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為什麼會想看中醫調理?
很多人...嗯...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就是...當你覺得身體哪裡怪怪的,但西醫檢查又說「沒事,指數都正常」的時候,好像就會想到「啊,那要不要去看看中醫?」
我自己是覺得,這不是說西醫不好,完全不是。而是中醫看事情的角度...好像不太一樣。它比較不像是修理一個壞掉的零件,更像是...嗯...幫整個花園澆水、施肥、除草,讓它自己恢復那個...平衡的狀態。它看的是一個整體的趨勢,而不是單一一個點的問題。所以很多人會說,中醫調理是「治未病」。 其實就是身體還沒真的出大問題前,先把一些小的不平衡...慢慢調回來。
醫生到底在「看」什麼?就是那個望聞問切
每次去看中醫,醫生都要你看舌頭、把脈,然後問一大堆問題,感覺很神秘。其實說穿了,他就是在收集你身體的各種線索。這就是中醫說的「望、聞、問、切」。
「望」,就是看你的臉色、精神,還有最重要的舌頭。 舌頭被他們當作是身體內在狀況的一面鏡子。 所以去看醫生前,最好不要化妝、不要喝咖啡或牛奶這種會讓舌苔染色的東西,也不要刻意去刷舌苔,不然醫生就看不準了。
「聞」,就是聽你講話的聲音、呼吸,還有聞氣味。 所以...嗯...去看醫生前也最好不要噴香水,這樣才能呈現最原始的狀態。
「問」,這個就很好懂了,就是問你哪裡不舒服、睡得好不好、吃得怎麼樣、大小便狀況等等。 他會問得非常細,有時候連你覺得不相關的事都會問,因為這些都是判斷你整體「體質」的線索。所以,誠實回答很重要。
最後是「切」,也就是把脈。 醫生會用手指感受你手腕脈搏的跳動,他們認為從脈象的快慢、強弱、深淺...可以看出很多身體內部的訊息。所以看診前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最好提早到診所,坐下來休息一下,等心跳平穩了再讓醫生把脈。
所以,調理到底要多久?
這個問題...大概是所有人最想問的。說真的,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理解。
一般來說,如果是比較表淺或剛發生的問題,像是...嗯...最近突然睡不好,可能幾週就會感覺到改善。 但如果是長年累積的慢性問題,比如很多女生困擾的經期不順,那可能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有的中醫師會用「三個月」當作一個觀察週期。 為什麼是三個月?因為身體細胞,像是卵泡的生長,大概就是需要差不多85天的過程。 所以,醫生調整你的體質,其實是在為你後面幾個月的身體狀態打基礎。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把前一兩個禮拜當作是「試用期」。 看看身體對這個藥方有什麼反應,是覺得比較舒服了,還是有出現什麼不適。然後一定要跟醫生反應,這樣他才能幫你調整。最怕的就是自己覺得沒效就停了,或是沒有按時吃藥,這樣效果真的會打折扣。
科學中藥、水煎藥,還有藥膳,差在哪?
現在去看中醫,拿到的藥大多是科學中藥,就是一包一包的藥粉。但有時候醫生也可能會建議你自費抓藥,回家自己煮,那個叫水煎藥。這兩種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類型 | 我的理解(優點) | 嗯...比較麻煩的地方 | 適合什麼樣的人 |
|---|---|---|---|
| 科學中藥(藥粉) | 就是方便,超方便。加熱水喇一喇就能喝,跟喝即溶咖啡差不多。而且有健保給付,比較省錢。 | 它的藥方是固定的,醫生只能從現有的組合去搭配。有點像...嗯...吃套餐,不能完全客製化。 | 忙碌的上班族、學生,或者問題比較單純、需要長期保養的人。 |
| 水煎藥(自己煮的) | 這個就是完全客製化了。醫生可以針對你當下獨一無二的狀況,去加減藥材,濃度也比較高。效果...理論上會比較直接。 | 貴,而且超級麻煩。要自己花時間煮,整個家裡都是中藥味。很多人就是敗在這一關。 | 通常是比較複雜、難處理的狀況,或是需要快速看到效果的急性期。還有,就是有錢有閒的人吧。 |
| 藥膳/食療 | 最溫和、最沒壓力的方式。把一些溫和的藥材,像枸杞、紅棗,加到日常的湯或菜裡面。 比較像是...日常保健。 | 效果最慢,它不是用來「治療」的。而且自己亂補,有時候反而會上火或更不舒服。 | 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只是想在日常飲食中順便保養一下的人。很適合當作調理穩定後的維持方式。 |
中醫調理...有科學根據嗎?
這是一個很大的哉問。老實說,中醫很多理論,像是「氣」、「陰陽五行」,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很難完全解釋。但這不代表它沒效。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試圖用科學方法去驗證它的效果。
比如說針灸,尤其在止痛方面。一個整合了大量研究的分析發現,對於慢性疼痛,像是背痛、關節炎或慢性頭痛,針灸的效果確實比什麼都不做好,甚至比「假針灸」(就是針扎在不是穴位的地方)還要好一點點。 雖然研究也說,那個「好一點點」的差距沒有非常大,這代表針灸的效果可能不只是針本身,還包含了病人的心理預期、醫生的關懷等等,這些都很複雜。 但總體來說,結論是針灸對於慢性疼痛是一個合理的治療選項。
在台灣,我們有衛福部中醫藥司在把關中藥材的品質跟安全。 很多藥廠也努力在提升製藥的水準,像是導入科學化的管理。 這跟國外純粹把中藥當作「食品補充劑」的看法,其實不太一樣。在台灣,它是一個被正式監管的醫療體系。
去之前,最好先知道的幾件事
最後,嗯...如果你決定要試試中醫調理,有幾件事可以先有個心理準備。
第一,要有耐心。調理身體不是特效藥,它是一個過程。 特別是慢性問題,給自己和醫生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去觀察變化。
第二,飲食和生活習慣的配合超級重要。 如果醫生叫你不要吃冰的、炸的,你卻天天喝冰奶茶配雞排,那再好的藥也救不了你。中醫很強調「重建身體代謝」和「睡眠」,這兩件事都跟生活作息息息相關。
第三,記錄自己的變化。 今天是不是睡得沉一點了?精神是不是好一些了?還是吃了藥會拉肚子?把這些感覺記錄下來,下次看診時告訴醫生,這對他調整藥方非常有幫助。
總之,我覺得看中醫...嗯...很像跟自己的身體重新談一次戀愛。需要時間、需要溝通,還要很有耐心。它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每一個狀況,但如果西醫那邊你找不到答案,這或許是另一條可以試著走走看的路。
對了,你曾經試過中醫調理嗎?你覺得最困難的是「忌口」還是「按時吃藥」?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