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今天要來聊聊一個很多人,真的很多人,在 Medium 上寫作會忽略的東西:內部連結。
我知道,聽起來超無聊的,好像是什麼很技術的 SEO 玩意兒。但老實說,這件事沒做,你辛辛苦苦寫的文章,效果可能直接打對折。它就像你蓋了一座很漂亮的房子,但忘了蓋裡面的走廊跟樓梯,每個房間都變成獨立的密室,進去了就出不來。很可惜,真的。
重點一句話
簡單講,內部連結就是別讓你的讀者看完一篇文章後就「撞到牆壁」,給他們一條路,讓他們可以繼續在你打造的知識世界裡探索。順便,Google 也會因此更喜歡你。
所以,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好,我知道你可能會想,讀者想看別的,自己會去找啊。嗯...理論上是,但實際上,人性是懶的。你幫他們把路鋪好,他們留下來的機率就高很多。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第一個是「使用者體驗」。想像一下,你正在讀一篇關於「機器學習入門」的文章,文中提到了「資料結構」這個詞。如果作者直接把這個詞變成一個連結,點過去就是另一篇他寫的「給新手的資料結構詳解」,你是不是會覺得超貼心?你不用自己再去開新分頁搜尋,所有需要的知識都在這個作者的網站裡串起來了。這種感覺很好,會讓讀者覺得你很專業,內容很完整。
第二個,才是大家常說的「SEO」。Google 的爬蟲,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超認真的讀者。它在讀你的文章時,看到你連到另一篇文章,它就會跟著走過去。這樣一來,它會慢慢搞懂:「喔~原來這幾篇文章是相關的,都在講 AI 這個主題。」這就是所謂的建立「主題權威性 (Topical Authority)」。你的網站越像一本結構完整、章節分明的書,而不是一堆散亂的筆記,Google 就會越看重你。
而且啊,當你有一篇流量很高的文章,你從那篇文章連出去到一篇比較新的、沒什麼人看的文章,等於是「老大哥帶小弟」,把權重跟流量分一點過去。這在 SEO 裡叫傳遞「連結權重」,但我自己覺得,想成是「導流」比較好懂。
說到這個,Google 自己的文件其實也寫得很清楚,他們鼓勵你建立一個有邏輯的網站結構。不過呢,這跟我們在台灣一些論壇上看到的討論很不一樣,很多人還是停留在塞關鍵字、或是做一些很奇怪的外部連結。說真的,先把網站內部整理好,比什麼都重要。
怎麼做?其實就這幾步
好,概念講完了,那在 Medium 這種平台上,具體要怎麼做?其實不難,就是有點花時間而已。
-
找出你的「核心文章」跟「衛星文章」
先盤點一下你寫過的所有文章。把它們分門別類。例如,你可能寫了很多關於「理財」的文章。裡面一定有一兩篇是總論,像是「新手理財的第一步」,這種就是你的「核心文章」。然後你可能還寫了「怎麼選 ETF」、「信用卡點數教學」、「緊急預備金要存多少」...這些就是「衛星文章」。先把這個關係圖想清楚。 -
用有意義的「錨點文字」串起來
錨點文字...就是那個你可以點擊的、藍色的文字。這超級重要。千萬不要再用「點這裡」、「延伸閱讀」這種詞了。這對讀者和 Google 都沒有任何意義。你應該在你寫「新手理財的第一步」(核心文章)時,提到「...接下來你可以開始研究怎麼投資,例如挑選適合自己的 ETF...」,然後就把「挑選適合自己的 ETF」這段文字,連結到你那篇專門講 ETF 的文章。這才是好的錨點文字。
-
回頭去「更新」你的舊文章
這一步最多人懶得做,但也最有效。你寫了一篇新的「衛星文章」後,要記得回去你那些相關的「核心文章」裡,把連結加上去。讓知識網路是雙向的,而不是單行道。這會讓你的整個內容生態系活起來。 -
凡事過猶不及,不要塞爆
雖然內部連結很好,但也不要把文章搞得像聖誕樹一樣,滿滿的都是連結。這樣反而會干擾閱讀。一篇文章內,放個 3-5 個最相關、最有幫助的內部連結,我自己是覺得就差不多了。重點是「品質」,不是「數量」。
採購/預算思路:連 AI 都在搶著做的苦工
我知道,手動做這些很煩。特別是當你文章一多,可能有一兩百篇,要回去一篇篇找、一篇篇連,想到就頭痛。所以,現在也出現一些 GPT 工具在幫忙做這件事了。
這也反過來證明了這件事的重要性,對吧?如果它不重要,誰會特地開發工具來做。
下面這張表,是我看了一下原文提到的幾個工具後,整理出來的個人想法,不一定完全精確,但可以當個參考。
| GPT 工具名稱 | 它大概是做什麼的 | 適合什麼樣的人 | 我自己覺得的亮點 |
|---|---|---|---|
| SEO Internal Link Architect by Sunny Tay | 它比較像一個教練。你給它內容,它會給你建議,告訴你「規則」跟「步驟」,引導你怎麼放連結。 | 適合還不太懂內部連結,想邊做邊學的人。算是有個顧問在旁邊。 | 不只是給答案,還教你思考方式。這點蠻好的。 |
| SEO InLink Optimizer by Max Del Rosso | 這個就更直接了。它會掃描你的內容,然後直接指出「這裡」可以連到「那裡」。 | 適合懶人...或者說,文章很多、沒時間慢慢想的人。追求效率的首選。 | 產出很具體,可以直接複製貼上 anchor text 跟 URL,省掉很多思考時間。 |
| SEO Link Assistant GPT | 感覺跟上面那個 Optimizer 有點像,但它好像更強調「自動化」。你給它一堆文章,它幫你生出一個清單。 | 適合需要大量、批次處理內部連結的內容管理者。 | 它的定位很明確,就是 24 小時不休息的 SEO 助理。 |
| ChatGPT Plugins (Seer Interactive 的方法) | 這不是一個單一工具,而是一套「工作流程」。教你怎麼用 ChatGPT 的外掛(例如網頁瀏覽功能)來輔助你做這件事。 | 適合喜歡 DIY、想把 ChatGPT 整合進自己工作流的技術型玩家。 | 彈性最大。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組合不同的提示詞跟外掛。 |
| Workshop Digital's Tool | 這個聽起來比較像企業級的服務。它不只是分析文章內容,還會結合關鍵字數據。感覺很猛。 | 可能比較適合公司或有預算的專業團隊,個人寫作者可能用不太到。 | 它把「內容」跟「關鍵字」兩個維度結合起來找機會,這思路很專業。 |
常見錯誤與修正
看了這麼多,我自己總結一下,新手最常犯的錯,大概就這幾個。避開它們,基本上就及格了。
- 錯誤一:全部都連到首頁。
這真的很常見...文章裡提到品牌名,就順手連到官網首頁。這沒什麼幫助。你要連到「最相關」的那一頁,例如提到某個產品,就該連到那個產品頁,而不是首頁。 - 錯誤二:錨點文字永遠都那幾個。
假設你的主題是「日本旅遊」,你每一篇提到東京的文章,錨點文字都用「東京自由行」。這樣太重複、太刻意了。你可以換一下,用「東京五天四夜行程」、「去東京該住哪裡」...讓它自然一點。 - 錯誤三:製造連結斷點或孤島。
你從 A 文章連到 B 文章,很好。但如果 B 文章、C 文章、D 文章...都沒有任何連出去的連結,那讀者到了那裡,就又撞牆了。理想的狀態是,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小的交通樞紐,有進有出。
- 錯誤四:為了連結而連結。
這最糟糕。在講一道義大利麵食譜的文章裡,突然硬塞一個「比特幣最新價格」的連結...這只會讓讀者覺得莫名其妙。連結必須要對讀者「有幫助」,這是最高原則。
說到底,內部連結這件事,真的不是什麼深奧的黑魔法。
它就是一種對讀者的體貼,一種內容組織的邏輯。你把自己的知識整理得有條有理,讓讀者能輕鬆地在裡面穿梭、學習,他們自然會喜歡你。而當讀者喜歡你,停留時間變長、跳出率降低...Google 沒有理由不喜歡你。
所以,下次發布文章前,花個五分鐘想一下:這篇文章,可以連到我過去的哪篇文章?我過去的哪些文章,又可以連回收納這篇新文章呢?
就這樣一個小動作,長期下來,效果會很驚人。
換你說說看了:
你自己的文章都是各自獨立的孤島,還是已經開始在建立連結網路了?你有用過什麼特別的工具或方法來管理內部連結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