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開發公司怎麼選?軟體外包流程、報價與合作重點完整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來聊聊「找 APP 開發公司」這件事。很多人有個 idea,覺得超讚,但一想到要把它變成真的 APP,就一個頭兩個大。錢怎麼算?人怎麼找?流程是怎樣?感覺超複雜。對,是不簡單,但也沒那麼可怕。我們一步一步拆解。

老實說,最大的問題通常不是 idea 不夠好,而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句話聽起來很玄,但往下看你就懂了。

先說結論:別只看總價,要看報價單的結構

很多人找外包,第一句話就是:「做一個像 Uber 的 APP 要多少錢?」這問題很難回答。一樣是車,有國產車,也有千萬跑車。APP 也是。所以,拿到報價單,不要只看最後那個數字,要看他們怎麼拆解功能、怎麼估算工時。一份專業的報價單,本身就是一份初步的需求分析。如果對方只給你一個總價,連細項都沒有...嗯,那可能要小心一點。因為這代表他們可能沒想清楚,或是想之後再慢慢追加預算。

一個健康的報價,通常會把開發時程列出來,像是 UI/UX 設計多少時間、iOS 和 Android 工程師各需要多少工時等等。 甚至有些公司會把需求訪談跟規劃設計階段獨立出來收費。 這才是比較健康的作法。

OK,那到底該怎麼選?我的檢查清單

市面上的開發公司真的很多,從個人工作室到上百人的大公司都有。 到底怎麼判斷誰可靠?我通常會用下面幾個點去過濾:

  • 看他們的作品集:這最直接。去看看他們做過的案子,最好是跟你想像中類似的產業或功能。 下載來玩玩看,順不順?卡不卡?醜不醜?第一手體驗最準。
  • 聊聊他們的開發流程:問他們習慣用哪種方式開發。是瀑布式還是敏捷式?等下會解釋這兩個。還有,他們怎麼回報進度?用不用 Trello 或 Jira 這種專案管理工具?溝通方式很重要。
  • 團隊成員是誰:一個完整的 APP 專案,理想上會有專案經理 (PM)、UI/UX 設計師、iOS 工程師、Android 工程師和後端工程師。 問問看跟你對接的窗口是誰?是 PM 還是業務?這會影響溝通效率。
  • 上線後的維護怎麼算:APP 做完上線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系統要更新、有 bug 要修、使用者有回饋要改。一定要先問清楚維護合約怎麼簽、費用怎麼算。 一般來說,一年的維護費用大概是總開發費用的 10-20%。
合作前,確認清楚APP開發與維護的完整流程非常關鍵。
合作前,確認清楚APP開發與維護的完整流程非常關鍵。

瀑布式、敏捷式... 你真的需要搞懂嗎?

你可能會聽到開發公司跟你拋出「瀑布式 (Waterfall)」或「敏捷式 (Agile)」這兩個詞。聽起來很專業,但概念不難懂。

  • 瀑布式開發:就像蓋房子,要先把設計圖全部畫好,然後才能開始打地基、蓋樓層、做裝潢。 一步一步來,每個階段完成才能到下一步,不太能回頭改。 優點是流程很清楚,預算跟時程好控制。 缺點就是沒彈性,如果做到一半發現市場變了、需求要改,會很痛苦。 很多政府標案或需求很固定的專案會用這種。
  • 敏捷式開發:比較像樂高。我們先用兩週的時間拼出一個最基本、能動的核心(例如一個輪子),拿給你看,問你「是這種感覺嗎?」。你說輪子太小,好,我們下兩週把它改大,再加個車頭。 這種方式很有彈性,可以快速反應市場變化,客戶滿意度通常比較高。 但缺點是,專案總時程跟最終費用比較難在一開始就說死。

所以,你需要搞懂嗎?我覺得至少要知道有這兩種模式。當開發公司跟你提的時候,你才聽得懂他們在講什麼,也才能判斷哪種方式比較適合你的專案。 如果你的需求很模糊,還在探索階段,那敏捷式可能比較好。 如果你的需求超級明確,不太會改,那瀑布式也可以。

一個好的開發團隊,無論採用哪種模式,都非常重視溝通與協作。
一個好的開發團隊,無論採用哪種模式,都非常重視溝通與協作。

國外和台灣的合作方式,真的有差 (Localization Delta)

這點我覺得蠻重要的。我接觸過一些國外的開發團隊,他們非常、非常重視「探索階段 (Discovery Phase)」。 什麼意思?就是在正式寫任何一行程式碼之前,他們會花好幾個禮拜,甚至一兩個月,跟你一起做市場研究、使用者訪談、畫出詳細的流程圖跟原型 (Prototype)。 這個階段是要收費的,而且不便宜。目的是為了確保雙方對專案的目標和範圍有完全一樣的理解,避免後面做白工。 他們認為這筆錢花得超值,因為可以大幅降低後期修改的風險跟成本。

但在台灣,老實說,很多業主會覺得「我都還沒看到東西,為什麼就要付錢?」。所以台灣的開發公司有時候會把這個階段縮短,或是直接併入專案總價裡,讓你感覺「免費」。 這沒有絕對的好壞,就是文化差異。但你必須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被壓縮的探索階段,風險就是後面才發現「啊!這個功能不是我要的!」,然後為了修改吵架,或是追加預算。所以,如果有開發公司願意跟你好好談「探索階段」而且是收費的,我覺得反而是加分項,代表他們很重視前期的規劃。

該選 In-house、本地外包、還是海外外包?

這是另一個大哉問。自己養團隊 (In-house)、找台灣公司外包、還是找更便宜的海外團隊?我簡單整理一下我的看法。

選項 成本 溝通效率 我的碎碎念
自己組團隊 (In-house) 最高。薪水、勞健保、辦公室...都是錢。 最高。大家在同個辦公室,有事轉頭就能討論。 適合錢多、而且這是你的核心業務、需要長期不斷迭代的狀況。不然真的燒錢燒很快。
台灣本地外包 中等。報價範圍很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都有。 高。沒時差、沒語言問題,見面開會也方便。 我自己覺得是對大多數人最平衡的選擇。品質相對好控制,溝通成本低。
海外遠端外包 最低。東南亞、東歐的工程師成本可能只有台灣的一半。 最低。時差、語言、文化差異都是隱形成本,很容易溝通不良。 除非你有管理跨國團隊的經驗,不然不建議。省下的錢,可能都虧在溝通成本跟專案延期上了。
好的使用者介面 (右) 與差的介面 (左) 天差地遠,這就是 UI/UX 設計師的價值所在。
好的使用者介面 (右) 與差的介面 (左) 天差地遠,這就是 UI/UX 設計師的價值所在。

常見的坑:簽約前沒想到的三件事

最後,分享幾個我血淚換來的教訓,簽約前一定要睜大眼睛。

  1. 智慧財產權 (IP) 歸誰? 合約一定要寫清楚,專案完成後,程式碼的原始碼 (Source Code) 是不是完整屬於你。有些公司報價特別低,但合約魔鬼藏在細節裡,可能 Source Code 不給你,或是你之後要改還要再付一筆錢。
  2. 付款時程怎麼切? 比較常見的是分三期或四期:簽約付 30%、開發到一半付 40%、驗收完成付 30% 之類的。 千萬不要一次付清。分階段付款,對雙方都有保障,也讓你更有籌碼去要求開發進度跟品質。
  3. 驗收的標準是什麼? 「功能完成」這四個字太空泛了。是「可以動」就好,還是要「在各種手機上跑都很順」?驗收標準越細越好。最好是當初的需求功能清單一條一條打勾。這樣可以避免最後為「到底算不算完成」而吵架。

總之,找 APP 開發公司就像找結婚對象,需要花時間好好了解、磨合。不要急,多看多問,找到那個跟你同頻率、願意好好溝通的夥伴,遠比找到最便宜的報價重要太多了。

看完這些,你覺得你現在最大的卡關點是「找不到對的人」還是「不知道怎麼提需求」?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26 Reply
    哇!這份指南真的很棒!在矽谷做產品開發時,我深深體會到每個階段的重要性。尤其是原型測試,常常能讓產品來個意想不到的大翻轉。分享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