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很多人在聊 APS… 這東西到底是啥?
嗯…最近好像很多人在聊工廠的數位轉型,然後就一定會聽到 APS 這個詞。😮💨
有朋友就在問,工廠裡面不是已經有 ERP 系統了嗎?感覺什麼都管了,為什麼還需要一個叫 APS 的東西…聽起來很像多此一舉?
老實說,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ERP (企業資源規劃) 系統,感覺就很萬能了啊,管訂單、管物料、管財務... 但後來慢慢發現,它們兩個處理的事情,層次不太一樣。
簡單打個比方好了。ERP 就像是個大總管,他會告訴你「我們這個月,總共要做 1000 台手機、5000 台筆電」。 他負責的是「要做什麼」跟「需要什麼料」。
但 APS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 比較像是個超強的現場指揮官。 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好,要做這些東西,那我『應該』讓 A 產線先做手機還是筆電?B 機台跟 C 機台要怎麼搭配才不會有空窗期?如果中間突然有張急單插進來,要怎麼調整才不會天下大亂?」
所以,ERP 告訴你「目標是什麼」,APS 則是告訴你「達成目標的最佳路徑是什麼」。 這樣想,是不是就比較清楚了?🤔
所以,這東西到底有什麼好處?
講了這麼多,那所以導入這個「指揮官」到底能幹嘛?我覺得最直接的好處大概有幾個:
- 減少插單的痛苦: 這應該是很多工廠生管的惡夢吧。APS 可以快速模擬插單後對所有訂單的影響,然後給出調整建議,而不是靠人腦和 Excel 去一行一行拉。
- 讓你知道產能的極限在哪: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憑感覺」在接單,但 APS 因為考慮了設備、人力、物料等等限制,所以能算出一個比較真實的產能瓶頸在哪裡。
- 交期預估變準了: 因為排程更精準,所以給客戶的交期也更有把握,不用再拍胸脯說個大概的日期,結果自己天天加班去追。
- 庫存可能可以少一點: 透過更精準的物料需求計算,可以避免太早備料或備一堆用不到的料,佔用資金跟倉庫空間。
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但...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我們後面會聊到它的另一面。
Excel、ERP 跟 APS…到底差在哪?
我知道很多人心裡會想:「我用 Excel 還不是一樣能排程?」嗯...是也沒錯啦。我自己是覺得,這三個工具就像是交通工具的演進,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極限。
| 工具 | 優點 (我猜的啦) | 缺點 (血淚史...😭) |
|---|---|---|
| Excel 大神 | 超自由!大家都超熟,根本不用學。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格子顏色還可以自己標。 | 你知道的…一改就要全部重算,而且只有做表的人自己懂。那個人一休假…呵呵,天下大亂。🤯 公式還很容易不小心被改錯。 |
| ERP 內建排程模組 | 跟 ERP 系統整合在一起,資料不用拋來拋去。至少比 Excel 強,有一些基本的邏輯。 | 通常是「無限產能」排程。 它不太管你機台是不是真的有空,反正時間到了就叫你生產,很理想化,跟現場狀況常常對不上。 |
| 獨立的 APS 系統 | 這就是它的強項了。會考慮一堆鳥事,像物料、模具、人力、設備限制...然後給你一個「好像不錯」的建議。 模擬跟調整速度也快很多。 | 貴...而且它很挑食,你給它的基礎資料要超準,不然它排出來的東西根本是垃圾。😑 導入過程也很折磨人。 |
如果要選,我會先看什麼?
如果真的要考慮導入 APS,我自己覺得有幾個問題要先想清楚,不然很容易變成大型災難現場。
- 我們家工廠最痛的點是什麼? 是交期一直延誤?還是成本壓不下來?或是老師傅要退休了,他腦中的排程經驗沒人能接?先搞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而不是為了「智慧製造」而導入。
- 系統好不好「養」? 導入只是第一步,後面的資料維護才是關鍵。 如果一個系統需要好幾個 IT 專家全職維護,那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根本不實際。所以易用性跟廠商的顧問服務很重要。
- 它跟我們現有的系統合得來嗎? APS 不能自己活著,它需要跟 ERP、MES (製造執行系統) 這些好兄弟交換資料。 如果它們彼此不說話,那就會變成資訊孤島,效果大打折扣。
- 我們的團隊準備好了嗎? 導入新系統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人的問題。 如果現場的師傅、生管人員覺得這東西很麻煩、不相信它,那再貴的系統也沒用。改變管理模式跟提供足夠的教育訓練,有時候比系統本身還重要。
說到這個,我看國外像 Gartner 的報告,他們會把 APS 講得很宏觀,跟什麼供應鏈韌性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綁在一起。 但老實說,我看台灣很多工廠,尤其是中小企業,他們更關心的可能是很實際的問題,比如「我這個老師傅退休了,他的排程經驗誰來接?」,或是「面對少量多樣的訂單,我的換線成本要怎麼降下來?」。 關注的點不太一樣,沒有對錯,只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規模跟需求的工具。
老實說,APS 不是萬靈丹
前面講了這麼多好處,好像 APS 是什麼神兵利器。但...真的要潑一下冷水。它最大的罩門,就是「垃圾進,垃圾出 (Garbage In, Garbage Out)」。
你給它錯誤的BOM表、不準的工時、亂七八糟的庫存數據,它就算用了再厲害的演算法,也只會吐給你一個...嗯,很精美的垃圾排程。 系統本身不會思考,它只會相信你給它的資料。所以,導入 APS 的前期,通常會有一段非常痛苦的「整理資料陣痛期」。 很多人就是卡在這一關,最後宣告失敗。
另外一個問題是,過度依賴。有些主管會覺得,有了 APS,生管就可以不用動腦了。這是超危險的想法。APS 應該是一個「決策輔助」工具,而不是「決策者」。 最終的判斷,還是要靠有人味、懂現場的人來做最後確認。
所以…值得嗎?
所以... APS 到底值不值得導入?嗯... 這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我覺得它像是一個很厲害的輔助,但不能當作神。它沒辦法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沒辦法解決「管理」本身的問題。如果企業本身的流程就一團亂,導入 APS 可能只是讓混亂數位化而已。
但如果基礎打得好,團隊也願意改變,那它確實能把工廠的效率天花板,再往上推個好幾層。 至少,可以讓生管人員少爆點肝吧。😅
那你呢?你們公司現在是用 Excel 還是什麼系統在排程啊?在下面留言聊聊你們的血淚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