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句話
嗯…最近很多人在問 MES。MES… 製造執行系統。說穿了,它就是工廠的…數位工頭吧。對,工頭。它不是老闆,老闆是 ERP 系統,只管訂單跟錢。MES 是在現場,盯著每一台機器、每一個人、每一個料,確定事情有照著規矩在走。就是…讓所有混亂的事情,變得透明。大概是這樣。
沒有 MES,工廠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一下…沒有 MES 的工廠,我待過不少。大概就是…「資訊靠吼,進度靠猜,品質靠拜」。聽起來很誇張,但說真的,八九不離十。 生管在辦公室用 Excel 排了半天,單子一丟到產線,現場領班一看,啊,這台機器昨天就壞了,那個老師傅今天請假…然後電話就開始打,訂單就開始延遲。
每天早上開會,大家拿的報表數字都不一樣。業務說客戶在催,生管說產線沒做出來,產線說品管判退一堆,品管說是你現場製程不穩…然後就開始吵。因為沒有一個大家都能信的、即時的數據來源。 這就是問題核心。
我整理一下,大概是這種感覺:
| 場景 | 沒有 MES 的工廠(傳統作法) | 有 MES 的工廠 |
|---|---|---|
| 追蹤生產進度 | 嗯…靠組長拿著紙本報表,一個個去問。回辦公室再 key in…常常是半天或一天前的資訊了。 | 就…看螢幕上的電子看板。哪張單在哪個站,做了多少,一清二楚。即時的。 |
| 處理品質問題 | 一批貨做完了,品管抽檢才發現,啊,慘了,尺寸不對。前面幾百個可能都白做了。 | 做到一半,機台參數一跑掉,或首件檢驗沒過,系統就直接卡住,不讓你往下做。損失比較小。 |
| 設備管理 | 機器壞了才叫修。至於上次保養是什麼時候…要去翻本子。可能還找不到。 | 系統會記著每台機器的 OEE…就是那個整體設備效率。快到保養時間了會提醒,壞掉也能馬上知道原因。 |
| 人員與物料 | 領料單靠手寫,寫錯了、領錯了,到站點才發現。人員有沒有受過這個機台的訓練?…可能要問一下才知道。 | 掃描工單、掃描料號、掃描人員卡。全部都要對,系統才讓你開工。這叫…嗯,生產履歷。對,Traceability。 |
所以你看,差別不在於機器有沒有在動,而在於你「知不知道」它動得對不對。這就是關鍵。
那…要怎麼開始?
這問題最難回答。很多人以為買一套軟體回來裝了就好,但…通常這就是失敗的開始。
第一步,絕對不是選系統。是開會。叫相關的人…產線的、生管的、品管的、IT的,全部坐下來。然後問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最痛的是什麼?」是交期一直延遲?還是不良率太高?還是成本算不清楚?先聚焦在一個…最痛的點上。
國外很流行談一個標準,叫 ISA-95。 這是國際自動化學會訂的,非常…非常完整,把工廠從 Level 0 的感測器到 Level 4 的 ERP 企業系統,切分得很清楚。 MES 就是在中間的 Level 3。你看那些大廠,像西門子、洛克威爾的資料,他們都很愛講這個。 但說真的,在台灣,特別是中小企業…你拿 ISA-95 的大藍圖去跟他談,他會嚇跑。
所以,比較實際的作法是…嗯,借用它的概念,但從最痛的地方先著手。例如,如果是不良率,那就先從品管模組跟機台參數監控開始。如果是想知道進度,那就先做生產追蹤跟電子看板。不用一次到位。 先求有,再求好。
大廠跟小工廠,用的會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完全是兩種世界。
像…半導體廠、面板廠那種,他們的 MES 系統是「長」在工廠裡的,跟命一樣重要。很多甚至是自己養幾百個工程師寫的,因為他們的製程太複雜、太獨特了,外面買的系統根本…嗯,跟不上。那是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
但如果你是一間傳統的加工廠,幾十台 CNC,或是一條小組裝線。你需要的就不是那種航空母艦。你需要的是…靈活、好上手的系統。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模組化的 MES,或者說是…輕量級的 MES。 可能用訂閱制的,一個月付多少錢,先用幾個基本功能,像報工、品質記錄。這樣負擔比較小。
重點是,不要被廠商的話術騙了。什麼「工業 4.0 完整解決方案」…先停下來想一想,你現在是不是只需要解決「工單跑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就好了。
導入會失敗嗎?…常常。
這個…說實話,導入 MES 的失敗率不低。真的。買了系統,花了好幾百萬,結果半年後沒人用,最後變成蚊子館系統。這種事我看多了。
原因…最多最多的,是「人」。 不是系統不好用。你想想,一個老師傅,他靠他的經驗跟手感做了三十年,你突然要他在每個站點都去刷卡、點螢幕,他會覺得你在找他麻煩,不相信他的專業。他的反彈會是最大的阻力。
所以,溝通…還有教育訓練,比系統本身的功能還重要。你要讓他知道,這個系統不是要取代他,而是要幫他。幫他把一些…很煩的文書工作拿掉,幫他證明他的產出跟品質有多好。讓他從「被管理者」變成「使用數據的管理者」。這個心態轉變…很難,但必須做。
另一個常見的失敗點,就是…嗯,範圍太大了。 老闆很貪心,想要生產、品質、設備、物料追蹤一次全部上線。結果就是每個部門都被搞得人仰馬翻,然後就…就沒有然後了。所以我前面才說,先解決一個最痛的問題就好。小步快跑,建立信心,再往下走。
幾個最常被問的誤解
最後講幾個…嗯,大家常搞混的觀念。
第一個:「MES 是不是就是 ERP?」…不是,完全不是。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ERP 是公司的「大腦」,管錢、管訂單、管庫存,思考的單位是「天」或「週」。MES 是產線的「小腦」或「神經系統」,管的是「現在」這一分鐘、這一秒鐘,機台發生什麼事。 ERP 下命令說「這個月要做一萬個」,MES 負責把這一萬個在接下來的幾百個小時內,安全、正確地做完。兩者要串接,但做的事情完全不同。
第二個:「裝了 MES,產能就會馬上翻倍?」…這絕對是幻想。MES 本身不會增加產能。它像一面…照妖鏡。它只是把你以前看不到、不想看的問題,全部用數據化的方式,呈現在你面前。 像是哪個站點是瓶頸、哪個機台不良率最高、哪個時段效率最差。看到問題之後,你得去「管理」、去改善,產能才會提升。工具是工具,重點還是使用工具的人。
所以…嗯,總結來說,MES 不是萬靈丹。它是一個…讓工廠從「經驗管理」走向「數據管理」的起點。路很長,但…是必經之路吧。尤其是在現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快跟透明的時代。
如果你正在考慮導入 MES,你最掙扎的是「預算成本」的問題,還是「人員抗拒」的問題?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