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是什麼?認識菌種差異與常見保健研究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益生菌到底是什麼?今天來好好聊聊

今天要來聊聊益生菌這個東西。老實說,現在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真的多到眼花撩亂,廣告也打得超兇,什麼調整體質、幫助消化、提升保護力... 好像吃了就能變身超人一樣。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自己是覺得,在把這些東西吃下肚之前,還是得先搞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怎麼運作的。不然花了大錢,結果只是在吃心安,那也太虧了。

先說結論:菌株對了才有用,不是隨便吃都有效

簡單講,益生菌不是萬靈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益生菌是指「在攝取足夠數量時,能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重點有三個:足夠數量、活的、對健康有益。而這個「有沒有益」,就完全取決於你吃下去的是哪一支「菌株」(Strain)。這跟我們人的概念很像,同樣是「人類」(菌種),但每個人(菌株)的專長跟能力都不同。 你總不會牙痛跑去找皮膚科醫生吧?益生菌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看了一堆文章,但老實說…

在寫這篇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去看現在網路上的文章。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大部分的內容都太「正面」了,很像產品說明會,一直強調吃了有多好,但很少深入去談「為什麼有效」、「怎麼挑」、「什麼情況下可能沒用」。很多文章都只說「A菌」、「B菌」,但沒告訴你A菌底下還有幾百種不同的菌株,功效天差地遠。 這種資訊缺口,就是我想補起來的地方。

我們需要更客觀、更深入的討論,而不只是停留在「益生菌對身體很好」這種模糊的層次。比如說,美國跟台灣的法規就有差,這點很少人提。

益生菌不是單打獨鬥,它們是你腸道軍團的一部分
益生菌不是單打獨鬥,它們是你腸道軍團的一部分

有研究證據的菌株,才是你該關注的重點

說到底,吃保健品就是要看證據。有些菌株的研究比較多,功效也比較明確。這邊我整理幾個在研究上比較站得住腳,也比較常見的菌株,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老實說,這不是推薦,只是整理資料。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吃之前最好還是問問醫生或營養師的意見。

  • 鼠李糖乳桿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簡稱LGG): 這傢伙大概是益生菌界的明星了,研究論文超級多。 它最有名的功用是在處理腹瀉問題,特別是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炎,或是抗生素造成的腹瀉。 有些研究也提到它對調整過敏體質有幫助。
  • 雙歧桿菌BB-12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 這也是個研究大戶,特別是在腸道健康跟免疫調節方面。 很多研究都顯示它可以幫助排便順暢,改善腸道菌叢。 有些給寶寶的配方奶粉裡也會看到它,算是個安全紀錄很良好的菌株。
  • 其他有特定研究的菌株:
    • 針對女性私密保養的,可以看看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和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的組合。
    • 想幫助入睡或放鬆心情的,有些研究會提到植物乳桿菌PS128。

你看,光是鼠李糖乳桿菌這個「菌種」,下面就有LGG、GR-1等不同「菌株」,一個主攻腸道,一個主攻私密處,完全是不同領域。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看菌株編號」的原因,它就像益生菌的身分證字號,代表著它的出身和所有研究紀錄。 如果一個產品只標「鼠李糖乳桿菌」,卻沒寫後面的編號,那老實說,你根本不知道你吃了什麼。

怎麼做?一步步教你看懂益生菌的標示

好,理論講完了,來講點實際的。當你手上拿到一罐益生菌,到底要看什麼?不要只看廣告詞,翻到背面看成分標示才是真功夫。

魔鬼藏在細節裡:學會看懂益生菌標示
魔鬼藏在細節裡:學會看懂益生菌標示
  1. 第一步:找「菌株編號」
    這點我已經強調八百次了,但真的太重要。一定要看到像「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或「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這樣的全名。 沒有菌株編號的,我個人建議是直接放回架上。
  2. 第二步:看「菌數」與單位(CFU)
    CFU是「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的縮寫,代表活菌的數量。但菌數不是越高越好。 更重要的是「保證菌數」,也就是在產品過期那天,還能保證有多少活菌。 很多廠商只標「出廠菌數」,但益生菌會隨時間死亡,出廠時有500億,到你手上可能剩不到100億。
  3. 第三步:檢查有沒有「益生質」(Prebiotics)
    益生質,或叫益生元、益菌生,簡單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通常是果寡糖、菊糖這類膳食纖維。 有加分,代表廠商有在思考怎麼讓這些好菌在你腸子裡活得更好。
  4. 第四步:看清楚法規宣稱(台灣 vs. 美國的差異)
    這點就比較進階了,但我覺得蠻重要的。在台灣,如果產品能宣稱「輔助調整過敏體質」或「胃腸功能改善」,它必須通過衛福部的審查,拿到一個「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 這個審查很嚴格,所以有標章的產品,在功效宣稱上是相對有保障的。不過,在美國,情況很不一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是把益生菌當作「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s)來管,廠商不需要FDA批准就可以上市。 他們可以宣稱「支持消化健康」(support healthy digestion)這種比較模糊的「結構/功能宣稱」,但絕對不能說可以「治療、預防疾病」。 所以,下次看到國外進口的益生菌,要對它的功效宣稱抱持比較審慎的態度,這並不是說它沒用,而是兩邊的法規標準不一樣。

常見菌株比一比,我會怎麼看?

為了讓大家更有概念,我做了個簡單的比較表。這是我流的看法,不是什麼官方指南喔,就是把我消化過的資訊,用比較白話的方式整理出來。

這個菌株叫什麼?
(菌株編號很重要!)
它主要在哪裡打仗?
(主要研究領域)
我會怎麼看?
(老實說,我的個人筆記)
鼠李糖乳桿菌 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
腸道戰線,特別是對付腹瀉、調整體質。 根本是益生菌界的超級名模,研究最多、曝光度最高。 如果有明確的腸道不適,或是醫生建議,這支通常是會被提到的選項。
動物雙歧桿菌 BB-12
Bifidobacterium lactis BB-12
腸道的基本盤維護,像是排便順暢、維持菌叢生態平衡。 我覺得它像是個穩重的管家,默默把家裡打理好。很多嬰幼兒產品會用它,代表它的安全性紀錄很好。
嗜酸乳桿菌 NCFM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
也是腸道,但比較偏向改善腹脹、絞痛這類腸躁症相關的症狀。 如果你的困擾不是單純的便秘或腹瀉,而是比較複雜的腸道不舒服,這支菌株的研究方向可能比較貼近。
鼠李糖乳桿菌 GR-1 +
洛德乳桿菌 RC-14
女性私密處的專科醫師。 這兩支通常會被綁在一起,專門處理女性的私密保養。這就完全體現了「術業有專攻」的道理。吃錯菌株,就等於是緣木求魚。
益生菌是幫手,但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習慣
益生菌是幫手,但不能取代健康的生活習慣

益生菌的限制與常見錯誤

最後,我們也得談談益生菌不是萬能的這一面。有幾個常見的迷思和錯誤,我覺得需要特別點出來。

  • 錯誤一:以為吃了益生菌,飲食就能亂搞。
    這是最大的錯誤。益生菌只是「補充」,它無法對抗你每天吃的炸雞、含糖飲料。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這些才是維持腸道健康的根本。 益生菌頂多是個輔助。
  • 錯誤二:覺得吃了馬上有感。
    除了某些針對急性腹瀉的菌株,大部分調整體質的益生菌都需要時間。 你得連續吃上幾週甚至幾個月,讓好菌在腸道裡慢慢建立起勢力。如果吃了隔天就「順暢無比」,你該懷疑的是不是加了什麼不該加的東西,例如瀉藥成分。
  • 錯誤三:所有人都適合吃。
    雖然益生菌大致上是安全的,但對於那些免疫系統有嚴重問題的人,例如正在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或有嚴重免疫缺陷疾病的人,補充大量的活菌可能會有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務必、務必、務必要先跟你的主治醫師討論。

總之,對待益生菌,我覺得最好的心態是:把它當成一個「可能有用」的健康投資,但不要把它神話。做好功課,選對產品,並且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才是最聰明的作法。

那你呢?你吃益生菌是為了什麼?有感覺到差別嗎?或是有什麼挑選上的血淚史?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13 Reply
    大家好!我對益生菌的效果很感興趣,想了解更多國際上的研究和實例。不知道有沒有推薦的資源或資料可以分享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