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嗯…心悸胸悶,中醫看這件事,不單純是心臟本身。比較像是…全身系統的一個警報。可能是氣不夠了,也可能是情緒堵住了,甚至是身體裡有濕氣或瘀血。 簡單講,心臟只是最後跳出來抗議的那個角色。
什麼時候該先看西醫?
不過,還是要先說個重要的。如果你是那種突然劇烈胸痛、痛到冒冷汗、呼吸困難,那真的別猶豫,直接去掛急診。 西醫在處理急性、有立即危險的心臟問題上,是無法取代的。 中醫的角色…比較偏向後續的調理,或是西醫檢查說「沒什麼大問題」,但你就是不舒服的那種狀況。 很多人是心臟科檢查一輪都正常,才轉來中醫。
心悸胸悶,中醫怎麼分類?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但硬要歸納的話,大概有幾種常見的類型。我試著整理一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只是個大概方向。
常見的幾種「證型」
中醫很愛講「辨證論治」,意思就是一樣是心悸,原因可能南轅北轍。
- 心氣虛/心陽虛:這大概是最常見的一種。 就是心臟的「電力」不夠了。你會覺得很累、動一下就喘、心跳感覺很無力。 臉色可能白白的,手腳也比較冷。 這種情況,過勞、大病初癒或年紀大了都可能出現。
- 肝氣鬱結:這跟情緒壓力超級有關。 想像一下氣被悶住了,上不去也下不來,堵在胸口,就會胸悶、想嘆氣。 這種心悸通常是脹痛感,而且一生氣或緊張就更嚴重。 女性在經期前也容易有類似狀況。
- 痰濕/痰火:如果身體的濕氣太重,久了變成黏稠的「痰」(不只是喉嚨的痰),也會阻礙氣的流動。 這種人的心悸可能會突然發作,覺得噁心、頭暈、口苦。 體型通常比較…嗯,豐滿一點,舌苔也比較厚。
- 血瘀:就是血液循環不順暢。 心悸的感覺會比較像針刺,痛點固定。 嘴唇、舌頭的顏色可能會偏暗紫色。 這種類型就要特別小心了。
- 胃心症候群:這個比較特別,問題其實在腸胃。 吃太飽、胃脹氣,橫膈膜被往上頂,壓迫到心臟,讓你覺得胸悶心悸。 但你去檢查心臟又沒事。很多人吃飽飯後或躺下時特別不舒服,可能就是這種。
那…長新冠之後的心悸呢?
哦對,這個最近很多人問。確診康復後,還是覺得累、喘、心悸。 這在中醫看來,比較像是生了一場大病,把身體的「氣」和「陰」都耗損掉了,就是所謂的「氣陰兩虛」。 身體處於一個很虛弱的狀態,心臟自然也跟著沒力。調理上會著重把耗損的能量補回來。
不同證型的比較…大概是這樣吧
我試著做個簡單的表格,讓你比較好懂。但記得,這只是參考,很多人是好幾種類型混在一起的。
| 證型 | 感覺 | 什麼時候更嚴重 | 你可能還會有的症狀 |
|---|---|---|---|
| 心氣虛/陽虛 | 心臟空空的、跳得很累的感覺 | 勞累、活動的時候 | 很疲倦、臉色蒼白、容易流汗、手腳冰冷。 |
| 肝氣鬱結 | 胸口悶、脹,像有東西堵住,很想嘆氣。 | 壓力大、生氣、緊張的時候。 | 情緒不穩、易怒、失眠多夢、肩頸僵硬。 |
| 痰濕/痰火 | 心慌、胸悶伴隨噁心感,有時覺得頭重重的。 | 天氣濕悶、或吃太多甜食油膩的時候。 | 喉嚨總覺得有痰、身體沉重、口苦、大便黏。 |
| 血瘀 | 胸口像針刺一樣的痛,痛點固定。 | 晚上或靜止不動時可能更明顯。 | 唇色、指甲偏暗紫色,身上可能有不明瘀青。 |
| 胃心症候群 | 吃飽飯後心悸、胸悶,感覺有東西頂著。 | 吃太飽、胃脹氣、或平躺的時候。 | 容易打嗝、胃酸逆流、腹脹。 |
中西醫觀點的差異在哪?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西醫比較像修水管的師傅,他們會用精密儀器(心電圖、超音波)檢查水管(心血管)本身有沒有堵塞、破損或結構問題。 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第一步。
而中醫…比較像看整個社區的水力系統。除了水管本身,我們還會看水源(腎)、水壓(氣)、水質(血),以及是不是有其他地方(例如肝、脾胃)的管線壓力太大,影響到心臟這區的供水。 所以中醫的治療不只是針對心臟,而是調整整個身體的平衡。 像一個美國的TCM網站 HealthCMi 就提到,中醫會從氣血、陰陽失衡這些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心悸。 這跟台灣這邊衛福部的資料庫提到的,中醫無法單靠把脈就取代儀器檢查,但能了解「心」這個系統的狀態,算是相呼應的觀點。
那我該怎麼辦?
嗯…除了找專業醫師之外,自己能做的其實也不少。生活作息規律、不要熬夜是基本中的基本。 飲食上,刺激性的咖啡、濃茶、酒要盡量避免。 另外,適度的運動,像是散步或太極,對「氣」的流動很有幫助。
最重要的,還是情緒。 很多時候心悸是身體在提醒你:「嘿,你壓力太大了。」學會放鬆、找個方式舒壓,有時候比吃藥更有效。
總之,別自己嚇自己,但也不要輕忽身體給的警訊。先排除掉最危險的狀況,然後,試著從整體去理解,為什麼身體會用這種方式跟你溝通。大概…就是這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