣太容易發霉,我們先不討論。很多台灣的購物網站都會標榜「304不鏽鋼」,這個要特別看一下。 如果只是寫「不鏽鋼」三個字,那很可能就是比較差的等級,用不久就會生鏽。所以,至少要找有清楚標示「304不鏽鋼」的,防鏽能力會好很多。 塑膠的雖然輕巧便宜,但就像我說的,要注意容不容易染色、卡垢,還有老化問題。

2. 尺寸與類型:別讓瀝水架變成路霸

買之前,拜託,一定要拿尺出來量。 先想好要放檯面,還是水槽上。檯面式的雖然穩,但很佔空間,尤其對小廚房來說,切菜備料的地方又少了一塊。跨水槽的雖然省空間,但要確定尺寸合不合,而且有些設計不好的,放重一點的鍋子可能會不穩。

最近我看到國外一些評論網站,像 Apartment Therapy 或 The Kitchn,很推一種叫「Roll-up rack」的捲式瀝水架。 它就是幾根不鏽鋼管用矽膠連在一起,可以直接攤在水槽上用,用完捲起來收走,完全不佔檯面空間。 我自己是覺得這設計很聰明,特別適合那種空間真的寸土寸金的廚房。 而且這種通常外層是矽膠,放碗盤也比較不吵、不刮傷。

買之前,真的要量。不要凭感覺,不然十之八九會後悔。
買之前,真的要量。不要凭感覺,不然十之八九會後悔。

3. 收納設計:你家都用什麼碗盤?

這個很看個人習慣。你家是深盤多,還是淺盤多?習慣用大碗公吃飯,還是小碗?有些瀝水架的盤子格設計得很密,深一點的盤子就卡不進去。或者碗架的格子太大,小飯碗放上去就歪七扭八。最好是找那種間距比較合理的,而且最好有獨立的筷子、湯匙收納筒,還有砧板的家。

4. 排水方式:水到底往哪裡流?

這也是個大哉問。最糟的設計就是一個平平的底盤,水全部積在上面,要自己手動拿起來倒掉,超麻煩。好一點的,底盤會有個斜度,然後有個排水口。 最好的是那種排水口可以360度旋轉,這樣不管你架子怎麼擺,都能把水對準水槽流進去。 不然水流得到處都是,檯面濕濕的,又是另一個發霉的溫床。

5. 清潔與維護:好不好拆是關鍵

一個瀝水架再怎麼厲害,用久了就是要清。如果整個焊死,一堆清潔死角,那真的會清到發瘋。 最好是那種配件,像筷子筒、杯架、集水盤都可以輕鬆拆下來單獨洗的。 結構越簡單,越容易維持乾淨。日本有些品牌像 Yamazaki 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但相對的價格也...嗯,你懂的。

這種捲式瀝水架算是近年來蠻聰明的設計,省空間是最大優點。
這種捲式瀝水架算是近年來蠻聰明的設計,省空間是最大優點。

水槽上 vs. 檯面式:一個簡單的比較

好吧,如果你還在猶豫要選哪一種類型,我用我自己的想法,簡單整理一下。

類型 優點 缺點 適合的人
水槽上瀝水架

省檯面空間,這點超讚。水直接滴回水槽,不用煩惱排水問題。

可能會擋到水龍頭,或影響洗東西的動線。放太重怕不穩。而且有些款式看起來很有壓迫感。

廚房小、檯面空間嚴重不足的人。租屋族不想在牆上鑽洞的人。

檯面式瀝水架

通常比較穩固,能放比較多或重的東西。款式選擇多,各種風格都有。

非常佔位置,檯面直接少一塊,煮飯很礙事。排水設計要慎選,不然就是個積水盆。

廚房夠大,檯面有充足空間。家裡人口多、碗盤也多的人。

這些瀝水架的致命傷(限制與失敗)

說到底,不管你買哪種,都可能遇到一些問題。

第一,還是生鏽。就算買了304不鏽鋼,如果你家用很酸或很鹼的清潔劑去洗,或者水質含鐵量高,時間久了還是可能會有鏽斑。它只是「比較不容易」生鏽,不是「絕對不會」。

第二,發霉。特別是矽膠或塑膠零件的接縫處、集水盤的角落,都是黴菌的溫床。 在台灣這種地方,除非你家廚房24小時開除濕機,不然很難完全避免。 只能靠勤勞清潔了。

第三,刮傷。金屬製的瀝水架,底部如果沒有防滑腳套,在人造石或比較軟的檯面上拖來拖去,久了是會留下刮痕的。 這點也要注意。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講幾個大家常有的迷思。

錯誤一:「不鏽鋼就一定不會生鏽。」

修正:錯。前面講過了,要看等級。至少要選304。而且使用習慣、水質、清潔方式都有影響。不要把它當成金剛不壞之身。

錯誤二:「越大越好,能放越多越好。」

修正:不一定。太大的瀝水架如果平常只有一點碗盤,看起來很空曠,反而浪費空間又積灰塵。更重要的是,瀝水架的設計是為了「暫時瀝乾」,不是「長期儲存」。 碗盤乾了就該收進櫥櫃,一直堆在外面其實也不衛生。

錯誤三:「有排水功能就好。」

修正:要看它怎麼排。有些排水孔設計不良,水流很慢,結果還是積一堆。或是排水槽本身很難清,最後藏污納垢。所以不只是「有」,還要「好用」。

唉,講了這麼多,感覺更心累了。總之,就是多看、多量、多想。一個瀝水架可能要陪你很久,花點時間做功課,總比之後天天面對一個麻煩來得好。你家的瀝水架是哪一種類型?留言分享一下你覺得最好用或最困擾的地方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7-03 Reply
    哇!從國際角度看,台灣的廚房收納真的很講究耶。這種瀝水架不只實用,還能凸顯設計感。我在歐洲看過不少類似款,但台灣的質感真的更加精緻!
  2. profile
    Guest 2025-04-12 Reply
    哈囉~各位廚房達人們!看完這篇瀝水架選購指南真的超實用!想問問大家,你們在挑瀝水架時最在意什麼啊?是收納容量還是材質耐用度?我最近幫客戶規劃廚房時發現雙層設計意外受歡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