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裝置如何改變我們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管理


摘要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智慧穿戴裝置正逐漸改變我們的運動習慣和健康管理方式。這篇文章探討了這些裝置如何利用先進技術來提升我們對健康的認知和管理能力,以及帶給讀者的重要價值。 歸納要點:

  • 智慧穿戴裝置不僅能追蹤步數,還能深入分析心率和步態,預測健康風險並提供個性化建議。
  • 最新的裝置結合生物標記監測,如皮膚電阻與體溫變化,讓使用者即時了解自身壓力與健康狀況。
  • 透過社群互動與遊戲化設計提升運動動機,讓人更樂於持續運動並建立長期健康習慣。
總而言之,智慧穿戴裝置不僅是健身工具,更是精準健康管理的重要夥伴,使我們能主動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智能戒指和手錶如何改變我們的運動方式

現代的穿戴裝置如智能戒指和手錶,正改變著我們的運動方式,這些設備所提供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激勵並持續維持健康行為。每天早上,我第一件事通常就是查看我的Oura戒指應用程式,有時甚至在喝上那杯我必不可少的咖啡之前。我會問自己:今夜睡得怎麼樣?我的準備狀態分數是什麼?今天應該多活躍一些嗎?雖然我已經鍛鍊超過20年,也有10年的物理治療師經驗,對於運動、恢復以及我身體對活動的反應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能從這個戒指中獲益良多。其實這不是在為Oura戒指做廣告;儘管我很喜歡我的戒指,它也不是我追蹤活動的唯一工具。

數據如何影響健康行為

在我戴上這枚戒指之前,我手機上最常使用的應用程式之一就是健康應用。我經常查看自己的步數,就像我的戒指一樣,這也影響了我的行為。我會設定每天走滿10,000步的目標。雖然這個數字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達到的魔法數字,但它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目標。不過研究顯示,7,000步應該是個基本的最低門檻。然而,僅僅計算步數還不夠,你實際上應該努力遵循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以及兩天的力量訓練。關鍵在於數據,追蹤你想要改變的行為能帶來很大的幫助。透過智慧穿戴裝置所收集到的數據,例如心率監測、步伐計算以及睡眠分析等,可以提供即時反饋,促進自我監控與行為改變。而且,它們通常具備防水設計和輕量化技術,使得佩戴起來更加舒適耐用,更容易讓使用者長時間配戴並持續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透過個性化的數據分析,這些裝置還可以根據不同需求提供專屬建議,有助於強化運動習慣和健康管理。
觀點延伸比較:
結論表格關鍵觀察影響因素數據支援
智能設備的影響提高運動參與率和持續性個性化健身計畫、即時反饋使用手錶者達成15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的概率是對照組的十倍
健康知識的障礙幫助缺乏健康知識的人群理解和執行策略時間管理、運動設施可及性52%的參與者在六個月內維持運動習慣
研究結果的重要性顯著改善心血管指標和生活品質激勵與目標契合度不一樣智能手錶組HbA1c水平及膽固醇都有明顯提升
佩戴習慣影響選擇不同人對智能裝置的接受程度不同,需探索合適選擇個人偏好、使用便利性有些人可能更喜歡非手腕式穿戴,例如戒指
數據記錄的重要性即使不使用智能裝置,記錄活動也具激勵效果自我追蹤與反思能力收集數據能產生驚訝並促進行為改變

數據如何影響健康行為

步數跟心率的關聯性

Oura環能提供我有關睡眠和活動習慣的資訊,並顯示我夜間的心率與心率變異性趨勢。我了解到酒精、壓力、用餐時間、生病、過敏(喔,喬治亞州的花粉真糟糕)以及身體活動如何影響我的睡眠。此外,我也培養了一些良好的習慣,使自己更容易達成運動目標。其實,我不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像是智能穿戴設備,例如手環和手錶,有助於激勵和持續維持運動習慣,對於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人尤其重要。

步數計算為健康管理提供了一個起點。“每日步數已知與心血管健康有關,”陳博士說。“但它只是間接指標,它僅反映我們的活動量,而我們希望這能預測出健康結果。”在這裡,可以提及智慧穿戴設備中使用的感測技術,比如光學心率監測器是如何通過光線反射來測量血流變化。同時,不同傳感器如加速度計和陀螺儀在精確度和耐用性方面也會對數據準確性造成影響。透過演算法優化步數與心率之間的分析,可以使健康管理更加個性化。

為什麼單靠步數不足以評估健康狀況

隨著我們收集的數據越來越多,對健康的準確了解也就越加清晰。智慧手錶和戒指能夠將步數與心率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單靠步數固然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活動量,但如果再搭配心率,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身體對於運動的反應。來自芝加哥西北大學的醫學生陳展霖在2025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會議上展示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利用7000名成年人從Fitbit智慧手錶收集到的數據,發現那些每一步所需心率位於最高四分之一的人,其心血管健康狀況普遍不如處於最低四分之一的人。例如,如果兩個人都走了一萬步,但其中一人在走路時的心率是130,而另一人則是100,那麼他們的健康狀態可能相差甚遠。具體而言,位於高端四分之一的人群中,有糖尿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兩倍,罹患心衰竭的機率為1.7倍,高血壓則為1.6倍,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則高達1.4倍。因此,在評估健康狀況時,不僅要依賴步數,還需要綜合考量各種生理指標,以便獲得更全面且客觀的健康管理建議。

為什麼單靠步數不足以評估健康狀況

利用數據改善睡眠質量的方法

這突顯了數據的影響力。單單測量我在床上的總時間雖然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但卻無法提供足夠的可行數據來改善我的睡眠質量。那麼,我實際上有多長時間是在睡覺?我的睡眠狀況如何?我的身體在第二天準備得怎麼樣呢?透過追蹤與良好或不佳睡眠相關的趨勢,我發現了一些模式。例如,如果我在臨近就寢時飲用酒精,或者喝超過一杯,我的睡眠品質通常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我在晚餐時喝一杯幾小時後再上床,就還算可以。陳所提供的數據給予了更全面的視角,對於所有健康指標較低的人群,10,000步可能並不足以提升他們的健康狀況,或者說活動強度也可能不夠。」

智能設備在習慣形成中的作用

他們需要更多的挑戰來促進心血管系統的適應。相對地,最高四分位數的群體可能需要探索其他健康領域,例如睡眠和營養,以支持其心血管系統更好地應對每天一萬步的走路。因此,智能設備所提供的數據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當前的健康狀況並追蹤變化,它們也能幫助我們做出這些改變。

## 利用智能設備形成習慣

我曾談過智慧手錶對我健康習慣的影響,但實際上,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健康的人,喜歡研究數據與研究。我非常關心自己的健康。雖然還有很多可以改善之處,但我對目前的平衡感到滿意。我知道每週五晚上吃自製酸種披薩和喝酒不太有利於我的健康,但我透過其他習慣為自己留出了些許彈性。我並不是在競技運動中,因此不需要追求極低的體脂率。追蹤我的健康習慣幫助我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平衡。但那麼,那些對自身健康知識沒有那麼多的人該怎麼辦呢?

智能設備在習慣形成中的作用

智能裝置對缺乏健康知識者的幫助

我擁有多年的經驗和訓練,智能設備對我而言只是增強效果的工具,它們並不能單獨塑造我的健康習慣。然而,這些智能裝置是否能夠影響那些缺乏健康與運動知識的人呢?它們是否能幫助有不良習慣或慢性病的人群?根據目前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最近一項來自《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的研究探討了利用智慧手錶和應用程式反饋來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維持適度至高強度的運動習慣。該研究共招募了125名參加者,並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每組都與運動專家共同設計了一個為期六個月的運動計畫,這些計畫逐漸增加身體活動量,直到達到每週15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的指導標準。此外,每位參與者還接受了來自運動專家的虛擬輔導服務。在此過程中,透過心率監測、運動模式識別算法及個人化建議系統等客製化功能,使得缺乏健康知識的人更容易理解和執行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

研究顯示可穿戴裝置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介入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反饋的方法。介入組獲得了支援個性化健身計畫的智能手錶,這些手錶能夠追蹤步數和心率,以此來衡量運動強度。而對照組則沒有配備任何可穿戴設備。在結果上,我們看到了一些顯著的差異。首先,使用智能手錶的參與者開始運動的可能性是對照組的十倍(勝算比為10.4)。其次,在六個月後,智能手錶組維持有目的運動的概率是對照組的七倍(勝算比為7.1),而在十二個月時則接近三倍(勝算比為2.9)。到了十二個月這個時間點,也就是介入結束六個月後,智能手錶組仍然完成有目的運動的機會是對照組的三倍。不過,即便如此,他們之間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下降趨勢。

研究顯示可穿戴裝置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使用智能手錶後運動習慣的變化

在為期六個月的研究中,使用智能手錶的參與者中有52%每週至少一次達到了15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身體活動,而對照組只有17%。然而到了12個月時,符合這一活動標準的智能手錶參與者僅剩28%(對照組為11%)。此外,智能手錶組在6個月時HbA1c水平和12個月時收縮壓方面都有顯著改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6和12個月的時間裡,智能手錶組在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血糖範圍內時間以及生活品質(由SF-12心理健康指數衡量)上均有更明顯的提升。因此,單純佩戴這樣一款智慧裝置就能顯著影響運動習慣,不論參與者目前的健康狀況如何。不過,該試驗在六個月後便結束了,我非常想知道那些在六個月時仍持續保持運動習慣的52%,他們後來的堅持率究竟維持了多久。

未來可穿戴技術發展及其潛力

這裡有一個關鍵的觀點需要提及: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用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將近一半的參與者未達到所設定的身體活動標準。不過,即使如此,他們或許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活動量。也許他們還需要克服其他障礙,如時間管理和運動設施的可及性,以提升運動的持續性。或者,可能是這個運動方案本身缺乏激勵,未能契合他們的目標。影響運動堅持的因素有很多,而佩戴智能裝置則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方法,可以幫助激發不少人的動力。隨著智能穿戴設備變得越來越普遍且易於取得,我建議大家可以多探索不同選擇。我個人不喜歡戴智能手表,因為我覺得不斷跳出的通知讓我分心,而且睡覺時也不想帶著手錶(所以我沒有選擇[WHOOP]手環)。但我非常喜歡佩戴戒指,這樣就可以繼續使用我的傳統手錶。如果你不打算使用智能裝置,也可以嘗試記錄自己的身體活動。雖然這需要更多努力,但收集到的数据往往會讓人驚訝並產生激勵效果。

參考來源

穿戴智慧裝置夯成為自己的健康管理大師

穿戴 式裝置的主要消費者分成兩類,有一類是有運動習慣的人,想藉著智慧手環或智慧手錶來了解自己的運動行為和狀態;還有另一類則是原本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 ...

來源: 健康醫療網

穿戴科技:打造智慧運動時代

總結來說,穿戴科技正改變著我們的運動世界,它讓我們能夠長時間監測自己的運動數據並提高運動效能,同時還能輕鬆「量化自己」,了解自己的運動情況進一步改善 ...


Columnist

專家

相關討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