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分鐘快速上手晶相演化模擬軟體,選對工具效率翻倍
- 先試用 2 款主流軟體(Thermo-Calc、DICTRA),每款抓 10 分鐘內跑完一個標準案例。
這樣 20 分鐘內就能直接比出哪套操作比較順手,用戶習慣差異馬上浮現。(結束後看自己哪個步驟卡關次數最少)
- 三天內記錄每次模擬運算時間,整理出平均值,標註 CPU 型號。
比對真實運算效能,能幫你避開硬體配備不符帶來的誤會。(三天後回頭看同一硬體下哪個軟體平均用時最短)
- 遇到參數設置搞不懂,直接搜 2025 年 YouTube 前 3 支教學影片,看懂後立刻實作。
現在影音教學常比手冊還直觀,能少走彎路,尤其新版本更新多。(看教學完 1 小時內自己能否成功跑出測試圖表)
- 用 DIGIMU 做三組不同材料的模擬,結果都存成 PDF,半天內交給團隊討論。
多材料模擬能讓方案比較更直接,加快決策效率,不會只憑單一案例選工具。(半天後看團隊能否根據 PDF 決定下階段材料)
快速了解晶相演化模擬軟體怎麼運作
- 晶相演化模擬軟體有很多功能,主要就是把相圖計算、多相擴散還有那種微觀組織模擬全部混在一起,變成材料設計跟製程優化都能用的工具。Thermo-Calc、DICTRA和DIGIMU這幾款,各自有分不同層級,比如個人、新手或者團隊,用戶直接選適合自己的就好,有點像高速公路入口分流吧。Thermo-Calc圖形界面的話,大致三步內搞定溫度還有材料組成的設定。嗯...基本上預設模板再配活動樹應該滿快就配好,然後你看官方教學或社群別人的截圖,一天內查個兩下,把自己操作流程跟推薦比一下,很容易測出整個速度。
---
1. 基礎學術研究/教學
- 產品名:Thermo-Calc Educational Package(免費版)
- 價格:免費啦
- 優點:最多只能3元素的基礎相圖,不花錢拿來入門很方便,就是初學用。
- 缺點:不能裝DICTRA之類進階功能,那種複雜多元素合金完全無法處理,功能挺侷限。
- 適用對象:大致是材料相關科系學生或剛開始做基礎分析的小研究員,只想要簡單相圖參考。
2. 進階研究/中小團隊
- 產品名:Thermo-Calc Academic Network Site Package(ANSP)+ DICTRA模組(學術授權)
- 價格:原廠報價,要聯繫才會知道,通常學校一年要看模組、人數那些定專案收費,像ANSP可以99人同時用,但價格也浮動超大。
- 優點:支援快100人一齊操作,有全熱力與動力學資料庫,也能玩多元素擴散那類複雜模擬,加速均質化跟一些深度的研究。
- 缺點:一開始投入不少錢,而且還需要IT維護網路授權伺服器,不過商業使用限制蠻多的,不是說想轉商業馬上就行。
- 適用對象:一般是大學實驗室或中小型研究團隊吧,需要多材料開發、做動力模擬的人比較適合。
3. 大型企業研發/複雜微結構
- 產品名:DIGIMU(商業授權)
- 價格嘛,要問Transvalor原廠報價,看選什麼方案+多少人一起用,那種可能年費也可能一次買斷,每家公司談的不一樣。
- 優點是很會處理金屬成形時候微觀結構整體演化,比如再結晶或晶粒長大的高難度狀況它都能直接精準算出來,也給2D/3D完整預測。
- 缺點蠻現實—超難上手、電腦要夠強、而且沒專業底子的話根本搞不動…呃,所以新手別碰好了。
- 適合誰?主要大型金屬工廠、航空航天和核能這些領域自己研發部門,他們才會需要精確掌控材料細節變化,好維持製程最佳狀態。
---
1. 基礎學術研究/教學
- 產品名:Thermo-Calc Educational Package(免費版)
- 價格:免費啦
- 優點:最多只能3元素的基礎相圖,不花錢拿來入門很方便,就是初學用。
- 缺點:不能裝DICTRA之類進階功能,那種複雜多元素合金完全無法處理,功能挺侷限。
- 適用對象:大致是材料相關科系學生或剛開始做基礎分析的小研究員,只想要簡單相圖參考。
2. 進階研究/中小團隊
- 產品名:Thermo-Calc Academic Network Site Package(ANSP)+ DICTRA模組(學術授權)
- 價格:原廠報價,要聯繫才會知道,通常學校一年要看模組、人數那些定專案收費,像ANSP可以99人同時用,但價格也浮動超大。
- 優點:支援快100人一齊操作,有全熱力與動力學資料庫,也能玩多元素擴散那類複雜模擬,加速均質化跟一些深度的研究。
- 缺點:一開始投入不少錢,而且還需要IT維護網路授權伺服器,不過商業使用限制蠻多的,不是說想轉商業馬上就行。
- 適用對象:一般是大學實驗室或中小型研究團隊吧,需要多材料開發、做動力模擬的人比較適合。
3. 大型企業研發/複雜微結構
- 產品名:DIGIMU(商業授權)
- 價格嘛,要問Transvalor原廠報價,看選什麼方案+多少人一起用,那種可能年費也可能一次買斷,每家公司談的不一樣。
- 優點是很會處理金屬成形時候微觀結構整體演化,比如再結晶或晶粒長大的高難度狀況它都能直接精準算出來,也給2D/3D完整預測。
- 缺點蠻現實—超難上手、電腦要夠強、而且沒專業底子的話根本搞不動…呃,所以新手別碰好了。
- 適合誰?主要大型金屬工廠、航空航天和核能這些領域自己研發部門,他們才會需要精確掌控材料細節變化,好維持製程最佳狀態。
參考Thermo-Calc、DICTRA、DIGIMU的真實效能數據
欸!來啦!歐盟2021年那個材料白皮書講很直白,大部分轉變溫度預測,誤差其實超小,都在±3%以內,結果是在很極端的時候會衝到8%咧!美國的期刊也有寫啦,他們研究DICTRA模型,如果你溫度或成分數據不準啊,界面位置會直接出錯,超級慘喔。差異可能5–10%,尤其多相現象下最明顯。結論就是,參數要精準超重要啦!!
本段資料來源:
- Thermo-Calc Software, Inc. - Thermal Processing Magazine
Pub.: 2017-10-16 | Upd.: 2025-05-08 - Diffusion Simulations (DICTRA) - Thermo-Calc Software
Pub.: 2025-08-22 | Upd.: 2025-09-27 - Thermo-Calc 2025b Available Now
Pub.: 2025-06-25 | Upd.: 2025-09-02 - Introducing Thermo Calc 2025b - YouTube
Pub.: 2025-06-25 | Upd.: 2025-07-02 - Thermo-Calc 2025a Available Now
Pub.: 2025-01-15 | Upd.: 2025-09-12 - Thermo-Calc Softwar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Pub.: 2025-09-17 | Upd.: 2025-09-25 - Product Release History - Thermo-Calc Software
Pub.: 2025-06-25 | Upd.: 2025-07-14 - Current Software Versions - Thermo-Calc Software
Pub.: 2025-06-25 | Upd.: 2025-09-21

一步步操作Thermo-Calc與DICTRA三分鐘上手教學
• Thermo-Calc超速入門三步驟!
- 第一步直接來,開啟Thermo-Calc,點左上角「File」→「New from Template」,手刀進去!不要想太多啦。彈窗會跳出分類列表,選像「Steel phase diagram」或「Basic diffusion example」這種官方模板,超簡單欸。
- 為什麼這麼幹?因為模板都已經把參數設好喔,根本不用自己一個個調(省時省力!!!)。新手一定愛啦~
- 一個大雷區:有些人會迷路找不到入口齁,其實左側那欄如果有看到像「Steel_template.tdb」就是搞定載入,放心!很難失誤但有時還是會重複點,所以再確認一次。

• 輸入成分和溫度的速解訣竅!
- 馬上點主頁中間那行「Composition」,旁邊小鉛筆圖示注意到了沒?點進編輯框,把各元素(譬如Fe=0.98, C=0.02)輸好輸滿。搞定就直接OK,不囉嗦。
- 下一步超快轉,「Temperature」同樣用鉛筆標編輯,上面寫要多高、多低(例如:800~1200°C),別忘了最後按OK存起來~這邊沒有填真的不行。
- 關鍵來啦,每個相圖或擴散模擬超吃準確度,少填一格直接爆炸惹!補充:格式錯誤,例如小數點漏掉、沒單位、都會紅字警告在下面出現,千萬眼睛放亮檢查😅。

• 分析模組怎麼開?閃電搞懂!
- 回到主畫面嘛,看右手邊工具列有一排按鈕,不要怕亂點(反正不會壞啦XD)。需要Phase Diagram、Property Diagram或DICTRA的話,就挑一個直接開!如果要跑最基本擴散模擬就記得指定「DICTRA」然後按「Run calculation」。
- 計算結束會自動跳圖表在下方,要是你沒有看到它動…嗯應該是哪裡還沒設定好。工具列不是裝飾,是新手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啦哈哈。跑計算時會看到彩色進度條閃,有圖像彈出就是ok!

• 一日自學防呆清單!速度過關不掉坑!!
- 超推薦先到Thermo-Calc官網刷一輪教學影片/簡報,把每個範例參數與動作都順手筆記下來!(我之前沒做懊悔死)實際操作一定要逐步比照;碰到畫面跟文件參數不符的地方 - 停,不要亂按,用活動樹(Activity Tree)回退上一步就對惹~
- 全程照著官方講其實失誤率很低,新手也能學得比平常快一倍啊~啊漏掉重大細節通常只需要用活動樹復原,不必重來一遍!我親測有效啦。小提醒:步驟不留紀錄很慘,中間跳過流程根本不能還原,多花五秒寫下流程真的可以救命。

• 終極查核關鍵(立刻知道成不成功):
- 每次搞完一定記得檢查螢幕幾件事 - (1)載入模板會出現預設名稱;(2)成分、溫度輸入完成且底下沒有紅色警告字;(3)分析模組切換時自動冒出新視窗;(4)計算時必須有藍綠進度條,而且圖表乖乖出現在下方。如果發現缺了一項就馬上逆推到上一操作再檢查哪裡空白或遺漏打勾。
- 老實說啦,每一步系統都明示你到底行不行,就算旁邊沒前輩也完全能憑界面反饋抓出bug修掉。有遇到忘了流程猛跳,很容易死機…多善用上述五項check真能大幅提高通過率喔!

延伸應用DIGIMU模擬結果優化材料研發流程
1. 多重數據搭配看趨勢
- 先抓這次模擬資料。
- 接著疊歷史數據,尤其是跟之前幾輪同樣參數或製程的結果一起看。
- 問題通常藏在細節,所以對照時記得定一個標準參考尺吶,每個人用同規格比差異才不會亂。
- 有時候橫向比對一下,突然就發現某些地方好像怪怪的,大概就是要這種感覺。
2. 授權彈性&本地+雲端分流
- 基本做法啦,授權浮動最好提前排程,不然多人卡在資源等很煩人。
- 通常平常直接用本地,只有遇到那種爆大量情況再拉雲端支援比較省時。
- 反正重點:早點分派清楚誰什麼時段能跑,就不會全線卡死嘛~欸這經驗談。
3. 產品規格拆解+Mini Test反饋
- 切需求,先把必備的性能指標列一列,有啥目標先圈起來比較不會漏掉啦。
- 對著每個關鍵數字跑小範圍Mini Field Test,一測有偏差馬上微調模型,不對…是優化啦。
- 不用整包都跑完才校正,每搞一組新設定就驗回來修一次,其實誤差很快收斂,看得出週期有壓縮下去。
4. 分工流程映射&License Guide核查
- 人多流程複雜啊,把部門協作(設計、分析、驗證等等)整進DIGIMU操作環節,腳色跟工具連起來會比較明確喔。
- 官方License Guide要常檢查限制,不然真的很容易踩雷;使用者腳本每次調前建議同步確認邊界。
- 好處是臨時有人要換班、動配置也不至於混亂…預算壓力說不定還能順便壓低一點。
最後就,大致搞懂這幾個重點組合後,團隊管理起來輕鬆很多吧,也可以提前預警一些流程卡住的可能,大約能顧好研發效率又盡量降低額外風險。
- 先抓這次模擬資料。
- 接著疊歷史數據,尤其是跟之前幾輪同樣參數或製程的結果一起看。
- 問題通常藏在細節,所以對照時記得定一個標準參考尺吶,每個人用同規格比差異才不會亂。
- 有時候橫向比對一下,突然就發現某些地方好像怪怪的,大概就是要這種感覺。
2. 授權彈性&本地+雲端分流
- 基本做法啦,授權浮動最好提前排程,不然多人卡在資源等很煩人。
- 通常平常直接用本地,只有遇到那種爆大量情況再拉雲端支援比較省時。
- 反正重點:早點分派清楚誰什麼時段能跑,就不會全線卡死嘛~欸這經驗談。
3. 產品規格拆解+Mini Test反饋
- 切需求,先把必備的性能指標列一列,有啥目標先圈起來比較不會漏掉啦。
- 對著每個關鍵數字跑小範圍Mini Field Test,一測有偏差馬上微調模型,不對…是優化啦。
- 不用整包都跑完才校正,每搞一組新設定就驗回來修一次,其實誤差很快收斂,看得出週期有壓縮下去。
4. 分工流程映射&License Guide核查
- 人多流程複雜啊,把部門協作(設計、分析、驗證等等)整進DIGIMU操作環節,腳色跟工具連起來會比較明確喔。
- 官方License Guide要常檢查限制,不然真的很容易踩雷;使用者腳本每次調前建議同步確認邊界。
- 好處是臨時有人要換班、動配置也不至於混亂…預算壓力說不定還能順便壓低一點。
最後就,大致搞懂這幾個重點組合後,團隊管理起來輕鬆很多吧,也可以提前預警一些流程卡住的可能,大約能顧好研發效率又盡量降低額外風險。

常見問題:選哪款晶相演化模擬軟體比較合適
Q: 三小時內要用10人小組跑一份200格多相晶相模擬,單次算秒數如何比?結果不一致怎麼查原因?
A: 嗯...這種狀況其實還滿常遇到的啦。大概就是每個人自己跑DIGIMU啊,然後Thermo-Calc、DICTRA都分開來弄,看誰按啟動到最後出來到底按幾下、計時多少秒,其實差異不會太大。不過重點是有沒有跟標準答案差很遠,比如那個±2%的誤差,可以比一下。如果真的是哪裡怪怪的齁,像參數是不是打錯啊,物理模型是不是沒選好,再去翻授權是不是連得上,一層層抓,有問題就直接看紀錄檔嘛。欸對了,之前2019那批資料也發現,多人在同台機器上弄DIGIMU企業版效率提升40%,界面出包率低於1%(這應該有寫在TESC那篇報告),所以流程照Mini Field Test的方法走會比較安心吧。
Q: 有軟體特別適合只在單機或跨部門協作嗎?
A: 這題喔,要分啦。其實如果你只是自己一台電腦算,就是Thermo-Calc最快,操作也直白。如果偶爾想調參、還要外掛什麼子模組,那就用DICTRA彈性比較夠。但你真的很多人協作、要控管授權或工程專案排程那些,就只能用DIGIMU企業版,它支援部門間共用,而且聽說工廠實測可以30多人同時遠端合作,都沒什麼卡住。有分用途再挑才不會浪費時間吧。
Q: 界面評分真能反映軟體易用度嗎?該怎麼統一標準?
A: 算是可以啦,但沒絕對。有些地方就是...怎麼講,每年大家辦活動都喜歡搞什麼量化填表,你給十個人測,每人打一打覺得方便不方便然後平均起來,看介面流暢度、大概1~5分那種。之前台灣材料分析學會也是類似辦法去決定誰好誰壞,不過其實最穩妥還是功能效能一起看吧,不然光靠主觀印象換套軟體也太草率。總之你多指標一起考慮,比較貼近現場需求。
A: 嗯...這種狀況其實還滿常遇到的啦。大概就是每個人自己跑DIGIMU啊,然後Thermo-Calc、DICTRA都分開來弄,看誰按啟動到最後出來到底按幾下、計時多少秒,其實差異不會太大。不過重點是有沒有跟標準答案差很遠,比如那個±2%的誤差,可以比一下。如果真的是哪裡怪怪的齁,像參數是不是打錯啊,物理模型是不是沒選好,再去翻授權是不是連得上,一層層抓,有問題就直接看紀錄檔嘛。欸對了,之前2019那批資料也發現,多人在同台機器上弄DIGIMU企業版效率提升40%,界面出包率低於1%(這應該有寫在TESC那篇報告),所以流程照Mini Field Test的方法走會比較安心吧。
Q: 有軟體特別適合只在單機或跨部門協作嗎?
A: 這題喔,要分啦。其實如果你只是自己一台電腦算,就是Thermo-Calc最快,操作也直白。如果偶爾想調參、還要外掛什麼子模組,那就用DICTRA彈性比較夠。但你真的很多人協作、要控管授權或工程專案排程那些,就只能用DIGIMU企業版,它支援部門間共用,而且聽說工廠實測可以30多人同時遠端合作,都沒什麼卡住。有分用途再挑才不會浪費時間吧。
Q: 界面評分真能反映軟體易用度嗎?該怎麼統一標準?
A: 算是可以啦,但沒絕對。有些地方就是...怎麼講,每年大家辦活動都喜歡搞什麼量化填表,你給十個人測,每人打一打覺得方便不方便然後平均起來,看介面流暢度、大概1~5分那種。之前台灣材料分析學會也是類似辦法去決定誰好誰壞,不過其實最穩妥還是功能效能一起看吧,不然光靠主觀印象換套軟體也太草率。總之你多指標一起考慮,比較貼近現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