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App被Google Play拒絕時該怎麼辦?過來人的血淚教訓分享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做Android的,或是那些常常要負責釋出App的人,都有碰過被Google Play打回票的情況。這種事情,好像很難完全避免。說到審核流程,有時候真的搞不太清楚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有人說是靠自動系統,有些人又覺得其實還是有人工在裡面參與一點。大致算起來,整個行業大概已經十多年了吧,我自己在電商、影視、遊戲、金融科技這幾塊也待過一些時間。跟Google Play那邊溝通,其實也不是只有一兩次,零零總總加起來應該有好幾輪,光提交版本都超過數千次了。
記憶中,每當遇到拒件,心情多少會受到影響,但偶爾換個角度想,也許正因為失敗才學得到東西。有時候團隊內討論,都會提到Play政策組的人雖然不太現身,但他們其實挺願意理解開發者的難處,也會協助加快審核,不然等太久對生意也是麻煩。有些規則改來改去,好像永遠抓不到準頭,但只要肯花時間弄懂,就慢慢能找出一些訣竅。
如果你剛好正為app被擋下而苦惱,可以參考一下這段經驗——雖然不敢說全都適用,但是某些方法可能會讓你的流程稍微順一點,也比較不容易再踩雷。當然啦,每家公司狀況不一樣,很難保證哪條路就一定沒問題。不過能避開重複錯誤,大概就算進步了吧。至於怎麼面對挫折,我偶爾會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句話:好像只有跌倒過的人,才比較知道怎麼站穩腳步。
記憶中,每當遇到拒件,心情多少會受到影響,但偶爾換個角度想,也許正因為失敗才學得到東西。有時候團隊內討論,都會提到Play政策組的人雖然不太現身,但他們其實挺願意理解開發者的難處,也會協助加快審核,不然等太久對生意也是麻煩。有些規則改來改去,好像永遠抓不到準頭,但只要肯花時間弄懂,就慢慢能找出一些訣竅。
如果你剛好正為app被擋下而苦惱,可以參考一下這段經驗——雖然不敢說全都適用,但是某些方法可能會讓你的流程稍微順一點,也比較不容易再踩雷。當然啦,每家公司狀況不一樣,很難保證哪條路就一定沒問題。不過能避開重複錯誤,大概就算進步了吧。至於怎麼面對挫折,我偶爾會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句話:好像只有跌倒過的人,才比較知道怎麼站穩腳步。
原文出處: https://www.kantti.net/tw/column/1170/google-play-app-rejection-experience
搞懂Google政策是第一步,這些地雷千萬別踩
有時候,Google Play 想要審查一款 App,過程其實沒那麼單純。比如說,有些功能藏在登入之後,也許還得繞點路才看得到。以前這種狀況大家好像都很頭大,開發團隊常常被要求把某些專屬帳號或存取權限直接交給審查員。有些時候甚至不得不把自己的系統對外曝光到全球各地,只為了避免被退件。這種做法聽說現在已經不太需要了。
如果遇到 App 只給特定國家用戶用,那提交到 Play Console 時記得順便交代一下,不然容易出岔子。舉個例子,有的應用本來就是為印度市場量身打造,所以提交時指示裡面最好標明「請在 IN 區域進行審核」這樣的話。不過這方法有一個小前提:App 得支援 VPN,不然審查人員沒辦法模擬那邊的環境——這點比較容易忽略。有的人可能會疑惑,萬一哪天 Google 的政策又變,是不是就得重新調整?目前看起來,大部分情境下是可以靠區域限制跟指示名稱搭配處理,但偶爾還是會冒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敏感權限部分,其實很多 FinTech 圈內的人都有體會,最近幾年規範越來越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流程跑出來。大約五、六年前開始吧,一直要兼顧營運流暢和合規檢查,尤其碰上 RBI(印度央行)或 Google Play 那邊針對借貸產品出的那些條文,要顧到的細節差不多快數不清。一旦牽涉內部稽核或政策更新,每次都像解一道新題目,習慣了也只能見招拆招。有時候想想,所謂遵循規則,好像永遠沒有終點,只能盡量別漏掉太多重要步驟而已。

App審核卡關?可能是區域限制惹的禍
有時候,當應用程式想要存取像是簡訊、聯絡人、儲存空間或定位這類比較敏感的權限時,審核過程裡頭可能會碰上一些麻煩。偶爾得花點時間去處理 Google 給的意見回饋,好像大多數人都在追著改完問題,只為了讓更新能盡快上架。那個階段,看起來就是要一直翻查 Google 那堆規則,再反覆揣摩對方到底希望怎麼調整,然後微調到覺得沒什麼大礙,就趕緊丟回去等下一輪。
欸,有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你的 APP 主要是在給別人辦貸款,那最好隨時注意一下 Google 有針對個人借貸設了一套專門條件。據說這政策把一些敏感權限——像聯絡人、手機號碼讀取、定位等等——管得特別嚴。有聽說有人一不小心違反這幾條,直接就被打回票。所以好像維持合規性比什麼都重要,不然 APP 突然下架也不是沒發生過。
再講一點,其實涉及簡訊或通話記錄那些權限,用起來也不能太隨便。Play Console 上有個表單要填,就是那種叫「權限聲明」的東西。如果真的需要開放這些功能,也必須老實交代理由,不然審核員看半天找不到合理解釋,多半還是卡關。總之,這流程裡細節不少,有時候一兩步沒注意到,又得重來一次。不一定每次都能順利過關啦,只能說照規定走,大致上問題會少一點。
欸,有個地方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你的 APP 主要是在給別人辦貸款,那最好隨時注意一下 Google 有針對個人借貸設了一套專門條件。據說這政策把一些敏感權限——像聯絡人、手機號碼讀取、定位等等——管得特別嚴。有聽說有人一不小心違反這幾條,直接就被打回票。所以好像維持合規性比什麼都重要,不然 APP 突然下架也不是沒發生過。
再講一點,其實涉及簡訊或通話記錄那些權限,用起來也不能太隨便。Play Console 上有個表單要填,就是那種叫「權限聲明」的東西。如果真的需要開放這些功能,也必須老實交代理由,不然審核員看半天找不到合理解釋,多半還是卡關。總之,這流程裡細節不少,有時候一兩步沒注意到,又得重來一次。不一定每次都能順利過關啦,只能說照規定走,大致上問題會少一點。
敏感權限申請的藝術,FinTech開發者必看這幾招
另外啊,如果你打算申請這些相關權限,有時還會被建議用影片來輔助說明,讓審核人員能大致了解你的應用到底怎麼運作。講到簡訊權限這塊,不少人可能都碰過那種要讀取、接收甚至發送簡訊的需求。像是有些APP需要處理和簡訊有關的敏感內容,那時候,在填寫權限聲明表單時就真得得花點心思了。
其實Google Play對於這類情境有一些規範,他們會列出某些例外情形,大致上就是說如果你的服務功能真的繞不開簡訊存取,你才可以申請。有的人會在表單裡解釋自己為什麼非拿到這個權限不可,但順序好像不一定,每個人的切入點不太一樣——有人先查政策頁面,看自己的需求有沒有符合他們那些例外條件,再回頭補申請理由。
遇到比較麻煩的是,如果你開發的APP主打那種金融科技服務,譬如靠機器學習分析消費者收到的交易型簡訊(不是那種很私密的聊天),然後想用來評估信用分數,其實也不能完全照自己想像去寫理由。有的人說:「我們只抓交易資訊,不碰私人東西!」但問題是Google方沒辦法確認你是不是真的照說的操作,他們無法百分百驗證。所以在撰寫說明時,有不少經驗分享認為,最好直接坦白告知:程式會讀取所有簡訊內容,即使本意只是針對特定用途。如此一來,透明度高了,也比較不容易引起後續爭議或被駁回。
有時候APP被退件,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主要功能難以驗證或解釋不清楚吧。其實,就算你自認設計很嚴謹,還是建議多點誠實與細節描述,大概可以降低被拒絕的機率。不過這東西,好像沒有哪條路一定保證成功啦,只能說多做幾步總比什麼都沒提強一點。
其實Google Play對於這類情境有一些規範,他們會列出某些例外情形,大致上就是說如果你的服務功能真的繞不開簡訊存取,你才可以申請。有的人會在表單裡解釋自己為什麼非拿到這個權限不可,但順序好像不一定,每個人的切入點不太一樣——有人先查政策頁面,看自己的需求有沒有符合他們那些例外條件,再回頭補申請理由。
遇到比較麻煩的是,如果你開發的APP主打那種金融科技服務,譬如靠機器學習分析消費者收到的交易型簡訊(不是那種很私密的聊天),然後想用來評估信用分數,其實也不能完全照自己想像去寫理由。有的人說:「我們只抓交易資訊,不碰私人東西!」但問題是Google方沒辦法確認你是不是真的照說的操作,他們無法百分百驗證。所以在撰寫說明時,有不少經驗分享認為,最好直接坦白告知:程式會讀取所有簡訊內容,即使本意只是針對特定用途。如此一來,透明度高了,也比較不容易引起後續爭議或被駁回。
有時候APP被退件,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主要功能難以驗證或解釋不清楚吧。其實,就算你自認設計很嚴謹,還是建議多點誠實與細節描述,大概可以降低被拒絕的機率。不過這東西,好像沒有哪條路一定保證成功啦,只能說多做幾步總比什麼都沒提強一點。

SMS權限聲明怎麼寫才不會被退件?實戰案例解析
有時候,說到 Google Play 那邊要填的權限聲明表單,大家常常會遇到一個蠻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像是,如果你這個 App 主要就是靠簡訊來管錢、記帳那種功能,就得乖乖在權限表裡面標明「基於簡訊的金流管理」之類的用途。這樣做,其實也只是讓 Google Play 比較清楚你到底拿人家 SMS 幹嘛,反正他們也會看內容是不是跟政策走得差不多。
後來如果狀況有點變,比如說,有哪天突然發現需要讓 App 多用 SEND_SMS 權限,可能還要處理什麼裝置認證或 UPI 綁定——這些場景,大多數人都沒遇過幾次——那就不能偷懶啦,你還是得更新一下你的聲明,把用途寫成「以簡訊為基礎的金融交易」。聽起來很官方,但 Google 就吃這一套。事實上,大部分只要不是做剛剛那些金流驗證、UPI 功能的話,用 [SMS Intent] 發送或者 [SMS Retriever] API 去讀,都比較少出問題,被退件機率也不高。
然後在資料安全那塊,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Google Play 好像特別愛問東問西。現在大約每個開發者都會被要求把自家 App 到底收集啥資料、分享了多少訊息寫進 Data Safety 聲明裡。有點像是在 Play Store 那一頁直接貼給用戶看——不是很低調,但可能對某些想了解隱私安全的人挺有幫助。Google 的審查流程通常花個幾天到一週左右吧,也沒人保證一定過關。所以有時候資訊就算交出去了,也難講最後會怎麼顯示或怎麼被用戶解讀。不過整體來看,好像對透明度提升還算有效,只是偶爾會碰上一些小插曲而已。
後來如果狀況有點變,比如說,有哪天突然發現需要讓 App 多用 SEND_SMS 權限,可能還要處理什麼裝置認證或 UPI 綁定——這些場景,大多數人都沒遇過幾次——那就不能偷懶啦,你還是得更新一下你的聲明,把用途寫成「以簡訊為基礎的金融交易」。聽起來很官方,但 Google 就吃這一套。事實上,大部分只要不是做剛剛那些金流驗證、UPI 功能的話,用 [SMS Intent] 發送或者 [SMS Retriever] API 去讀,都比較少出問題,被退件機率也不高。
然後在資料安全那塊,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Google Play 好像特別愛問東問西。現在大約每個開發者都會被要求把自家 App 到底收集啥資料、分享了多少訊息寫進 Data Safety 聲明裡。有點像是在 Play Store 那一頁直接貼給用戶看——不是很低調,但可能對某些想了解隱私安全的人挺有幫助。Google 的審查流程通常花個幾天到一週左右吧,也沒人保證一定過關。所以有時候資訊就算交出去了,也難講最後會怎麼顯示或怎麼被用戶解讀。不過整體來看,好像對透明度提升還算有效,只是偶爾會碰上一些小插曲而已。
數據安全聲明這樣填,讓用戶和Google都買單
在說到應用程式如果需要用戶註冊帳號這件事,似乎有個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是關於資料跟帳戶刪除流程那塊。有些人可能會把刪除選項藏在什麼「需要協助」那類的頁面深處,但其實按照 Google Play 那邊的規定,還是得另外弄個專屬網頁來讓大家能直接去處理帳號相關的東西。這種做法,好像主要就是想讓刪除變得比較一目了然,用戶要找也不至於太費勁,也比較符合他們對於資料隱私保護大致上的要求吧。
提到金融服務那些申報流程,有時候情況沒那麼單純。如果你的 App 算是以發放印度個人貸款為主打功能,那規範就複雜很多,要交的文件也多了一點,不只是在 Play Console 那邊簡單填寫而已。遇到 Google 進一步問起來時,好像還必須準備好一些額外說明或證明材料,去佐證自己有遵守本地相關法令、牌照那些要求。你若想知道細節,大概可以再翻一下金融服務申報專區,他們提供了一些補充說明。
講到 RBI 認可那些涉及借貸業務的 App,規矩就又更嚴謹了。一旦你手上有類似銀行監管執照之類,就要記得備份一份給審查方。不過,如果你的平台只是幫某些非銀行金融公司或銀行搭橋撮合借錢這回事,也得老實交代清楚。一般來講,在應用程式商店介紹裡頭,所有合作單位名稱都要標示出來,而且聽說對方官方網站通常也會同步顯示這資訊,算是讓大家查起來方便多了。有時候,搞不好還會因為不同合作夥伴而更新內容,所以最好隨時留意。
提到金融服務那些申報流程,有時候情況沒那麼單純。如果你的 App 算是以發放印度個人貸款為主打功能,那規範就複雜很多,要交的文件也多了一點,不只是在 Play Console 那邊簡單填寫而已。遇到 Google 進一步問起來時,好像還必須準備好一些額外說明或證明材料,去佐證自己有遵守本地相關法令、牌照那些要求。你若想知道細節,大概可以再翻一下金融服務申報專區,他們提供了一些補充說明。
講到 RBI 認可那些涉及借貸業務的 App,規矩就又更嚴謹了。一旦你手上有類似銀行監管執照之類,就要記得備份一份給審查方。不過,如果你的平台只是幫某些非銀行金融公司或銀行搭橋撮合借錢這回事,也得老實交代清楚。一般來講,在應用程式商店介紹裡頭,所有合作單位名稱都要標示出來,而且聽說對方官方網站通常也會同步顯示這資訊,算是讓大家查起來方便多了。有時候,搞不好還會因為不同合作夥伴而更新內容,所以最好隨時留意。

金融類App上架要注意,RBI執照和NBFC資訊缺一不可
有些時候,Play Console 上開發者帳號的名稱,得和你在金融服務聲明還有執照上填的公司名字對得起來。這好像不是每個人都會特別注意,但如果沒留心,有可能之後審核就卡住,畢竟系統查到不一致也許就直接退件了。有朋友說,他們是在那個「App Content」頁面裡頭找到「Financial Features」相關項目的。
再講到敏感權限啊,像某些應用如果因為政策問題被打回票,多半是跟這類權限用法脫不了關係。要怎麼處理?據說你得把修正版的 app 丟上去,而且是所有軌道——不論是公開測試、封閉測試、alpha、內部還是正式版,都要同步更新。不管哪一條線,有些甚至平常根本沒在用,好像也不能略過。Google Play 現在似乎還沒有能直接刪掉不用的軌道這種選項,只能說有人反映過,不曉得哪天才會改。
另外有一點,有些人遇到政策違規被打槍後,提交新版時一定要一次給足全部百分比進行審查——換句話說,你不能只更新一部分或慢慢來,要一次全數送審。如果漏了某幾個版本,那些舊包仍然讓用戶下載得到,很容易又被退貨一次。有經驗的人建議可以去「App Content」那邊找 SMS 和通話記錄權限的細節,再點進「View app bundles and APKs」,大概可以看到哪些版本受影響。不過資訊有時候也不一定馬上最新,自己多檢查比較穩妥啦。
再講到敏感權限啊,像某些應用如果因為政策問題被打回票,多半是跟這類權限用法脫不了關係。要怎麼處理?據說你得把修正版的 app 丟上去,而且是所有軌道——不論是公開測試、封閉測試、alpha、內部還是正式版,都要同步更新。不管哪一條線,有些甚至平常根本沒在用,好像也不能略過。Google Play 現在似乎還沒有能直接刪掉不用的軌道這種選項,只能說有人反映過,不曉得哪天才會改。
另外有一點,有些人遇到政策違規被打槍後,提交新版時一定要一次給足全部百分比進行審查——換句話說,你不能只更新一部分或慢慢來,要一次全數送審。如果漏了某幾個版本,那些舊包仍然讓用戶下載得到,很容易又被退貨一次。有經驗的人建議可以去「App Content」那邊找 SMS 和通話記錄權限的細節,再點進「View app bundles and APKs」,大概可以看到哪些版本受影響。不過資訊有時候也不一定馬上最新,自己多檢查比較穩妥啦。
緊急更新卻被打槍?Play Console多軌道部署秘訣
嗯,這裡有個事情要注意,就是如果在 App 正在送審時突然想改東西,其實 Play Console 那邊並不會把你後來的更新一起考慮進去。就算有人說過希望能這樣做,目前好像還沒看到相關功能。換句話講,如果你一開始沒有一次把所有渠道或全部內容都包進去,而是分批、甚至只針對部分管道送審,那基本上這種情況下被退回的機率挺高的,也許不少人遇過吧。
然後說到發佈方式,有些人會建議用 Managed Publishing 這個選項。因為它可以讓你比較好掌握後台跟 App 發布節奏,遇到剛才那些狀況時也稍微容易處理一點。有些細節像是到底是哪個資訊在審查階段被提交出去——不論是 App 主體、商店頁面內容,還是其他一些描述,都看得比較明白。順帶一提,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團隊都習慣用這種模式。
如果真的碰到被打回票,那就不能偷懶了,大致上得重新打包、跑一次整套流程——而且必須連版本代碼也跟著調整一下。不管你的 App 裡面的內容其實都從伺服器端動態帶出來(大概有些架構叫 Backend-For-Frontend),只要 Play Console 檢查到版本號沒變,也是不會放行。有聽說有人提案,希望未來能不用每次都搞一個新版本,但目前看起來還沒有什麼明確回應。
總之就是,流程偶爾會讓人覺得繁瑣,特別是在碰上多次反覆修正時。不過現階段規則大致如此,可能只能先照著走了。
然後說到發佈方式,有些人會建議用 Managed Publishing 這個選項。因為它可以讓你比較好掌握後台跟 App 發布節奏,遇到剛才那些狀況時也稍微容易處理一點。有些細節像是到底是哪個資訊在審查階段被提交出去——不論是 App 主體、商店頁面內容,還是其他一些描述,都看得比較明白。順帶一提,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團隊都習慣用這種模式。
如果真的碰到被打回票,那就不能偷懶了,大致上得重新打包、跑一次整套流程——而且必須連版本代碼也跟著調整一下。不管你的 App 裡面的內容其實都從伺服器端動態帶出來(大概有些架構叫 Backend-For-Frontend),只要 Play Console 檢查到版本號沒變,也是不會放行。有聽說有人提案,希望未來能不用每次都搞一個新版本,但目前看起來還沒有什麼明確回應。
總之就是,流程偶爾會讓人覺得繁瑣,特別是在碰上多次反覆修正時。不過現階段規則大致如此,可能只能先照著走了。

自動化上傳失敗怎麼辦?手動救急步驟一次看懂
有時候,開發者會把自動化流程搞得很聰明,比如上傳.aab到 Play Console,但遇到舊版被拒絕的情況時,這種 CI/CD 管道接下來想繼續傳新版檔案,好像就會卡住。這時,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得回頭手動上傳.aab,機器沒辦法全權處理。
規範常常調整,有些政策一年能變個幾次。可能前陣子剛過審的 APP,過沒多久要更新又碰壁了也不奇怪。這種突然被打回票、自己又看不懂拒信寫啥,其實最直接的方式,大概就是先去 Play 那邊開個支援單,要不然電話問問他們。右上角那個帶問號的小圖標,進去找「需要協助」就對了。
說到底,被退件多少還是讓人煩躁,也挺影響工作的節奏。有不少團隊都在追求讓自己的 app 趕緊恢復上架。我猜這裡提到的一些經驗或許能在某些狀況下提供點參考。畢竟 Google 這幾年對用戶隱私跟資安越來越重視,也算是希望大家都有個比較安全、值得信賴的環境。所以平常最好偶爾逛一下政策中心,那邊會放最新規則。不定期更新文章內容應該也是有幫助的啦。
話說,你如果自己碰過其他眉角、訣竅,不妨留個言。大家一起分享,也許能讓審核流程稍微順一點吧?
規範常常調整,有些政策一年能變個幾次。可能前陣子剛過審的 APP,過沒多久要更新又碰壁了也不奇怪。這種突然被打回票、自己又看不懂拒信寫啥,其實最直接的方式,大概就是先去 Play 那邊開個支援單,要不然電話問問他們。右上角那個帶問號的小圖標,進去找「需要協助」就對了。
說到底,被退件多少還是讓人煩躁,也挺影響工作的節奏。有不少團隊都在追求讓自己的 app 趕緊恢復上架。我猜這裡提到的一些經驗或許能在某些狀況下提供點參考。畢竟 Google 這幾年對用戶隱私跟資安越來越重視,也算是希望大家都有個比較安全、值得信賴的環境。所以平常最好偶爾逛一下政策中心,那邊會放最新規則。不定期更新文章內容應該也是有幫助的啦。
話說,你如果自己碰過其他眉角、訣竅,不妨留個言。大家一起分享,也許能讓審核流程稍微順一點吧?
政策天天變,與其瞎猜不如直接找Google支援團隊
有時候,開發一款在印度提供個人貸款服務的應用程式,事情沒那麼單純。偶爾會聽到有人說,只要上傳到 Play Console 就算完成,其實背後還有不少細節。像 Google 這邊,他們大概會要求你補交一些證明,好像必須證明你真的有遵守當地法規,而且,如果被問到相關資格文件,也得拿出來讓他們查。
如果是由印度那個央行管轄、取得放貸執照的單位來經營,那就不能只是說說,要把那張授權書交給審核的人檢查。不過,有些應用程式其實不直接借錢,而只是搭建平台,幫忙媒合那些已經註冊、經常出現在名單上的非銀行金融公司或銀行。這種情況下,填寫資料時記得講清楚,不然日後容易卡關。
另外,有人提醒過,在應用程式的下載頁面描述裡頭,最好也不要忘記把所有合作的機構名稱都列出來,大致意思就是別藏著掖著。而且據說,在這些 NBFC 或銀行自己的官網上,也應該能找到合作紀錄或名字。總之,大致流程好像差不多就這樣了,但細節有時還是得看最新通知。
如果是由印度那個央行管轄、取得放貸執照的單位來經營,那就不能只是說說,要把那張授權書交給審核的人檢查。不過,有些應用程式其實不直接借錢,而只是搭建平台,幫忙媒合那些已經註冊、經常出現在名單上的非銀行金融公司或銀行。這種情況下,填寫資料時記得講清楚,不然日後容易卡關。
另外,有人提醒過,在應用程式的下載頁面描述裡頭,最好也不要忘記把所有合作的機構名稱都列出來,大致意思就是別藏著掖著。而且據說,在這些 NBFC 或銀行自己的官網上,也應該能找到合作紀錄或名字。總之,大致流程好像差不多就這樣了,但細節有時還是得看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