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 tips 幫你選機箱、改散熱、挑板材更快上手,減少糾結走冤枉路
- 風扇數直接先抓至少 3 顆、每顆流量都選 50CFM 以上,實際溫度降幅大概能到 7 度。
風道不順電腦超容易過熱,用 3 顆大流量風扇能馬上壓住溫度(開機 30 分鐘後看 CPU/GPU 溫度有沒有低於 75 度)。
- 板材厚度記得挑 1.2mm,尤其 5 公斤以上的 ATX 機箱,整體強度直接提升一成左右。
薄板用久會變形、共振很煩,厚一點就紮實很多(搬動兩次以上機箱外殼都沒異音或彎曲)。
- 快速檢查風道只花 3 分鐘,把衛生紙貼前後,吹進去紙有貼住就代表有風,風道順超有感。
有風才有降溫效果,沒氣流就是空轉(貼上 2 張衛生紙都會被風壓住代表風道有通)。
- 折彎件長度盡量控制在 20 公分以內,不然 3 次以上加工時容易歪掉或有壓痕。
太長太薄的折彎超難搞,短一點不容易失敗(加工完量尺檢查平直度偏差不超過 2mm)。
- 加工費直接比 3 家廠,報價差異如果超過 15%,要嘛是偷工,要嘛用料不同。
低價容易有品質隱憂,報價太高又沒必要(拿到報價單直接比較,單價落差在 15% 內算正常)。
選對機箱三大要素:散熱、板材、工藝一次搞定
嗯,好,先這樣講喔,不要老是看那些官方數字啦。板子厚度寫得好像很厲害,結果真的在現場裝的時候你會發現誤差有夠大,有些地方鬆鬆的真的讓人想翻桌;然後不是都說什麼前進後出的神級風道嗎,欸,實際上那一堆線啊還有硬碟架卡住,最後SSD就熱掛給你看。唉,其實日常用根本就長這樣,不要只信官話啦。嗯,我直接給三個組合,看哪個比較對你的胃口自己選吧。
第一個方案就是Montech AIR 903 MAX 黑色這款。價錢是新台幣2,190元(原價屋Coolpc 2025年Q3線上估價),如果我沒記錯應該差不多吧。好處其實蠻直接,就是它本來就送你4顆140mm PWM風扇,你不用再另外煩惱散熱問題,反正出廠就一次到位。有點美中不足是它鋼板只有0.8mm而已,像我平常愛拆拆裝裝的話會覺得手感有點軟、不紮實。不過你如果預算頂多2,500元,又想第一次裝電腦圖個輕鬆、最強冷卻,那這台直接閉眼衝沒什麼問題。
第二組呢,是Fractal Design North Chalk White。這台價格比較高,新台幣4,290元(PChome 24h購物2025 Q3報價)。它前面板是真的木頭條,不是貼皮,看起來家裡質感會提升不少啦。只是,如果你有想換裝NVIDIA GeForce RTX 4090那種超大型顯卡,要特別注意 - 加了前置風扇後,它最多支援到355mm長度,要小心尺寸別買錯了。這種殼我是覺得比較適合在乎外觀設計的人,比如設計師或內容創作相關工作者,他們很在意機箱跟傢俱是不是協調。
再一個選項,就是Lian Li O11 Dynamic EVO 黑色款,標價4,990元(原價屋Coolpc 2025 Q3估)。主要亮點就是雙艙分離設計,把電源跟硬碟全塞背面,前面空間整理超乾淨,很適合展現自己高階零件。不過要注意喔,它本身完全沒送風扇,一隻都沒有,你必須另外花至少2,000元買風扇才玩得起完整散熱。不然就是擺好看也行啦。如果你的夢想是弄一套水冷主機或把PC當展示品拿來炫,那其實O11 EVO可以考慮,但一般人可能嫌麻煩又傷荷包吧。
第一個方案就是Montech AIR 903 MAX 黑色這款。價錢是新台幣2,190元(原價屋Coolpc 2025年Q3線上估價),如果我沒記錯應該差不多吧。好處其實蠻直接,就是它本來就送你4顆140mm PWM風扇,你不用再另外煩惱散熱問題,反正出廠就一次到位。有點美中不足是它鋼板只有0.8mm而已,像我平常愛拆拆裝裝的話會覺得手感有點軟、不紮實。不過你如果預算頂多2,500元,又想第一次裝電腦圖個輕鬆、最強冷卻,那這台直接閉眼衝沒什麼問題。
第二組呢,是Fractal Design North Chalk White。這台價格比較高,新台幣4,290元(PChome 24h購物2025 Q3報價)。它前面板是真的木頭條,不是貼皮,看起來家裡質感會提升不少啦。只是,如果你有想換裝NVIDIA GeForce RTX 4090那種超大型顯卡,要特別注意 - 加了前置風扇後,它最多支援到355mm長度,要小心尺寸別買錯了。這種殼我是覺得比較適合在乎外觀設計的人,比如設計師或內容創作相關工作者,他們很在意機箱跟傢俱是不是協調。
再一個選項,就是Lian Li O11 Dynamic EVO 黑色款,標價4,990元(原價屋Coolpc 2025 Q3估)。主要亮點就是雙艙分離設計,把電源跟硬碟全塞背面,前面空間整理超乾淨,很適合展現自己高階零件。不過要注意喔,它本身完全沒送風扇,一隻都沒有,你必須另外花至少2,000元買風扇才玩得起完整散熱。不然就是擺好看也行啦。如果你的夢想是弄一套水冷主機或把PC當展示品拿來炫,那其實O11 EVO可以考慮,但一般人可能嫌麻煩又傷荷包吧。
比較ATX機箱板材:1.0mm vs 1.2mm厚度實測數據
嗯,機箱那個板材厚度,好像不是隨口唬爛的欸。其實有標準啦 - JIS G3302寫得很清楚,基本上至少1.0mm才合格,然後還要伸長率大於34%,這主要是為了裝的時候不要突然脆掉或怎樣。如果看到廠牌說都有達標,那最少強度OK,不用太擔心。不過,要說真的穩,那種1.2mm的板啊,其實反覆拆裝或扛壓的時候明顯比較不會變形(唉,我覺得差不少),而且鎖螺絲不太會出現滑牙這種鳥事。
另外查驗流程這塊,我們習慣是請廠商附上第三方檢測單,有沒有公信力超重要。基本上,一批要5台以上樣本吧,而且最好是一週內能全做完,數字和結果才有參考價值喔。
另外查驗流程這塊,我們習慣是請廠商附上第三方檢測單,有沒有公信力超重要。基本上,一批要5台以上樣本吧,而且最好是一週內能全做完,數字和結果才有參考價值喔。
本段資料來源:
- The Ultimate Guide to Standard PCB Thickness: Choosing the Right ...
Pub.: 2025-06-10 | Upd.: 2025-09-22 -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empered Glass PC Case Safety
Pub.: 2025-05-04 | Upd.: 2025-08-31 - How to Choose PC Case Materials? Aluminum vs Tempered Glass ...
Pub.: 2025-05-13 | Upd.: 2025-10-01 - Does the Material Thickness of a Gaming PC Case Impact Its ...
Pub.: 2025-04-30 | Upd.: 2025-09-28 - The Complete Guide to PC Case Materials: Steel, Aluminum, and ...
Pub.: 2025-09-19 | Upd.: 2025-10-01 - Best PC Cases 2025: Our Tested Picks for Your Next Build
Pub.: 2025-08-05 | Upd.: 2025-09-30 - The best PC cases in 2025: These are the chassis I`d use for my next ...
Pub.: 2025-08-19 | Upd.: 2025-10-01 - Acrylic vs Tempered Glass PC Side Panel: Which is Better? - HYTE
Pub.: 2025-05-11 | Upd.: 2025-09-30 - What is acceptable computer case quality, and steel thickness?
Pub.: 2018-10-31 | Upd.: 2025-02-14

製作機箱散熱配置:風道設計3步驟快速布局
欸說真的你們有遇過嗎!有些人覺得前後風扇都裝好就萬無一失,其實風道亂搞超容易爆炸的!這可是PCWorld跟Gamers Nexus在2021年各種測試驗證,發現ATX機箱如果風道沒弄對,GPU溫度直接狂升6°C以上喔。你以為硬碟架無所謂,但其實超擋風;線路整個像蜘蛛絲亂纏也是雷,大熱天一拆側板摸哪邊都在冒汗 - 欸,主機還沒燒起來算佛心…😆☐ 首先「艙內通道體感法」!正面開箱子,把A4紙(橫著)慢慢往主機板從上滑到下。如果中途紙卡住 - 不管是線材、硬碟架還是怪東西 - 代表那邊一定要清障礙,把所有擋路的東西推兩邊靠緊側板,好讓中間路暢通。

☐ 然後「冷熱氣流方向快檢」:把手貼住前方透氣孔,大概10秒啦~要感覺到連續冷風吹進。接著換頂部,手放排氣扇口上方五公分,有持續熱風吹出才算OK。如果都沒感受到?有可能哪顆風扇裝反啦,那就翻面重裝準沒錯!

☐ 再來最後「走線集中Check」!主機關電→掀開側蓋,把所有電源線、資料線抓一抓,用力往最遠離主板的邊框繞一圈收緊,用肉眼掃一遍,確認沒有粗壯線圈跑來正中央晃。啊看到哪裡亂糾結了,就馬上用束帶綁靠牆壁,不留死角。

認真照這三步執行下去,你真的會看見那種超級通暢、乾淨俐落的機殼主艙,「空氣高速公路」那種既視感啦~再玩遊戲開滿載壓榨GPU都不會突然跳高溫,更不用怕3A巨作燒機降頻!用起來爽感升天,就差自己蓋紅布條剪綵了🤣
解決機箱加工難題:沖壓與折彎常見問題處理
⚡ 你知道嗎?針對折彎啊、沖孔這種流程,有個超速的方法!「區段分批檢查」真的很神欸,就是一次只檢一種工序,隨機抽二十件來看,完全不像以前那樣全部混一起搞。時間從40分鐘變10分鐘,省超多!其實如果製程常常換,或新線在優化初期,這招真心推!
⚡ 現場作業也有小撇步哦~像是缺陷分類直接貼不同顏色圓點,在疑慮位置(像微毛刺、壓痕吧)馬上就標示出來。不用等整批品管完再報告了啦~可以讓後面的人追問題少走超多冤枉路,人工作業花的時間大概砍半耶。暫存、返工量大的時候這招無敵省力!
⚡ 欸還有一招,「拉專屬樣本板」~設瑕疵範例牆把幾個NG零件跟OK零件一起放現場。如果遇到那種界線模糊的case,大致上3秒比對就能下判斷,不必反覆問、交叉比對那麼費時。產線新手多、爆單高峰更覺得這功能很猛!
⚡ 講到數位化,現在全程加工都能用流水號+QR code囉。在各關卡隨機挑1~2件掃描,即時記錄送進平台,自動算出各站異常率!本來一天才統計一次,現在狀況當下馬上浮現,那個效率說不定提升兩倍都不止。一發現哪一關出包量升高直接通知技術員衝現場支援,再也不用怕延遲累積啦!
⚡ 現場作業也有小撇步哦~像是缺陷分類直接貼不同顏色圓點,在疑慮位置(像微毛刺、壓痕吧)馬上就標示出來。不用等整批品管完再報告了啦~可以讓後面的人追問題少走超多冤枉路,人工作業花的時間大概砍半耶。暫存、返工量大的時候這招無敵省力!
⚡ 欸還有一招,「拉專屬樣本板」~設瑕疵範例牆把幾個NG零件跟OK零件一起放現場。如果遇到那種界線模糊的case,大致上3秒比對就能下判斷,不必反覆問、交叉比對那麼費時。產線新手多、爆單高峰更覺得這功能很猛!
⚡ 講到數位化,現在全程加工都能用流水號+QR code囉。在各關卡隨機挑1~2件掃描,即時記錄送進平台,自動算出各站異常率!本來一天才統計一次,現在狀況當下馬上浮現,那個效率說不定提升兩倍都不止。一發現哪一關出包量升高直接通知技術員衝現場支援,再也不用怕延遲累積啦!

機箱設計常見問答:成本控制與品質平衡怎麼做
好啦,這問題其實很多人會糾結:「NT$2,000以內的機箱,到底穩不穩?」嗯,中小企業成本真的卡得緊。台灣DIGITIMES 2022年報有說過,每台PC機箱花費其實占總支出約7到12%,這比例算高吧。不是看個價錢低、規格標配就放心,表面漂亮不等於真的沒問題喔。有時候那些數據寫得很厲害,結果實際用才發現差一截。比較務實的做法應該是引進第三方檢測啦,像隨機抽二十個來拆開看裝配細節,有沒有組裝公差過大什麼的;多檢幾批才能確認真有品質保證。如果照這流程跑下去,其實至少三年內維修機率會壓很低,整體拉長還比只盯便宜划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