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是什麼情況?
最近很多人在討論 AI 跟 Google 更新。好像一場戰爭。
但我自己是覺得,這不像拔河。拔河是你來我往,力量對抗。現在這個... 比較像軍備競賽。
你知道嗎,Google 自己也在用超強的 AI 來升級它的搜尋引擎,像是 RankBrain、BERT、MUM 這些東西。它的目標是想辦法看懂文章到底好不好、有沒有真的幫到人。而我們呢,我們用市面上這些 AI 工具,試著...嗯... 達到它設定的那個新標準。
所以不是 AI 對抗 Google。而是 AI 輔助我們,去應對一個同樣用 AI 打造的系統。
一句話結論
不要想著用 AI「騙」過 Google,要想著用 AI「滿足」Google 對高品質內容的要求。
最近那次大更新,到底發生了什麼?
講理論很空。我們直接看最近的例子,就是 2024 年 3 月那次的 Core Update 跟 Spam Update。那次超大。
Google 自己在他們的 Search Central 部落格上講得很清楚,他們這次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打擊那種「規模化生產的低品質內容 (scaled low-quality content)」。
說白了,就是很多網站用 AI 一天產幾百篇、幾千篇文章,內容看起來好像有那麼回事,但其實都是換句話說,沒有自己的觀點,也沒有真正的深度。很多這種網站,流量幾乎是瞬間蒸發。我自己觀察一些國外的 SEO 論壇,哀鴻遍野,很多都是玩這種 AI 農場模式的站。
這就證明了一件事:Google 的 AI,現在越來越能分辨出哪些內容是「為了搜尋引擎寫的」,哪些是「為了人寫的」。純靠 AI 大量鋪內容,這條路... 差不多走到盡頭了。
不過呢,有趣的是,在台灣的一些 SEO 社群或像 awoo 這種指標性公司的分析來看,中文內容的判斷好像... 嗯... 還有點模糊空間。感覺上 Google 對英文內容的語意理解還是比較強。但這不代表可以鬆懈,這只是時間問題。遲早會輪到中文的。
怎麼做?我們還能用 AI 嗎?
當然可以。問題從來不是工具,而是用工具的人。關鍵是從「取代人工」的想法,變成「增強人工」。我把它叫做「混合工作模式」。
簡單講,就是把重複性、資料性的工作丟給 AI,把需要判斷、創造、體驗的部分,留給人類專家。
比如說寫一篇文章:
- 第一步 (人類策略): 我要寫什麼主題?目標讀者是誰?他們想解決什麼問題?這篇文章要有什麼獨特的觀點?這得靠人腦。
- 第二步 (AI 輔助研究): 確定主題後,叫 AI 幫我快速整理目前網路上排名前面的文章都在談什麼、漏了什麼。幫我找出相關的關鍵字、大家還會問什麼問題 (People Also Ask)。這比我一個個去查快多了。
- 第三步 (AI 草稿生成): 根據我給的大綱和剛剛蒐集的資料,請 AI 生成一份草稿。注意,是「草稿」。
- 第四步 (人類專家精修): 這步最重要。把 AI 的草稿拿過來,用自己的話重寫,加入個人經驗、實際案例、更深的見解。檢查 AI 給的資料是不是正確的,這超重要,AI 很會胡說八道。這就是 E-E-A-T (經驗、專業、權威、信任) 裡面的「E」(Experience) 跟「E」(Expertise)。
你看,整個流程下來,AI 像一個超強的研究助理,而不是作者。產出的內容,既有效率,又有人的溫度和可信度。
不只是寫文章,AI 在其他地方也超實用
大家現在好像都只盯著 AI 寫作,但其實它在 SEO 其他方面更好用,而且風險更低。
- 技術性 SEO: 網站一堆技術問題,自己抓很累。用 AI 工具可以快速掃描,找出 404 錯誤、壞掉的連結、圖片沒有 alt 文字... 等等。雖然它不一定能「修」,但光是「找出來」就省下大把時間。
- 結構化資料 (Schema): 寫那些 JSON-LD 程式碼很煩吧?現在有很多工具,你只要告訴它這是什麼頁面(文章、食譜、產品),它就能幫你生成對應的 Schema 程式碼。複製貼上,搞定。
- 數據分析: 把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數據丟給 AI,問它「哪個頁面的點擊率跟排名不成比例?」,或是「幫我把這些關鍵字按使用者意圖分類」。它可以幫你看到一些你自己可能忽略的規律。
我自己是覺得,把 AI 用在這些地方,比單純用來衝文章量,更聰明、也更安全。
各種 SEO 任務,不同作法的比較
為了更清楚,我拉了一個表。你可以看看純人工、純 AI、還有我說的混合模式,到底差在哪。
| SEO 任務 | 純人工做法 | 純 AI 做法 (風險高) | 混合模式 (推薦) |
|---|---|---|---|
| 關鍵字研究 | 很花時間... 一個個查搜尋量、看競爭對手,累。但直覺準。 | 給個主題,吐一堆詞。但可能跟你的業務方向對不上,有點亂槍打鳥。 | 人類定大方向,AI 負責找長尾詞、整理分類。人腦最後再篩選一遍。快又準。 |
| 內容寫作 | 品質最高,有靈魂。但就是... 慢,產量有限。請人寫又貴。 | 按個鈕,文章就出來了。一百篇。但讀起來... 你知道的,都那個樣,沒有靈魂,甚至會出錯。 | AI 當研究助理跟草稿產生器。人類專家負責注入觀點、經驗和品牌聲音。這才是正解。 |
| 技術 SEO 稽核 | 像大海撈針。要很有經驗才看得出問題在哪,而且耗時。 | 能快速抓出標準錯誤,比如 404 或 H1 缺失。但複雜問題,像是渲染問題,它可能看不懂。 | 讓 AI 工具跑第一次掃描,列出問題清單。然後人類專家針對清單,判斷修復的優先級。 |
| 站外連結分析 | 手動檢查每個反向連結的品質... 幾乎不可能。只能抽樣。 | 可以快速匯入 Ahrefs 或 Semrush 報告,然後... 它可能會給你一些很籠統的建議。 | 用 AI 工具分類連結來源的類型 (新聞、論壇、部落格),然後人類判斷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連結。 |
常見錯誤與修正
很多人一拿到 AI 工具,就很容易走偏。這裡列幾個我常看到的坑。
-
錯誤一:把 AI 當成全自動工廠,追求數量。
這就是三月更新主要打擊的對象。以為文章越多越好,結果產出一堆網路垃圾,最後整個網站被 Google 判定為「沒幫助 (Unhelpful)」。
修正: 把心態從「生產線」轉成「工作坊」。每一篇文章都該是工藝品。AI 只是你的電動工具,不是幫你代工的工人。一週產出一篇經過專家精雕細琢的好文,遠勝過一天產出一百篇 AI 廢文。
-
錯誤二:完全相信 AI 產出的「事實」。
AI 會「幻覺」(Hallucination),也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它會編造數據、引用不存在的來源、搞錯人名和事件。如果你做的是 YMYL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領域,比如醫療、財經,這超級危險。
修正: 事實查核 (Fact-checking) 是絕對不能省的步驟。把 AI 當成一個... 嗯... 很有創意但記憶力不太好的實習生。它給你的每個數據、每個案例,你都要親手再去查證一次。
-
錯誤三:失去自己的品牌聲音。
如果所有文章都用 AI 的預設語氣寫,你的網站會跟其他一萬個網站聽起來一模一樣。沒有個性,沒有觀點,讀者記不住你。
修正: 在把任務交給 AI 前,先餵給它你的「品牌聲音指南」。甚至可以給它幾篇你過去寫得最好的文章,讓它學習你的風格。然後,在精修階段,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的聲音加回去。
所以,結論是什麼...
這場賽局的贏家,不會是純靠 AI 的投機者,也不會是完全抗拒 AI 的守舊派。
贏家會是那些懂得把 AI 當成「杠桿」的人。
他們用 AI 節省時間、分析數據、激發靈感,然後把省下來的精力,專注在那些 AI 做不到的事情上:建立真正的專業、分享第一手的經驗、打造值得信賴的品牌,還有,最重要的,跟你的讀者建立連結。
Google 的核心價值一直沒變,就是要提供「有幫助的內容」。以前靠人力,現在,我們有了更強的工具,可以做得更好。就這麼簡單。
輪到你了
你在你的工作或創作流程中,AI 目前扮演的是「省時的助理」還是「主要的創作者」?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你遇到的挑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