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句話
今天要來聊聊「初乳」。欸,很多新手爸媽聽到這個詞,可能都有點緊張。簡單講,初乳就是寶寶的第一劑天然疫苗,也是最頂級、最客製化的第一餐。所以啊,先別急著擔心量多量少,它的價值完全不是用 c.c. 數來算的。
為什麼大家都說初乳是「液體黃金」?
這個比喻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你想想看,寶寶剛離開媽媽肚子裡那個無菌的環境,來到一個充滿各種細菌、病毒的世界,他需要一個超級盾牌,對吧?初乳就是那個盾牌。
它跟後面大家比較熟的「成熟乳」長得不太一樣,通常比較黃、比較稠,量也比較少。 很多人看到那個顏色,就覺得「哇,好濃、好營養」,所以叫它「黃金」。 這個黃色,其實主要是來自於裡面的胡蘿蔔素跟維生素A,對寶寶的視力很重要。
但它真正的價值,我覺得啦,是那些看不見的成分:
- 超高濃度的抗體: 特別是一種叫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也就是 sIgA 的東西。 這東西很酷,它不像一般的抗體在血液裡跑,它是直接「貼」在寶寶的腸道和呼吸道黏膜上,像個保鑣一樣,壞東西一進來就直接擋掉。 所以啊,它可以很有效地預防寶寶拉肚子或呼吸道感染。
- 大量的活白血球: 你沒聽錯,初乳裡面有活的免疫細胞! 差不多三分之二的細胞都是白血球,它們可以直接攻擊病原體,等於是直接派了一支軍隊去保護寶寶。
- 天然的通便劑: 寶寶出生後要排出一種黑黑黏黏的大便,叫做「胎便」。初乳可以幫助寶寶順利把這些東西排出來,這件事很重要喔,因為順利排便可以幫助降低新生兒黃疸的風險。
所以你看,它不只是一頓飯,它根本就是一個...嗯...一個全方位的「新生兒啟動大禮包」,包含了防護、清潔跟營養,超厲害的。
那...到底要怎麼餵?量這麼少夠嗎?
這大概是所有媽媽最焦慮的問題了。「我擠半天,就那幾滴,寶寶會不會餓死啊?」
先講結論:絕對夠!
你知道嗎,新生兒第一天的胃,容量大概只有 5 到 7 c.c.,差不多就是一顆彈珠或龍眼那麼大而已。 所以媽媽一開始分泌的幾滴初乳,對他來說,已經是滿漢全席了。 這是人體非常非常奇妙的設計,媽媽給的,剛好就是寶寶需要的。一直要到出生後第十天左右,胃容量才會長到大概 60 c.c. 像雞蛋那麼大。
那因為量很少,所以一開始不建議用奶瓶,因為都會黏在瓶壁上,很浪費。最好的方式是:
- 親餵: 讓寶寶直接吸吮是最好的,這也能刺激媽媽分泌更多乳汁。
- 用手擠: 如果寶寶因為某些原因沒辦法馬上親餵,媽媽一定要學會用手擠奶。 產後頭幾天,用手擠的效果往往比用擠奶器好,因為初乳很黏稠。
- 用湯匙或針筒餵: 把擠出來的珍貴初乳用乾淨的湯匙或沒有針頭的針筒,一滴一滴地餵給寶寶吃。
關於手擠奶,我自己是覺得,這個技巧每個媽媽都該學。 關鍵不是用蠻力去「擠」,而是用一個C字型的手勢,先往胸壁方向「壓」,然後再「擠」,最後「放鬆」。 整個過程應該是不會痛的。 你可以想像是在模仿寶寶吸吮的節奏,一秒一兩次這樣。 網路上有很多教學影片,像是史丹佛大學就有很棒的示範,可以找來看看。
初乳、過渡乳、成熟乳,到底差在哪?
母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寶寶的需求進化,超酷的。大致上分成三個階段:初乳、過渡乳、跟成熟乳。 我做個簡單的表格,大家比較好懂。
| 階段 | 時間 | 外觀特色 | 主要任務 |
|---|---|---|---|
| 初乳 (Colostrum) | 產後頭 3-5 天 | 又黃又濃,量超級少。 | 根本是免疫大補帖!抗體點滿,專門幫寶寶打好免疫基礎。 |
| 過渡乳 (Transitional Milk) | 產後 5-20 天左右 | 顏色開始變淡,有點像蘋果牛奶,量也變多了。 | 嗯...算是轉型期吧,抗體還是有,但脂肪跟乳糖開始增加,要準備讓寶寶長肉了。 |
| 成熟乳 (Mature Milk) | 產後約 20 天之後 | 看起來比較稀、比較白,有時候會有點水水的藍白色。 | 寶寶的正餐!分成前奶跟後奶,前奶解渴、補充蛋白質,後奶充滿脂肪,提供熱量。 |
很多媽媽會擔心成熟乳看起來「水水的」,是不是沒營養。這完全是誤會!母乳的營養密度很高,那個看起來清淡的樣子,只是因為脂肪分佈的關係,對寶寶來說還是最完美、最好吸收的食物。
如果...我沒有初乳或寶寶喝不到,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重要,而且需要用一個很溫柔、沒有壓力的心態去面對。首先,絕大多數媽媽都會有初乳,只是量多量少、早來晚來的差別。但有時候,真的會因為媽媽的身體狀況、壓力,或是寶寶早產、需要進加護病房等因素,導致寶寶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喝到初乳。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請千萬不要自責。媽媽的心情放鬆,比什麼都重要。
這時候有幾個選擇。第一,如果狀況允許,可以考慮使用「母乳庫」的捐贈乳。台灣現在有設在台北、台中跟南區的母乳庫,提供安全的捐贈母乳給有需要的早產兒或重症寶寶,這算是非常有力的後援。 第二,就是使用嬰兒配方奶。現在的配方奶也已經做得很好了,雖然它沒有母乳裡的活細胞和客製化抗體,但它依然可以提供寶寶成長需要的完整營養。
重點是,不論是母乳或配方奶,只要是根據媽媽和寶寶的狀況做出的最好選擇,就是好選擇。 媽媽的身心健康永遠要擺在第一位。
美國跟台灣的建議有哪裡不一樣嗎?
說到這個,我就去查了一下。基本上,大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 (WHO) 還是台灣的國民健康署,都強力建議產後一小時內就開始哺乳,並且純母乳哺育到寶寶六個月大。
不過啊,我覺得在「支持系統」的強調上,兩邊的感受有點不太一樣。WHO 的文件很強調全球性的政策推動,像是要有足夠的哺乳諮詢師、建立友善的醫療環境等等。 他們的目標是影響整個系統,而不只是單純告訴家長怎麼做。
反過來看台灣國民健康署的網站,我覺得...嗯...更貼近民眾一些。除了政策宣導,他們提供了非常具體的資源,像是 0800 的免付費諮詢專線、孕產婦關懷網站,還有全台灣哪裡有母嬰親善醫院、公共哺集乳室的名單。 感覺上就是,「我們知道妳會遇到問題,所以幫你把工具都準備好了」。像是全台灣有超過 4000 處公共哺集乳室這件事,就讓我覺得很在地、很實際。
所以,雖然大原則一樣,但台灣的在地化支持做得蠻好的,這點對新手爸媽來說,真的是很重要的後盾。
新手爸媽最常問的幾個問題
最後整理幾個大家最愛問的快問快答。
- 問:初乳會持續多久?
答:大概產後 3 到 5 天,之後就會慢慢轉變成過渡乳。 - 問:初乳可以冷凍嗎?
答:可以!而且研究顯示,用對的方式冷凍,裡面的免疫球蛋白活性可以維持很久。 如果擠出來寶寶當下沒喝,可以用專門的母乳儲存袋冷凍起來,但記得要標上日期。 - 問:為什麼我的初乳不是黃色的?
答:正常的!雖然典型是黃色,但初乳也可能出現藍色、綠色,甚至是粉紅色(如果乳頭有輕微破皮的話)。 只要不是因為吃了什麼奇怪的藥物,這些顏色的變化通常都沒關係。 - 問:寶寶一直睡,需要叫起來喝初乳嗎?
答:是的。特別是剛出生的頭幾天,會建議大概每 2-3 小時,或者寶寶睡超過 4 小時就把他溫柔地叫醒餵奶,確保他有吃到足夠的初乳,也幫助媽媽建立奶量。
好了,今天大概就聊到這邊。關於初乳,最重要的一件事,真的就是放輕鬆。人體很奧妙,它會為寶寶準備好最棒的禮物。不知道你在哺乳的過程中,對於初乳,最讓你驚訝或最讓你焦慮的是什麼呢?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