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Mac內建的活動監視器其實比第三方軟體更能揪出吃記憶體的元兇嗎
每次在 Medium 上看到那些推薦 Mac 應用的文章,其實都會讓人有點心癢——想全部試一遍的人大概不少。說真的,Mac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只是個桌機,對另外一些則像是隨手帶著走的筆電,還有人覺得兩者兼得最自在。大家多多少少都希望 Mac 能做更多事吧?所以常常就有那種「去找新 App」的衝動。
不過,在進 App Store 之前,有件事其實滿值得一提。有些蘋果自家內建的小工具,好像沒被大部分使用者認真看待過,但說不定偶爾能幫上忙。有時候這類 app 就安靜地躲在 Finder 裡的公用程式資料夾,又或者 Launchpad 裡面那個叫「其他」的小分類,要不是臨時碰到狀況,多半也想不起來這裡頭藏了什麼東西。
說來有點好笑,有些功能平常很容易被忽略,但當真正需要時倒是挺派得上用場。其實只要花點時間逛逛這些原生小工具,也許能省下不少摸索或額外下載 app 的麻煩。我自己印象裡,大概七八次遇到突發狀況,就是靠這類 macOS 公用程式解決掉。你如果剛開始接觸 Mac 或是已經用了好一陣子但沒仔細研究過,可以考慮回頭翻一下那個資料夾——裡面的東西比想像中多,而且用途也未必只有表面那麼簡單。
不過,在進 App Store 之前,有件事其實滿值得一提。有些蘋果自家內建的小工具,好像沒被大部分使用者認真看待過,但說不定偶爾能幫上忙。有時候這類 app 就安靜地躲在 Finder 裡的公用程式資料夾,又或者 Launchpad 裡面那個叫「其他」的小分類,要不是臨時碰到狀況,多半也想不起來這裡頭藏了什麼東西。
說來有點好笑,有些功能平常很容易被忽略,但當真正需要時倒是挺派得上用場。其實只要花點時間逛逛這些原生小工具,也許能省下不少摸索或額外下載 app 的麻煩。我自己印象裡,大概七八次遇到突發狀況,就是靠這類 macOS 公用程式解決掉。你如果剛開始接觸 Mac 或是已經用了好一陣子但沒仔細研究過,可以考慮回頭翻一下那個資料夾——裡面的東西比想像中多,而且用途也未必只有表面那麼簡單。
原文出處: https://www.kantti.net/tw/column/2194/7-underrated-macos-tools
當Xcode卡在99%安裝進度時,我用這個神秘日誌工具找到了解決方案
在還沒開始介紹那些Mac上的小工具之前,先提一下Medium上有個螢光筆功能,有些人會覺得蠻方便,把故事裡認為很重要的地方標記起來,也許未來回頭找重點不至於迷路,而且據說互動多了文章曝光度也會有影響。
然後是那個什麼Activity Monitor,其實這東西好像不少人都碰過。它主要就是把目前電腦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式、記憶體怎麼分配、耗電量、硬碟在忙什麼之類的訊息,全都秀給你看。我自己比較常關心的是記憶體那一塊。畢竟有時候背景軟體莫名其妙就吃掉將近一半資源,整台機器因此慢吞吞,很難說是不是哪個進程卡住。Activity Monitor裡面,哪些程式佔最多記憶體,一目瞭然,你要是真的受不了可以直接強制結束掉,比起到處找視窗快很多。
偶爾我連接舊型硬碟,那速度真的讓人懷疑是不是壞掉了。有時候透過Activity Monitor切到「磁碟」頁籤,上面的Data/IO圖表大概能讓你知道磁碟到底有沒有在工作。不過這方面可能還是得搭配其他工具,有些資訊說不定藏得比較深。
對了,有個小技巧:如果你右鍵點一下Activity Monitor的Dock圖示,好像可以從選單裡挑要顯示CPU、磁碟或網路流量其中之一,直接反映在Dock圖標上。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需求,但偶爾盯著看感覺也挺有趣的啦。
然後是那個什麼Activity Monitor,其實這東西好像不少人都碰過。它主要就是把目前電腦正在運行的應用程式、記憶體怎麼分配、耗電量、硬碟在忙什麼之類的訊息,全都秀給你看。我自己比較常關心的是記憶體那一塊。畢竟有時候背景軟體莫名其妙就吃掉將近一半資源,整台機器因此慢吞吞,很難說是不是哪個進程卡住。Activity Monitor裡面,哪些程式佔最多記憶體,一目瞭然,你要是真的受不了可以直接強制結束掉,比起到處找視窗快很多。
偶爾我連接舊型硬碟,那速度真的讓人懷疑是不是壞掉了。有時候透過Activity Monitor切到「磁碟」頁籤,上面的Data/IO圖表大概能讓你知道磁碟到底有沒有在工作。不過這方面可能還是得搭配其他工具,有些資訊說不定藏得比較深。
對了,有個小技巧:如果你右鍵點一下Activity Monitor的Dock圖示,好像可以從選單裡挑要顯示CPU、磁碟或網路流量其中之一,直接反映在Dock圖標上。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需求,但偶爾盯著看感覺也挺有趣的啦。

外接硬碟突然讀不到?磁碟工具程式能救急還能分割多重開機區
有些時候,選了某個系統數據後,其實不用特地打開那個應用程式,直接從Dock上就能瞄到目前狀況。這功能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偶爾會有人沒發現,也許是圖示長得太不起眼。至於Activity Monitor的Dock圖案嘛,有人說看久了還蠻療癒的,但也可能是因為資訊夠直觀吧。
接著聊聊Console這玩意兒,其實主要就是幫你把電腦自己以及連線配件產生的各種日誌訊息攪和在一起。有一次,大概三、四個月前吧,我正好在Mac上裝Xcode。畫面卡在將近結束的位置,就是那種快要完成卻遲遲不動彈的窘境。等了大半天,加減換過幾次網路,看來也沒啥用。後來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其實只要在Console裡搜尋「App Store」,那些和Xcode安裝相關的紀錄就一目了然。本來以為是什麼Bug,結果顯示原來它還偷偷在背景下載一些額外元件跟函式庫,所以才拖這麼久。
有點題外話,有些人會把iPhone或iPad透過同一個Wi-Fi連到Mac,用Console檢查手機上的錯誤訊息。不管是App閃退還是系統小當機,好像都能直接從這邊看到。不過,要不要用倒見仁見智啦。
Disk Utility也是不少人提起過的小工具,用來處理掛載中的磁碟……
接著聊聊Console這玩意兒,其實主要就是幫你把電腦自己以及連線配件產生的各種日誌訊息攪和在一起。有一次,大概三、四個月前吧,我正好在Mac上裝Xcode。畫面卡在將近結束的位置,就是那種快要完成卻遲遲不動彈的窘境。等了大半天,加減換過幾次網路,看來也沒啥用。後來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其實只要在Console裡搜尋「App Store」,那些和Xcode安裝相關的紀錄就一目了然。本來以為是什麼Bug,結果顯示原來它還偷偷在背景下載一些額外元件跟函式庫,所以才拖這麼久。
有點題外話,有些人會把iPhone或iPad透過同一個Wi-Fi連到Mac,用Console檢查手機上的錯誤訊息。不管是App閃退還是系統小當機,好像都能直接從這邊看到。不過,要不要用倒見仁見智啦。
Disk Utility也是不少人提起過的小工具,用來處理掛載中的磁碟……
數位色票計讓我在iPad畫圖時輕鬆複製任何看到的顏色代碼
有時候在 Mac 上,SSD 或外接硬碟會碰到一些怪問題。Disk Utility 這個工具,其實就像一個小幫手,不管你是想要把 USB 碟分成好幾區,還是想順便留著前面那幾版 macOS 的空間——畢竟新的系統頭一兩季總會不太穩,有些人偏好留著舊版本方便切換開機。大約每隔一段時間,更新之前都有人用這方法。
如果覺得電腦硬碟儲存常出現奇怪 bug,也許可以考慮跑一下 Disk Utility 裡面的 First Aid 工具來修修看,有人說過這樣能修復一些磁碟上的小問題。外接裝置像 USB 碟或者行動硬碟有時候明明插上卻找不到,在 Finder 或桌面都不見蹤影,好像也不是很罕見的情況。有人會打開 Disk Utility 試試看,通常裡面還認得出那些磁碟,再進一步格式化或重新掛載,有時候就突然又能用了。
啊對了,我叫 Aditya,不好意思剛剛話題扯遠。如果你還繼續看到這裡,沒被我亂跳的內容分心,那或許可以考慮丟點掌聲、劃重點或者留言回應一下啦——據說互動多了文章才比較容易讓更多人注意到。
如果覺得電腦硬碟儲存常出現奇怪 bug,也許可以考慮跑一下 Disk Utility 裡面的 First Aid 工具來修修看,有人說過這樣能修復一些磁碟上的小問題。外接裝置像 USB 碟或者行動硬碟有時候明明插上卻找不到,在 Finder 或桌面都不見蹤影,好像也不是很罕見的情況。有人會打開 Disk Utility 試試看,通常裡面還認得出那些磁碟,再進一步格式化或重新掛載,有時候就突然又能用了。
啊對了,我叫 Aditya,不好意思剛剛話題扯遠。如果你還繼續看到這裡,沒被我亂跳的內容分心,那或許可以考慮丟點掌聲、劃重點或者留言回應一下啦——據說互動多了文章才比較容易讓更多人注意到。

想查Mac電池健康度?系統資訊裡藏著連蘋果店員都不說的細節
有時候在 Mac 上看到某個顏色,突然會想知道那到底是什麼色號。其實「數位顏色計」這個小工具,大致上就是幫你用吸管挑個顏色,然後丟出一串像 RGB 這種數值,有時候還會遇到什麼 P3、sRGB 或 Adobe 的不同編碼格式,看起來挺複雜,但大多數時候只要 RGB 就夠用了。我自己畫圖的時候,不是每次都記得那些顏色代碼,有時候教學影片裡閃過一個配色,不確定怎麼調,就會開著這軟體,把游標移到螢幕上的那塊區域,然後照抄下來。好像很多人也差不多是這樣操作吧?畢竟如果想把某張圖片裡的色彩搬到 iPad 上繪圖,用 Procreate 時輸入對應數值就可以了。
其實說到這類系統內建的小程式,好像不少人第一次用也都是誤打誤撞發現的。有些故事提到,如果完全沒接觸過數位美術,也許可以找點經驗分享看看,比如有人從零開始摸索 iPad 畫圖,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子——當然,每個人的經歷多少有些出入啦。
至於另外一款叫做「系統資訊」的小工具,我通常想到它是在換新硬碟或外接設備的時候。連上去之後,第一件事往往不是直接用,而是進去看一下那台裝置到底被系統認成什麼型號、規格大概落在哪邊;偶爾還會翻 USB 那頁瞧瞧,有沒有漏掉哪根線或者傳輸速率是不是跟包裝寫得差不多。有些配件插上去表面沒反應,其實在系統資訊裡頭常常還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不過詳細參數有時看得眼花撩亂,多半就抓重點看看 RAM 啦、儲存空間之類的,其它細節可能等真的需要再回來查也不遲。有時覺得功能挺齊全,但一般人可能很少主動打開吧?
其實說到這類系統內建的小程式,好像不少人第一次用也都是誤打誤撞發現的。有些故事提到,如果完全沒接觸過數位美術,也許可以找點經驗分享看看,比如有人從零開始摸索 iPad 畫圖,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子——當然,每個人的經歷多少有些出入啦。
至於另外一款叫做「系統資訊」的小工具,我通常想到它是在換新硬碟或外接設備的時候。連上去之後,第一件事往往不是直接用,而是進去看一下那台裝置到底被系統認成什麼型號、規格大概落在哪邊;偶爾還會翻 USB 那頁瞧瞧,有沒有漏掉哪根線或者傳輸速率是不是跟包裝寫得差不多。有些配件插上去表面沒反應,其實在系統資訊裡頭常常還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不過詳細參數有時看得眼花撩亂,多半就抓重點看看 RAM 啦、儲存空間之類的,其它細節可能等真的需要再回來查也不遲。有時覺得功能挺齊全,但一般人可能很少主動打開吧?
腳本編輯器才是自動化達人的老司機神器,連AirPods切換都能寫
系統資訊這玩意兒,其實除了能查USB插槽那邊的配件傳輸速度外,有時候大家也會拿來看看Mac的電池狀況。像是電池健康度、循環次數,大概七十多、一百左右都有,有些人可能還會注意到裡頭有關於供電之類的細節。這些東西看起來雜七雜八,但對於想要多讓Mac撐久一點、偶爾關心一下續航的人,好像真有那麼點幫助。
然後,說到Script Editor(腳本編輯器),這個工具在Mac上好像很早以前就有了。它可以寫一些腳本,測試完沒什麼問題就能直接存成應用程式,像個小捷徑一樣隨時點開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聽過自動化?其實在Shortcuts還沒出現在macOS之前,自動化跟Script Editor就是不少人喜歡玩的小天地。現在嘛,兩者也能搭著一起用——你可以先寫個腳本,再丟到Shortcuts去觸發。
印象中,大概iOS十四和macOS十一以前吧,那時候AirPods還沒有自動切換裝置的功能。那陣子,我自己也是看Medium上的某篇教學故事,用了.applescript自己搞定切換。有時候不太順手,但只要把腳本存成app放Dock,一鍵就能讓AirPods從Mac跳回iPhone,也沒什麼太難,就是要摸熟怎麼寫罷了。有些人可能覺得麻煩,不過對於愛折騰自動化的人來講,這種方式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啦。
然後,說到Script Editor(腳本編輯器),這個工具在Mac上好像很早以前就有了。它可以寫一些腳本,測試完沒什麼問題就能直接存成應用程式,像個小捷徑一樣隨時點開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聽過自動化?其實在Shortcuts還沒出現在macOS之前,自動化跟Script Editor就是不少人喜歡玩的小天地。現在嘛,兩者也能搭著一起用——你可以先寫個腳本,再丟到Shortcuts去觸發。
印象中,大概iOS十四和macOS十一以前吧,那時候AirPods還沒有自動切換裝置的功能。那陣子,我自己也是看Medium上的某篇教學故事,用了.applescript自己搞定切換。有時候不太順手,但只要把腳本存成app放Dock,一鍵就能讓AirPods從Mac跳回iPhone,也沒什麼太難,就是要摸熟怎麼寫罷了。有些人可能覺得麻煩,不過對於愛折騰自動化的人來講,這種方式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啦。

Math Notes很炫?Mac內建Grapher早就能畫3D函數圖形了
在捷徑還沒現身的那段時間,像我這種有點喜歡折騰自動化腳本的人,常常會摸索著Script Editor寫一些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的小程式。說起來,假如你剛好對這類複雜自動化東西有興趣,也許腦袋裡早就想過不少想試的腳本吧?如果真的有什麼很特別的想法,其實也可以留言聊聊啦,我也挺好奇大家都怎麼玩。
講到Grapher,有時候記憶會被某些畫面突然拉回學生時代,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上數學課都會偷偷開著它。坦白說,介面長得不算花俏,功能看似簡單直接,但大致能應付掉不少圖形需求。不久前WWDC的發表會上,好像又有人開始討論iPhone跟iPad上的Math Notes——但其實Mac這邊,也不是最近才出現類似東西。大概從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人把Grapher當成數學繪圖計算器用了。
至於它到底能做什麼?嗯,如果要舉例,大概涵蓋了從二維的線性對數、極座標,到三維裡什麼框架系統、圓柱座標那些都有,種類多到一時半刻講不清楚。操作上或許沒那麼直覺,但只要慢慢摸索,其實也能畫出各種曲線。有些細節忘了,不過印象中選單裡頭,好像還藏著不少設定選項。有時候看到預設那張二維圖形界面,心裡就冒出點熟悉感,但說不上來是不是因為太常用還是純粹習慣罷了。
講到Grapher,有時候記憶會被某些畫面突然拉回學生時代,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上數學課都會偷偷開著它。坦白說,介面長得不算花俏,功能看似簡單直接,但大致能應付掉不少圖形需求。不久前WWDC的發表會上,好像又有人開始討論iPhone跟iPad上的Math Notes——但其實Mac這邊,也不是最近才出現類似東西。大概從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人把Grapher當成數學繪圖計算器用了。
至於它到底能做什麼?嗯,如果要舉例,大概涵蓋了從二維的線性對數、極座標,到三維裡什麼框架系統、圓柱座標那些都有,種類多到一時半刻講不清楚。操作上或許沒那麼直覺,但只要慢慢摸索,其實也能畫出各種曲線。有些細節忘了,不過印象中選單裡頭,好像還藏著不少設定選項。有時候看到預設那張二維圖形界面,心裡就冒出點熟悉感,但說不上來是不是因為太常用還是純粹習慣罷了。
這些被遺忘的小工具:從遠端螢幕共享到印表機管理都在這
這幾年下來,曾經碰巧發現一些原生的實用工具程式,感覺還算方便。有時候一個不經意,就在進入 Mac App Store 尋找解決方案之前先遇見了它們。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注意我沒把「終端機」這玩意列進去——畢竟終端機應該算是家喻戶曉的指令列程式,或許已經紅到很難被歸在「低調」那一掛。當然,如果你有不同想法,也歡迎留言聊聊。
事實上,蘋果電腦內建的各種工具程式遠遠不止前面提過那些。有些我自己沒怎麼用過,不過還是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像什麼螢幕共享、截圖、藍牙檔案交換、印表中心、移轉助理、AirPort 跟 VoiceOver 輔助功能……有些現在似乎直接融入系統功能裡,要啟動也就是幾步驟或按個組合鍵。不過比方說,那個螢幕共享小程式,其實能顯示目前大概有哪些人擁有遠端控制權限;印表中心則讓你看到附近有哪些印表機,同時管理列印排隊狀況。至於其他細節,有些就得親自試一試才知道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了。
事實上,蘋果電腦內建的各種工具程式遠遠不止前面提過那些。有些我自己沒怎麼用過,不過還是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像什麼螢幕共享、截圖、藍牙檔案交換、印表中心、移轉助理、AirPort 跟 VoiceOver 輔助功能……有些現在似乎直接融入系統功能裡,要啟動也就是幾步驟或按個組合鍵。不過比方說,那個螢幕共享小程式,其實能顯示目前大概有哪些人擁有遠端控制權限;印表中心則讓你看到附近有哪些印表機,同時管理列印排隊狀況。至於其他細節,有些就得親自試一試才知道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了。

色彩同步工具和音訊MIDI設定如何幫我調出專業級顯示與聲音效果
有時候,像「移轉助理」這種工具在換新Mac的時候會派上點用場,資料怎麼搬來搬去就靠它。但其實蘋果系統裡面還有一些舊的應用,好比什麼AirPort工具、藍牙檔案交換……現在大概很少人真的會用到這種功能了。畢竟家裡頭或辦公室附近,大概不容易碰到還在跑AirPort基站的設備,偶爾看到反倒有點懷舊感。
不過,也不是所有內建小程式都和連線網路相關。有些比較偏向裝置設定,比方說Color Sync Utility或者Audio MIDI Setup。前者是那種顏色校正相關的東西,打開來會看到一堆顏色配置檔,還能算一算不同裝置之間色彩參數差異,不過老實講我也是最近才稍微看得懂;後者則是音訊設定,如果耳機插著、喇叭接著,就可以選取輸出取樣率、調整主音量甚至設計一下聲道分布。其實這些設定很深,但多數人可能根本沒進去搞過。
對了,XQuartz這玩意兒也常被歸類成系統工具,它本身像個開放原始碼虛擬機,有點像是在Mac裡頭再塞一套X Window環境。坦白說,我自己幾乎沒碰過。不過前陣子聽朋友閒聊提到,好像可以直接從終端機啟動MATLAB?不知道讀這篇的人是不是有人試過,感覺滿酷但我還停留在想像階段。
總之,每次滑到這些原生macOS的小工具,都讓我愣住——大概之前太習慣遇事就先衝App Store或者Google找答案吧。每回想起來,其實macOS累積下來也有將近四十個年頭了,不同於iPhone或iPad那種新鮮勁,所以很多內建的小東西,其實藏得挺深,有時候突然翻出來才發現原來早就解決得差不多,只是以前沒注意罷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內建小程式都和連線網路相關。有些比較偏向裝置設定,比方說Color Sync Utility或者Audio MIDI Setup。前者是那種顏色校正相關的東西,打開來會看到一堆顏色配置檔,還能算一算不同裝置之間色彩參數差異,不過老實講我也是最近才稍微看得懂;後者則是音訊設定,如果耳機插著、喇叭接著,就可以選取輸出取樣率、調整主音量甚至設計一下聲道分布。其實這些設定很深,但多數人可能根本沒進去搞過。
對了,XQuartz這玩意兒也常被歸類成系統工具,它本身像個開放原始碼虛擬機,有點像是在Mac裡頭再塞一套X Window環境。坦白說,我自己幾乎沒碰過。不過前陣子聽朋友閒聊提到,好像可以直接從終端機啟動MATLAB?不知道讀這篇的人是不是有人試過,感覺滿酷但我還停留在想像階段。
總之,每次滑到這些原生macOS的小工具,都讓我愣住——大概之前太習慣遇事就先衝App Store或者Google找答案吧。每回想起來,其實macOS累積下來也有將近四十個年頭了,不同於iPhone或iPad那種新鮮勁,所以很多內建的小東西,其實藏得挺深,有時候突然翻出來才發現原來早就解決得差不多,只是以前沒注意罷了……
用了十年Mac才發現,原來這些內建工具根本是隱藏版瑞士刀
其實這幾年,Mac上的應用慢慢變得很不一樣了。有些工具以前沒什麼人提,後來可能因為需求多起來,就被改進得更順手。畢竟這系統跟Windows算是競爭關係嘛,不會停在原地等人超越。偶爾無意間發現一些內建的功能,小事就能搞定,也省去特別找新軟體的麻煩。不過,我倒不是說大家只能靠那些蘋果自己做的小工具啦,有時候外面第三方的App還是蠻有意思,甚至能解決特殊狀況。
像我前陣子,其實也會逛逛一些專門介紹App的網站,大概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吧。Best Mac Apps 這個站點算是比較常看到,一位叫Nikhil Vemu的人在打理,好像不少文章都是他的風格。如果你本來就在Medium看過他寫東西,或許可以順路看看那邊有什麼新玩意。
那…如果對上面講到的那些小工具——不管是文中提到還是其他類型——有遇過哪種情境真的省了點時間、幫你加速事情進展,也蠻歡迎留言分享一下使用感覺。畢竟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需求都不同,大家聊一聊說不定還能找到新的靈感。如果你剛好覺得這篇內容還行,一直看到結尾,而且希望之後看到我的新故事,那…Medium這邊追蹤一下我也OK喔,有興趣再訂閱電子報也沒問題啦。總之,就是大致分享到這裡了。
像我前陣子,其實也會逛逛一些專門介紹App的網站,大概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吧。Best Mac Apps 這個站點算是比較常看到,一位叫Nikhil Vemu的人在打理,好像不少文章都是他的風格。如果你本來就在Medium看過他寫東西,或許可以順路看看那邊有什麼新玩意。
那…如果對上面講到的那些小工具——不管是文中提到還是其他類型——有遇過哪種情境真的省了點時間、幫你加速事情進展,也蠻歡迎留言分享一下使用感覺。畢竟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需求都不同,大家聊一聊說不定還能找到新的靈感。如果你剛好覺得這篇內容還行,一直看到結尾,而且希望之後看到我的新故事,那…Medium這邊追蹤一下我也OK喔,有興趣再訂閱電子報也沒問題啦。總之,就是大致分享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