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嗯,搜尋這件事。好像不太一樣了。
以前是找東西,Google 給你一排連結。現在問「兩千塊以下推薦的咖啡機」,它直接給你一個整理好的答案,寫著三、四個型號,附上價格跟特色。你的產品要是沒在裡面,就跟隱形沒兩樣。
這東西...有人叫它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優化。如果你是做電商的,這件事,可能要關心一下。
所以 GEO 到底是什麼?
簡單講,以前 SEO 是想辦法讓你的「網頁」排到第一。現在的 GEO,是想辦法讓你的「產品」被 AI 寫進它的答案裡。
這個差別很大。真的。
SEO 像參加人氣比賽,搶曝光,爭取那個點擊。但 AI 搜尋...它就像一個中間人,一個採購顧問。消費者直接問它,它做完功課,然後只推薦它覺得最好的那幾個。從原本的十幾個網站搶流量,變成 AI 只欽點三、五個「信得過」的來源。
等於說,你現在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其他品牌,你還要跟 AI 搞好關係。
一個例子,你就懂了
想像一下,有人想找「適合扁平足、預算三千塊的跑鞋」。
以前,他會開好幾個分頁,看文章、比價、看Mobile01或Dcard的討論。現在,他可能在 Google 或 Perplexity AI 上問,然後得到這樣的答案:
「預算三千內,ASICS 的 GEL-KAYANO 提供良好足弓支撐,售價約 NT$2,800;New Balance 的 860v12 則有出色的穩定控制,售價約 NT$2,950。兩者在舒適度和穩定性上都有很高的評價。」
看到了嗎?AI 直接變成了銷售員,而且它只提了兩個牌子。其他人...就直接被排除在對話之外了。
我看過一些案例,有些知名品牌整個被忽略,反而是小眾品牌,因為產品說明寫得夠清楚,資料夠完整,就被 AI 選中了。AI 不太在乎你的品牌名氣,它只在乎誰的資料最能「直接回答」用戶的問題。
SEO 跟 GEO,到底差在哪?
我自己是覺得,用個表格來看,可能會清楚一點。這不是說 SEO 不重要了,而是遊戲的重點...偏了。
| 項目 | 傳統 SEO | GEO (生成式引擎優化) |
|---|---|---|
| 目標 | 搶排名,擠到第一頁。越多點擊越好。 | 讓 AI 在回答時「引用」你的產品。變成 AI 口中的專家推薦。 |
| 戰場 | Google 的搜尋結果頁面 (SERP)。 | AI 的回答框、對話串裡。不只 Google,還有 ChatGPT、Perplexity...等等。 |
| 成功指標 | 網站流量、關鍵字排名、點閱率 (CTR)。 | 在 AI 回答中的品牌「提及率」、流量的「轉換率」。來的客人少,但都超精準。 |
| 核心策略 | 關鍵字研究、內容農場、建立反向連結。有點像...廣播。 | 提供超詳細、結構化的產品資料。把自己當成...一本給 AI 讀的規格說明書。 |
| 結果呈現 | 10 個藍色連結,大家都有機會。 | 一個權威答案,只提到 3-5 個贏家。贏家全拿。 |
那...電商該怎麼做?
這不是什麼新潮的行銷詞彙,是消費者的行為真的在變。他們變懶了,想要答案,而不是一堆功課。
我自己摸索跟觀察下來,大概有幾個方向是可以做的。
第一步:讓你的資料像水晶一樣透明
AI 需要立刻看懂你的產品。所以...
- 結構化資料 [Schema] 是基本功。以前可能是加分題,現在我覺得是必考題。產品名稱、價格、庫存、規格、評論...全部都要用 Schema 標記好。這就像幫 AI 畫重點,讓它一眼看懂。Google 有個「複合式搜尋結果測試」工具,可以檢查你做得對不對。
- 資料要同步。網站上寫 $1000,結果 Google Merchant Center 或蝦皮上是 $950,AI 會覺得你這個來源不可靠,乾脆就不用你的資料了。保持所有通路資訊一致,超重要。
- 描述要具體。不要寫「高品質藍牙耳機」。要寫「支援 aptX、續航 24 小時、具備主動降噪功能的通勤用無線藍牙耳機」。把規格跟使用情境直接寫出來。
第二步:像在回答問題一樣寫文案
很多品牌都卡在這。產品文案寫得像廣告詞,充滿華麗但空洞的形容。但你要想,AI 的任務是「為用戶找答案」。所以,你就直接給它答案。
不要寫:「享受頂級工藝帶來的美好咖啡時光。」
要寫:「單份膠囊咖啡機,60 秒內完成沖煮,相容 K-cups 與自填咖啡粉,可設定濃度。」
把你的產品頁面,當成一個超詳細的 FAQ 頁面來寫就對了。
第三步:建立真正的「權威感」
AI 跟 Google 一樣,喜歡權威。但現在的權威感更...立體。
- 真實的顧客評論。而且要夠多。這點在台灣市場尤其重要,大家買東西前超愛看 ptt、Dcard 或 momo 上的使用者回饋。AI 也一樣。
- 一致的資訊。你的官網、FB粉絲頁、IG,甚至在 PChome 上的商店,講的規格、特色都要一樣。
- 技術基本功。網站速度快、手機版好用、沒有一堆死連結。這代表你的專業度。
說到這個,我覺得美國的 Search Engine Land 網站上有很多關於 E-E-A-T (經驗、專業、權威、信任) 的討論,他們很強調這些「信號」。但在台灣,我覺得除了這些,消費者的「實際評論」和「社群討論熱度」權重可能更高。AI 在爬取繁體中文內容時,很可能會把這些論壇的內容納入考量。
風險與應變:不做 GEO 會怎樣?
這可能才是重點。風險不是你錯過了什麼新技術,而是...你可能會在半年後,突然發現自然流量掉了一大半,然後你的競品卻好像到處都是。
消費者對 AI 推薦的信任感正在轉移。當 AI 說「A 產品以電池續航聞名」,很多人就信了,直接下單。他連逛到你網站的機會都沒有。這就像是...客人直接在門口就被鄰居拉走了。
一旦某個競品在你的領域裡,變成了「AI 的首選」,它會形成一種很難被打破的優勢。因為 AI 會不斷引用它,使用者也會不斷看到它,形成正向循環。到時候要追,就很累了。
常見錯誤與修正
很多人剛開始可能會想得太複雜。其實,避開幾個基本錯誤就好。
- 錯誤:把 GEO 當成另一個關鍵字遊戲。
修正:不要再想著塞關鍵字了。要想的是「回答問題」。把所有消費者可能問的問題,都在你的產品頁、FAQ 頁面裡用最清楚、最直接的方式回答掉。 - 錯誤:只優化自家官網。
修正:AI 會看「全網」的資料。你的 Amazon 頁面、社群媒體、Google 商家檔案、合作部落客的文章...全部都是它的參考資料。這是一個「環繞音響」策略,每個地方都要發出一致、清楚的聲音。 - 錯誤:文案寫給「人」看,而不是「機器」。
修正:這聽起來有點怪,但你得先讓機器看懂,真人才有機會看到。多用條列式、規格表、明確的數字(例如「電池續航 20 小時」,而不是「超長續航力」)。寫得像說明書,而不是小說。 - 錯誤:忽略手機版網站速度。
修正:AI 推薦時,使用者體驗是個隱形但重要的因素。如果你的網站手機開超慢,AI 可能會判定為不良體驗,進而降低推薦你的意願。Core Web Vitals 那些指標,還是要顧。
總之,我自己感覺,GEO 不是要取代 SEO,比較像是 SEO 的進化。一個更要求「誠實」跟「清晰」的版本。
現在開始動手,可能還來得及。先去用 Google AI 或 Bing Chat 搜搜看你們家的主力產品,看看 AI 都推薦誰。如果沒看到你,那...功課就來了。
你有在用 AI 找東西嗎?找過什麼?感覺怎麼樣?留言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