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一個我大概每隔幾個月就要跟不同團隊解釋一次的老問題: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把 SEO 的人拉進專案裡?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人,真的,包含很多產品經理或行銷主管,都把 SEO 當成一種「事後加工」。你知道嗎?就是那種網站都快做好了、行銷活動都規劃完了,然後才拍拍 SEO 的肩膀說:「欸,來幫我們『做一下 SEO』吧!」
老實說,每次聽到這個我頭都蠻痛的。這真的很少會有好結果。因為當你把 SEO 當成專案末期的顧問,基本上就是把他手腳都綁起來,然後在一個可能從根本上就對搜尋引擎不友善的架構裡,要求他變出流量來。這…這就像蓋房子,地基歪了、鋼筋亂放,等整棟樓蓋好才找結構技師說:「欸,幫我把它弄得耐震一點。」有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啊!
SEO 不是事後補救,是地基工程啊!
簡單講,搜尋引擎優化 (SEO) 根本不是只改改關鍵字那麼簡單。它是一套完整的流量獲取策略,這套策略會直接影響到你網站的技術架構、資訊架構,還有最重要的——內容策略。所以,你不能在專案後期才把 SEO 專家拉進來,然後期待他「撒點 SEO 魔法粉」,網站流量就會一飛沖天。如果網站的底子需要大改,那他給的建議很可能就是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這點就算現在有了 ChatGPT、Perplexity 這種 AI 問答引擎也一樣。遊戲規則的核心沒變,只是呈現方式不同。以前是爭取網站排名,現在是爭取你的品牌、你的產品、你的名字能出現在 AI 的答案裡。可見度 (Discoverability) 依然是王道,只是衡量它的指標變了而已。
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找 SEO 來聊聊?
好,為了避免大家還是霧煞煞,我直接列出一些「紅燈警報」情境。當你遇到下面任何一種情況,拜託,立刻、馬上去找你公司的 SEO 專家或顧問喝杯咖啡聊聊。不是等會議記錄出來之後才 cc 給他,是把他拉進來一起做決定。
- 你想從 Google、Bing、ChatGPT 等搜尋引擎獲得流量或能見度。(這句聽起來像廢話,但這就是一切的起點。有這個念頭,就該找人了。)
- 你要對頁面內容做「大幅」修改。怎樣算大幅?我自己是覺得大概超過 25% 內容變動就算。特別是那些已經有流量、或你希望它未來有流量的頁面。
- 你要改動頁面的 Title、Meta Description、H1、H2 標題... 總之就是那些頁面上最顯眼的東西。這些都是 SEO 的重要信號,亂改等於是把店門口的招牌拆了亂換。
- 你在考慮優化或改版手機版網站。 這邊要特別提醒!Google 早就喊 [Mobile First Indexing] 喊到不想喊了... 我自己都叫它 Mobile-Only Indexing 了啦。意思就是,Google 現在基本上只看你網站的「手機版」來決定排名,連你電腦版的排名都受它影響。這點在台灣市場更有趣,我看過一些數位行銷報告,很多老闆還是習慣用電腦審核網站,覺得手機版「有就好」。但問題是,Google 大神現在只看你手機版長怎樣啊!你桌面版做得再漂亮,對 Google 來說幾乎等於不存在... 真的別再忽略手機版了。
- 你想優化網站速度(Core Web Vitals)。 這幾個指標,像是 LCP、INP、CLS,是 Google 明文規定的體驗分數,直接跟排名掛鉤。工程師在調整效能時,SEO 必須在場,確保優化的方向是對的。
- 你在處理圖片、影片的效能問題。 圖片跟影片其實也是 SEO 的一部分,可以透過特定方式優化來爭取曝光。
- 你考慮用 SPA (Single-Page Applications) 架構。 SPA 很酷,但對 SEO 來說是個大魔王,有非常多眉角需要處理。
- 你要設計彈出式視窗(Pop-up)。不管是 GDPR 同意、Cookie 政策還是促銷廣告,彈窗的設計會嚴重影響手機上的使用者體驗,Google 對蓋版廣告有明確的規範,亂做會被懲罰的。一定要參考 [Google's guidelines] 來做。
- 你在做大規模的程式碼重構。 這可能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影響 SEO,最好讓 SEO 團隊知道。
- 任何網址 (URL) 的變更、或做 301 轉址。 這超致命的,拜託,改網址沒做好轉址,你等於是把原本的地址直接炸掉,然後跟郵差說「你自己找新家在哪吧」。原本累積的權重跟流量可能一夕歸零。
- 你在調整網站的主要導覽列、頁首頁尾、麵包屑... 簡單說,就是所有跟「網站結構」有關的連結。你動了這些,等於改變了網站內部的權重流動,SEO 專家需要評估影響。
- 你在考慮要不要把內容藏在「手風琴」(Accordion) 或「頁籤」(Tabs) 設計裡面。 以前 Google 會說藏起來的內容權重比較低,現在雖然比較寬鬆了(尤其在手機上),但還是要測試!而且,如果這些互動元件寫得不好,拖慢頁面載入速度,反而更傷。
- 你在決定某些內容要不要鎖起來(例如會員才能看)。
- 你在考慮要開一個新的子網域 (sub-domain) 或全新的網站。 除了極少數狀況(例如很難管理品質的 [使用者原創內容] 論壇),SEO 的建議通常都是:盡量待在同一個主網域底下。權重是會累積的,沒事不要分家。
- 你在糾結兩個主題相近的頁面,到底該合併還是拆開。 SEO 可以從關鍵字競爭度、搜尋意圖等角度給你很實際的建議。
那什麼時候可以「先不要」吵 SEO?
當然,也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 SEO 過目。有些時候你真的可以放過他們:
- 顏色選擇:除非你搞到顏色對比低到看不清楚字(這會影響無障礙體驗,Google 也不喜歡),不然顏色、漸層這些,SEO 真的沒那麼在意啦。
- 字體選擇:SEO 只在乎字體載入得夠快、夠穩定,而且在手機上要清晰好讀。至於你用哪種美美的字體,他們沒意見。
- 滑鼠懸停 (Hover) 的效果:這類互動小細節通常跟 SEO 無關。
- 登入後的畫面:所有需要登入才能看的內容,搜尋引擎基本上也看不到,所以 SEO 沒辦法(也通常不用)管。
- 深色/淺色模式:只要兩種模式下的文字都清晰可見,就都沒問題。
我自己是覺得,上面這些「不需要」的項目,有個共通點:它們大多跟「純視覺美感」或「已登入使用者」的體驗有關,而比較不涉及「公開內容的結構與可及性」。抓住這個原則,大概就知道怎麼判斷了。
一個簡單的對照表:提早 vs. 延後
為了讓大家更有感,我弄了個簡單的比較表。你可以看看兩種不同思維會帶來什麼樣的天差地別。
| 決策階段 | 正確做法 (提早導入 SEO) | 常見錯誤 (事後才找 SEO) |
|---|---|---|
| 網站架構規劃 | URL 結構、導覽列、內部連結策略從一開始就考慮搜尋意圖。很健康! | 工程師跟設計師開心就好,結果上線後才發現 URL 亂七八糟,權重無法集中。GG。 |
| 內容策略 | 根據使用者想查什麼來規劃內容主題,寫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文章。 | 老闆想寫什麼、行銷想推什麼就寫什麼。結果寫了一堆沒人搜的文章,等於做白工。 |
| 新功能上線 | 欸,這個新功能會用 JS 載入大量內容,SEO 朋友,你覺得 Google 看得到嗎?我們先聊聊。 | 功能上線一個月,老闆問:「怎麼都沒流量?」才發現 Google 根本索引不到內容。全組崩潰。 |
| 網站改版 | 舊網址都列出來了嗎?301 轉址清單都對好了嗎?上線前我們一起檢查一遍! | 「就按個鈕切過去新版就好了啊?」然後眼睜睜看著流量圖表直接雪崩。嗯,很刺激。 |
| 預算與資源 | 開發時程裡已經把 SEO 技術調整的時間跟人力算進去了。大家都有心理準備。 | 上線前才發現要大改,結果沒預算也沒人力,最後只能兩手一攤,下次再說...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來聊聊那些江湖上流傳的 SEO 迷思
說到這個,真的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誤解,每次聽到都讓我想喝杯水冷靜一下。我列舉幾個最經典的:
- 「只要把關鍵字塞到標題 (Title) 跟描述 (Description) 就好了吧?」
這大概是十年前的作法吧?現在只改個標題就想飛天,是在哈囉?整個頁面的內容、網站的架構、內部連結、圖片影片、載入速度、手機體驗... 全部都是一個整體。 - 「為了手機版面簡潔,我們把一些內容拿掉好了。」
千萬不要!我再說一次,Google 現在只看你的手機版。你在手機版拿掉的內容,在 Google 眼裡就是「從來不存在」。如果拿掉的是重要內容,你的排名會很慘。 - 「好的設計跟好的 SEO 總是衝突的。」
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好的 SEO 追求的是好的使用者體驗,好的設計也是。目標完全一致啊!會覺得衝突,通常是沒找到對的溝通方式或解決方案而已。 - 「用 # (hash) 來切換頁面內容沒關係吧?使用者體驗很快啊。」
不行,真的不行。URL 裡面有 # 的內容,搜尋引擎基本上會當作沒看到,不會索引。你等於是做了一堆隱形的頁面。請務必使用乾淨、獨立的 URL。 - 「反正 Google 會跑 JS,我們全部用客戶端渲染 (Client-side Rendering) 沒差。」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實務上... 第一,這會增加 Google 抓取和渲染的成本,如果你的網站很大,它可能沒空理你。第二,其他搜尋引擎(包含那些新的 AI 引擎)對 JS 的處理能力還很差。最保險的做法,永遠是把重要內容和連結用伺服器端渲染 (Server-side Rendering) 直接輸出在 HTML 裡。Google 的人自己都這麼說了,真的不要鐵齒。
對了,別忘了你的付費搜尋好朋友 (PPC)
突然想到,還有一個常常被遺忘的角色:付費搜尋 (Paid Search) 的專家。他們跟 SEO 一樣,都是流量獲取的專家,但常常也被排除在早期策略會議之外。
你知道嗎,當你推出一個新產品或新頁面,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快速的市場反應」。但如果沒有流量,你要怎麼知道市場反應?這時候付費搜尋就超好用,可以立刻導入精準的流量來測試水溫,加速你的學習迴圈。而且,PPC 專家手上有大把的關鍵字數據,他們最懂哪些字詞能帶來轉換,這些資訊對 SEO 的內容策略也超級有價值。他們也是轉換率優化 (CRO) 的專家,可以給你很多關於如何打造一個「會賣東西」的登陸頁的建議。
所以,結論是...
說到底,你討厭流量嗎?
如果不討厭,那下次當你有任何網站改動或新專案的點子時,就把 SEO 和 PPC 這些「搜尋專家」當成你最早期的產品開發夥伴之一吧。把他們拉進發想階段的會議,聽聽他們的意見,就算當下因為資源或優先級無法完全照做,至少也要把測試的空間留下來。
老實說,能夠在策略階段就深入思考「搜尋能見度」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超強的競爭優勢了。因為,你猜你的競爭對手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 😉
輪到你分享了!
在你公司,SEO 通常是「神主牌」(從一開始就備受尊重)還是「救火隊」(出事了才來收拾殘局)?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遇過最扯的狀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