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理財觀念的方法:為什麼收入高卻還是存不到錢?10個真實生活差距

你可以這樣做 - 針對高收入卻存不到錢者,聚焦調整行為與觀念,立刻改善財務體質

  1. 檢查近三個月固定支出,每月若超過總收入70%,主動精簡至少一項非必要消費

    降低生活膨脹壓力,讓可用現金明顯增加,更易累積儲蓄[1][2]

  2. 每週記錄全部小額花費,持續7天後回顧並標註兩項最常見衝動型消費

    清楚辨識無意識漏財習慣,有助於有感控制支出[3]

  3. 每半年諮詢一次具金融證照的理財專業人士,同時參考中央銀行或官方網站的理財教育資源

    避免錯誤投資決策或資訊落差,使管理方式更符合個人需求且合規[1]

  4. *設下單次消費上限*(如單筆不超過當月可支配所得10%),遇高額開銷先延遲24小時再決定要不要買

    *自動拉長思考時間,有效減少因情緒或短暫誘因造成的失控花費*[3]

理財教育普及了,為什麼效果還差一大截

根據教育部這幾年釋出的調查嘛,其實台灣國、高中生接受正規金融素養教育的人數已經逼近七成,好像聽起來還不錯?但唉,說真的,有時候覺得這數字背後藏著什麼沒講清楚的東西。嗯,課堂上理財課越來越多是一回事,可進一步一看——學生對預算分配、複利效應這種最基本的理財概念,真正能理解到位的不過三成左右。

突然想到前天看到有人在網路上討論說,「上了那麼多課,到底記住多少?」好像有點相關齁。不過拉回來講,這現象某種程度就暴露出整個制度推動跟實際學習成果之間其實還有一道縫隙存在(大概吧),而且也讓人覺得單靠教材或教室內死板教學,好像無法把知識變成真本事。

部分專家也提到啦,就是,即使各種資源都很好取得,但沒有持續練習,也沒有自我檢視一下自己到底懂沒懂——金融知識往往就只停在腦袋表面漂浮著,好像認識卻又用不出來。然後生活中的決策該怎麼做?唉,又是另外一套難題。

起跑點真的重要?青少年vs成年才學理財的距離

「在歐洲金融教育論壇二〇一九年——唉這名字真的有點拗口,但不管了——他們提到,歐美多數國家通常會把理財觀念的建立往前推進到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十三到十六歲這一段。欸,有時候我也想自己那年代為什麼沒人管?話說回來,那個階段學生多半就透過學校和社區專案接觸比較完整的金錢管理訓練。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寫什麼預算表,看了都覺得誇張。

相對來說,其實東亞地區的狀況就很不一樣。嗯,很多家庭跟學校還是習慣讓小孩等成年後才正經八百聊那些系統性財務知識,好像突然大家都長大了一夜之間要懂一切似的。有一份台灣和南韓近年做的聯合研究(我還記得是在某個超無聊下午瞄過),裡面發現亞洲學生正式接觸預算、投資等知識的時間點,平均比歐美同齡晚了將近五年左右,大概吧。

其實這種差距帶出來滿特別的一件事:西方青年普遍可以更早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就像他們高中生已經在模擬投資股票那種;而亞洲學生則常常到了大學畢業、甚至直接上工才被迫火速補強基本理財技能——哎呀,有時聽起來有點殘酷耶。不過也蠻好奇,「提前啟動」究竟會不會真的影響長遠決策品質?我自己也講不清楚,只能繼續看下去啦。

Comparison Table:
理財教育重要性現狀與挑戰
年輕人了解複利及投資原則的人數不足50%焦慮感導致對理財問題的忽視
學校與家庭應該重視金錢管理技能的教導目前多數家長關注學業成績而非理財知識
實施記帳App和小型測驗提升認知外部工具有助於有效追蹤花費和檢查知識點
環境塑造工程有助於持續執行力提升共學小組和遊戲化競賽可降低孤獨感

起跑點真的重要?青少年vs成年才學理財的距離

收入高=安全?錯誤金錢觀的暗藏危機

「收入多就一定能存下錢吧?」這種說法,每次聽到都讓我忍不住皺一下眉頭。嗯,現實其實沒那麼簡單。英國財務規劃協會在前年公布的調查也有點意思,他們訪談高薪族群,結果發現,即使月入遠高於同齡人,但只要一遇到突發醫療費用、或是產業突然景氣低迷,差不多有一半的人還是苦笑著坦承自己曾陷入資金短缺或負債累積,想省也省不了。

唉,有時候錢明明擺在手上,卻像沙子一樣抓不住。我記得有個朋友薪水很高,可是一場車禍後,醫藥費爆掉,不知不覺卡債慢慢堆;這種情況其實滿常見的。岔題了——拉回來。這說明,把「賺得多」直接畫等號給「穩定財務安全」,好像太過天真,也許只是表面風光。

說到底,有效預算管理跟風險控管才比較關鍵。例如有些人就是忽略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一遇大筆支出就只能刷信用卡頂著,其實壓力超大。正確一點的做法,大概就是每個月先把固定花費和彈性開銷列出來,再提前去盤點可能會踩到哪顆地雷(嗯,就是那些意外開銷啦),這樣起碼被突發事件擊倒的機率小一些,也比較能撐住資金周轉。不然說真的,再怎麼努力賺錢,有時候也是防不了那些突然冒出來的危機。

從記帳到行動:初學者常見卡關與對策

「記帳這件事啊,說實在的,我身邊七十幾個朋友裡,大約也只剩下那麼一兩個撐得過半年。唉,聽王顧問直接點出來時,其實有點無奈。他說他經手的案例不少,有些人一開始氣勢如虹——新買一本厚厚的筆記本、手機裝了APP,每天還打卡提醒自己。可是等連假或什麼年終聚餐一來,花費亂成一團,那種規律就咻一下斷掉。嗯,我自己好像也這樣過……突然想到某年春節後回頭看帳本,一頁都沒寫。

然後用戶分享裡面,也有人講到類似狀況:第一次放棄就是公司春酒之後,吃喝玩樂全開,帳本直接被晾在角落發霉。欸,但話又說回來,好像如果有明確目標(比如下半年要存出旅行基金),每週花五分鐘檢查進度,就比純流水式紀錄堅持得久。有沒有很怪?大概是因為只有記數字真的蠻枯燥吧。理財顧問幾乎都會建議要把目標拆細碎一點,再定期複查,比單靠自制力管用多了。不過……其實大家遇到的卡關理由千奇百怪,有人鐵了心光靠紀律硬撐到底,也有人必須設鬧鐘提醒,不然根本忘光;甚至還有找朋友互相監督拼毅力,到底哪種方式順手?只能反覆試啊,每次以為找到解法,下次又破功,也是哭笑不得啦。

從記帳到行動:初學者常見卡關與對策

親子一起追蹤消費,小孩記帳竟然也會上癮

有時候,家庭裡大人只要求小孩乖乖把每天花了什麼錢記下來,結果嘛——其實很有限啦。抄寫那些數字,好像也沒什麼感覺。嗯,不過,有些家庭會換個做法,比如說,每週找個時間,全家一起討論這禮拜到底花了多少錢,欸,我突然想到以前餐桌旁那本帳本,小時候還真有點怕被翻出來看。不過拉回正題,他們會把帳本內容直接貼在餐桌邊上,每到周末就固定十分鐘一起檢查、聊聊各自的想法。有點尷尬,但聽起來好像挺認真的。

最近國內小學家委會觀察到,用這種比較簡單明瞭的方法追蹤開銷後,小孩自己完成紀錄的比率居然快要一半了。你說神奇不神奇?但事情當然沒有那麼單純,如果流程搞得太複雜,比方硬是要分類成超細項目或者一定得填收據編號之類的——唉,我光想都覺得煩——孩子馬上就開始抗拒,根本懶得碰。

曾經有人建議,其實可以從『三大類』開始記:零食、文具、交通。嗯……這三項,大致涵蓋日常開銷吧?等大家都習慣以後,再慢慢細分下去,也許才能維持每天執行、不至於半途而廢。我自己也是,每次遇到複雜表格就頭痛,所以我懂他們啦。

你真正缺的是哪一種理財能力?自我檢測迷思

欸,說真的,台灣這幾年不是一直在講什麼理財教育嗎?但根據最近某高校的調查——其實我也忘了是哪家,不過大概就那幾間啦——他們找了七十多個年輕人聊投資、複利那些事,結果能清楚解釋複利意義跟投資基本原則的人數,其實連一半都不到。嗯,有點慘。

然後很多人在自評自己理財知識時,不是太樂觀就是直接忽略問題。這很妙喔,你以為你會,其實你不會。焦慮感來的時候,又容易選擇眼不見為淨,好像把頭埋進沙子裡世界就會變好。唉,我有時也會啦。

像有些學生嘴上說只是不太記帳,可明明對金融工具、風險判斷之類的東西根本超級陌生。有時我都懷疑,他們是真的覺得自己沒問題還是懶得面對?啊,離題了,拉回來。

現在部分家庭和學校開始試著用外部工具補破網,比方說用記帳App定期追蹤花費,再加上每月一次的小型線上測驗檢查一下大家到底懂多少關鍵知識點。不過話說回來,有些人看到要測驗又開始緊張,真是無限輪迴…。

蠻多老師後來發現,把紀錄系統跟簡單評量一起用,比起只靠直覺或自己覺得如何,更能抓出哪裡薄弱,所以之後該怎麼補強才不會亂槍打鳥,也變比較具體明白一點。總之,大概就是這樣吧…雖然方法很多,但落差還是在那邊晃啊晃的。

你真正缺的是哪一種理財能力?自我檢測迷思

消費衝動、價值排序,執行力怎樣撐久一點?

「每一次消費,其實都是在做一場生活優先順序的選擇。」這句話老實說,講得有點太冠冕堂皇,但你去那些理財講座現場,還真常聽到。不過想深一點,好像也沒錯?嗯……反正第一步通常就會建議大家從價值排序開始練起,比如把每天花掉的錢硬生生分成必需、想要跟可延後三類。然後就是記錄、討論,有時候寫著寫著自己都覺得累,不過慢慢地好像會比較明白到底哪些支出是真的重要。唉,總之沒有誰天生清楚啦。

接下來就要碰到情緒管理了——其實這關最麻煩。促銷活動那麼多,同儕壓力又不小,你說誰能完全不受影響?遇到這種時候,如果可以不要馬上結帳,而是給自己設個冷靜期,比方說隔一天再想要不要買,據說有機會減少衝動購物。我自己試過幾次,有時管用,有時失敗,好吧。

還有第三招嘛,就是所謂環境塑造工程。大概指的是找人組共學小組啊,或者參加什麼遊戲化競賽,用排行榜、互助打卡之類維持執行力。有些人可能覺得很麻煩,可是比起孤軍奮戰,多了同伴一起進退好像真的容易堅持下去。有觀察認為這種外部支持配合自我檢核,其實滿有機會讓理財行為變得比較落地而且更能持續。嗯,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啦,但至少比單打獨鬥強一點吧。

分數之外:家庭和學校如何影響你的金錢觀

家長老是問孩子分數怎樣,唉,但幾乎沒人在意他們對錢到底懂多少。這種情形,在東亞社會根本不算稀奇,有點膩了。學校課表排得滿到爆,補習、考試一個接一個擠過來,其實我有時真的搞不懂,為什麼金錢和生活有關的那些事總是被放最後?欸,我剛剛想到上次去超市買東西,小孩拿零用錢那畫面——啊,扯遠了,回來。

不少家庭還把零用錢直接綁成績高低發給孩子,結果小朋友就以為賺錢跟花錢只是一種交換。你考得好,就有獎賞;如果分數不好…嗯,好像連想買糖果都得等下次再說。等這些小孩長大,他們忽然要自己規劃預算或討論消費時,大腦整個當機,不是真的沒本事,就是壓根不知道怎麼開頭。有點心酸吧。

其實這狀況早就有人在注意了,好像也不是什麼新知識。據說七十多的父母坦言,比起教孩子理財,他們更重視學業進步(台灣親子社群調查近幾年都這樣)。但要細究原因,也不能全怪家裡——畢竟從學校到社會,全體默認「分數才重要」這套遊戲規則。我有點納悶,到底是哪時候開始變成這樣?喔對,本來在講金錢教育…

當基本生活技能變成選修項目,其實很荒謬啦,就算課本厚得能墊枕頭,你還是可能錯過與金錢相處最基礎的經驗。如果沒有早點討論或者練習,小孩長大後碰到複雜決策容易慌掉,不少人甚至會抗拒談錢、感覺焦躁尷尬——我身邊就聽過類似故事。

真正要解開這種結,大概只能從父母老師開始,多營造願意聊日常難題的氛圍。不然咧,再多公式推導,一樣寫不進現實生活裡。好吧,有時候想想也挺無力的,但誰叫我們就是活在這套規則下呢?

分數之外:家庭和學校如何影響你的金錢觀

月光族困境與新鮮人存錢的真實難題

「月光族」這三個字,唉,說真的,好像現在的年輕人剛踏進社會沒多久就被這標籤給貼上了。每次月底一到,那薪水就像被鬼偷偷摸走一樣,一點一滴、悄無聲息地消失,有時候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錢到底花去哪裡了欸。嗯——其實很多人都沒有什麼明確的儲蓄目標,也沒那種記帳或定期檢查開銷的習慣,所以即使收入本來就不多,壓力還是一直跟在後面,很煩。

舉例來說吧,你每月手頭只有兩萬元可以用,如果能早點設自動扣款把部分存進不同帳戶——對,我知道聽起來很麻煩,但大概也只能這樣——然後再加上一些分散的小額投資,加上偶爾花點時間檢查一下自己的支出狀況,大致上有機會讓那些因為心情不好亂花錢導致的財務問題緩和下來,而且萬一遇到什麼突發狀況,也比較不會太狼狽。不過,我常常想著要這麼做,但真的很容易懶惰欸。

相反的,如果完全沒在規劃的人啊,大概只會越陷越深,每筆開銷都帶著點焦躁還有那種莫名無力感……有時候真的會覺得,「算了啦」,可是錢包還是乾癟。好吧,拉回正題,就是,多數人可能都是這樣循環下去吧?

50人3個月,怎麼看懂誰進步最多?實驗設計小聊

有些人啊,會去搞那種小規模「消費紀錄計畫」,我之前也聽朋友提起過,雖然不知道他們後來堅持多久。據說,他們會每週把儲蓄增幅和非必要花費的下降拿來互相比較當成追蹤依據。嗯,有時候這種比拼反而讓人更認真——但其實,我自己老是分不清楚什麼算「非必要」,到底咖啡每天喝一杯算嗎?好像也只能硬著頭皮設個界線吧。

然後要提升自己的理財習慣,其實沒什麼魔法,照那些團體操作的老法子就行,例如先要很明白地把支出分兩類:必要跟非必要;再來,每週都給自己設一個檢查進步的小門檻。唉,不過人真是健忘,一忙就忘記填資料。講到這裡又想岔題:前陣子用記帳App還被彈出廣告氣得差點刪掉…咳,好啦,總之,只要固定每天記一下開銷,不管你是寫在紙上還是手機裡,都能慢慢看到變化。

可光靠自己嘛,有時候會覺得孤單(甚至有點懶)。很多人後來加了同儕交流,比如定期約幾個朋友公布本週成果,一起討論卡關的地方,再想辦法微調策略。我覺得這樣還挺有趣的啦,就是在別人的瞎聊裡突然發現原來大家都一樣容易漏東漏西——欸,又扯遠了。拉回主題好了,透過這種互動,除了能減少遺漏和發現平常沒注意到的盲區,也可能學到一些意外受用的小訣竅,把理財方式改得更適合自己。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