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呃…大家好,今天想來聊聊這個…頂樓防水。很多人以為,啊那個綠色的漆刷一刷,再鋪個不織布,好像就天下無敵了。但其實吼,那個不織布本身不是主角,它比較像是…鋼筋的角色,真正防水的還是它上下那兩層防水塗料。所以,你問我維護的重點是甚麼?簡單講,就是不要讓太陽一直曬、不要讓東西砸到、還有積水要清乾淨。定期上去走走看看,絕對比你等漏水了才來找師傅省錢省事,真的。
為什麼光塗防水漆不夠?一個實際案例
我講個我隔壁鄰居的例子好了,真實故事。他家頂樓前年也是漏水,然後他就很勤勞,自己去買那種最好的、最貴的防水漆來塗,塗了厚厚一層。看起來超完美,真的。結果,去年不是有幾次比較有感的地震嗎?台灣就是這樣,地震帶上,難免的。 地震一搖,他家那個水泥樓板出現了新的、那種很細微的裂縫。然後呢?他那個漆雖然很厚,但它沒有那個…呃…延展性,或者說延展性不夠,它就跟著裂開了。水就這樣滲下去了,白做工。
啊我的作法是怎樣?我是底漆之後,先塗一層防水漆,然後鋪上不織布,再上第二層、第三層防水漆。那個不織布,它就像是一個網子,可以抓住整個防水層。 所以就算水泥有點小裂縫,那個力量會被不織布分散掉,上面的防水塗料就不會跟著一起裂開。這就是為什麼多加這一層「筋骨」很重要,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地震多的地方。
怎麼做?頂樓的定期健檢五步驟
好,那說到重點了,到底要怎麼檢查?不用想得太複雜,你也不用買什麼很專業的儀器。就是…呃…定期上去散步的概念啦。我自己是大概每三、四個月,或者每次大颱風、大雨過後,會上去巡一次。
第一,先看洩水坡跟排水孔。這是最最最基本但一堆人忘記的。你上去看看,排水孔有沒有被葉子、塑膠袋、甚至死掉的小鳥給堵住? 只要排水不順,那你的頂樓就會變成一個淺淺的游泳池,防水層一直泡在水裡,壽命絕對會變短,這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第二,找積水。就是下完雨之後隔個一兩天,你再上去看。如果都出太陽那麼久了,地板上還有一灘一灘的水,那代表你洩水坡做得不夠好。 這些積水的地方,就是未來最容易出問題的點。你可以…嗯…拿個粉筆把它圈起來,下次補強的時候,就知道要先處理哪裡。
第三,用眼睛看,找裂縫跟「膨管」。就是看那個綠色的面漆,有沒有那種網狀的細微裂痕?或是哪個地方看起來像…呃…像吹氣球一樣,有點「浮浮的」、「鼓鼓的」。 那個就是台語說的「膨管」,代表防水層跟下面的水泥地已經分開了,中間有空氣或水氣。看到這種,就要特別小心了。
第四,動手摸摸看。除了用看的,有些地方你可以用手輕輕壓一下。如果壓下去感覺是硬的、很扎實,那就沒問題。如果壓下去感覺軟軟的、噗滋噗滋的,甚至好像裡面有水,那…恭喜你,提早發現問題了。這代表水已經跑到不織布下面,但還沒滲透到你家天花板。
第五,檢查邊邊角角。女兒牆的牆角、水塔的底座邊緣、還有管道間穿出樓板的地方…這些地方是最難施工,也最容易失敗的。 仔細看看這些接縫處的防水漆有沒有剝落、有沒有裂開。大部分的漏水,都是從這些「收尾」沒做好的地方開始的。
南北氣候大不同,檢查重點也不同?
對了,這個也要講一下。你在台灣,住台北跟住高雄,那個頂樓要面對的敵人是不一樣的。像在北部、宜蘭這種地方,三天兩頭下雨,濕氣超重。你的首要敵人就是「水」跟「青苔」。 排水孔要更常清,然後要注意牆角那些陰暗處有沒有長一些有的沒的,那些植物的根會破壞防水層。
那如果你是住在中南部,高雄、屏東這種,一年有八成的時間是大太陽。你的頭號敵人就是紫外線,也就是UV。 太陽會讓那個防水塗料慢慢的…呃…粉化、變脆。所以你在南部,檢查的重點就要放在防水層有沒有褪色得很嚴重、摸起來是不是粉粉的、或者有沒有出現那種很細小的、像蜘蛛網一樣的龜裂。
這也牽涉到標準,像美國他們可能會用ASTM的標準去看耐候性。 但在台灣,我們有自己的CNS國家標準,例如CNS 8644就是管建築用塗膜防水材的。 台灣的標準可能會更…怎麼說…更考慮到我們這種又濕又熱、地震又多的環境。所以,選材料的時候,不是說進口的就一定最好,有符合台灣CNS標準的,有時候反而更適合我們的房子。
最容易被忽略的失敗點
我處理過一些案子,發現很多人都…呃…搞錯重點。他們很在乎面漆要塗多好多平整,但真正的魔鬼,其實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底漆。很多人覺得底漆隨便啦,反正最後也看不到。錯!底漆是決定整個防水層能不能…呃…牢牢「咬」住水泥地的關鍵。如果一開始地面沒清乾淨,一堆沙子灰塵,或是地面太潮濕就趕著上底漆,那整個防水層跟地面的附著力就會很差。 過個兩三年,你就會發現防水層整片被掀起來,像一張大地毯一樣,但下面全是水。
第二個,是厚度。很多人以為有塗到就好,但防水塗料的厚度是關鍵。 特別是PU這種材料,如果塗得太薄,它自己其實會有一點點的吸水性。連續下個幾天大雨,水氣可能會慢慢滲過去。 等太陽一出來,這些水氣在防水層下面被加熱,變成水蒸氣,那個力量大到可以直接把你的防水層頂起來,造成「膨管」。日本那邊的施工指引,像是一些聚脲材料,都會強調膜厚至少要做到2mm以上,這是有道理的。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講幾個大家自己DIY保養時,最常犯的錯。拜託,不要好心做壞事。
錯誤一:用高壓清洗機狂沖
很多人覺得頂樓髒了,就拿高壓清洗機去沖,覺得這樣才乾淨。千萬不要!你那個壓力如果太大,很可能會把最外層的保護漆給沖掉,甚至會把不織布的纖維給打壞。你以為洗乾淨了,其實是把房子的金鐘罩給洗破了。
修正方式:用軟毛的刷子,配著普通的水管水量,輕輕刷洗掉表面的髒污和青苔就好了。溫柔一點,它會活得比較久。
錯誤二:看到裂縫就用矽利康亂補
啊,看到一條小裂縫,就衝去買透明的矽利康來補…這也是個大忌。不同材質的防水塗料,跟矽利康的…呃…相容性不一樣。你隨便補,它可能黏不牢,或是旁邊很快又會出現新的縫隙。治標不治本。
修正方式:最好的方式,是去找出你當初是用哪一牌、哪一型的防水漆,用同樣的材料來做修補。 真的找不到,也應該選跟原本系統(例如丙烯酸或PU)相容的專用修補材,而不是隨便拿個東西糊上去。
總之,照顧頂樓防水層,就像照顧你的車子或你的牙齒一樣。定期的檢查跟保養,絕對比等到整個壞掉要花大錢修理,來得輕鬆又划算多了。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這個週末,你如果會上自家頂樓看看,你第一個會先檢查什麼?是堆滿落葉的排水孔,還是找看看有沒有偷偷「膨管」的地方?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觀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