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流程管理系統導入時機:如何透過BPM提升營運效能與驅動創新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今天來聊聊那個...企業流程管理系統,就是BPM。很多人在問,公司什麼時候應該要導入這個東西。但我自己是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問反了。我們應該先問,什麼時候「不要」導入BPM?

先說結論:什麼時候「不要」導入BPM?

老實說,如果你的問題只是...幾個零散的表單需要電子化,或者只是想讓請假單、報銷單不用再跑紙本,那你可能還不需要一個完整的BPM系統。 很多時候,一個好用的電子表單工具,或是...你知道的,那種輕量級的工作流程(Workflow)軟體,其實就夠了。

導入一個完整的BPM,但你的流程複雜度跟管理需求都還沒到那個層級,那就有點像...為了殺一隻雞,結果買了一整套屠龍刀。很貴、很重,然後你大部分的功能都用不到。真的,這樣反而會增加IT跟同仁的負擔。

幾個你可能沒想過的「警訊」

那...反過來說,到底什麼時候才是那個「時機」?我覺得可以從一些警訊來看。這些警訊通常不是「我們需要一個新系統」,而是...一些日常運作中,讓人很煩躁的小事,慢慢累積起來的。

  • 沒人說得準「現在這件事在哪一關」:這應該是最典型的。一個新產品開發案、一筆客戶客訴、或是一張稍微複雜一點的採購單,到底跑到哪個部門?卡在誰身上了?問A,A說他送出去了,可能在B那裡;問B,B說他沒收到信。這種資訊斷點,就是一個很明確的訊號。
  • Email 變成「非官方」的追蹤系統:當你發現大家的收件匣裡,充滿了主旨為「Re: Re: Fwd: Re: [急] 關於XXX專案進度」的信件,然後附件版本從v1到v5_final_final_really_final都有,這代表...你的流程,其實是靠Email在驅動。這超級沒效率,而且很容易出錯。
  • 「那個誰」比制度還重要:公司裡總有幾個「資深」的同仁,他們知道所有事情「應該」要怎麼跑,要先給誰簽、哪個步驟可以跳過。這很厲害,但也超危險。一旦這個人休假或離職,整個流程就可能癱瘓。這表示你的流程沒有標準化,而是依賴「人治」。
  • 跨部門的會議,永遠在「對資訊」:如果開會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或做決策,而是在互相更新進度、確認彼此手上的資料版本是不是一樣的...那表示你的資訊流動有很大的問題。 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浪費了太多時間在同步資訊,而不是創造價值。
導入前:資訊散落各處,流程進度只能靠口頭追問。
導入前:資訊散落各處,流程進度只能靠口頭追問。

那…到底怎麼判斷導入的「黃金時機」?

所以,當上面那些警訊出現了,大概就是時候了。BPM的核心,並不是把紙本表單變成電子檔這麼簡單。它是一套管理「方法論」,透過工具去實踐。 它的完整循環是「設計、執行、監控、優化」。

我想想...簡單講,你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判斷:

  1. 複雜度:你的核心業務流程,是不是會牽涉到三個(含)以上的部門?例如「從接到訂單到出貨收款」,這會經過業務、倉儲、財務...等多個單位。這種端到端的長流程,就很適合BPM來梳理。
  2. 重複性:這個複雜的流程,是不是每個月、每一季都會重複發生?如果是,那它就非常值得被「標準化」與「自動化」,把人力省下來。
  3. 優化需求:你是不是很想改善這個流程的效率,但卻拿不出數據?例如,你覺得報銷流程很慢,但到底是哪個環節慢?是主管簽核,還是財務審批?你不知道。BPM系統最大的價值之一,就是讓流程「透明化」,讓管理者能看到數據,找出瓶頸在哪。

當這三個條件都滿足的時候,導入BPM的效益才會是最大的。你不是在「買一個系統」,你是在「投資一個管理的機制」。

導入後:流程視覺化,每個節點的狀態和瓶頸一目了然。
導入後:流程視覺化,每個節點的狀態和瓶頸一目了然。

導入BPM,不是把它當成一般的系統開發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之前看日本BPM協會的文章學到的觀念,我覺得超重要。他們提到很多BPM專案失敗,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因,叫做「開發者都合」,意思就是「為了開發人員自己方便」。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IT部門或外部的系統廠商,把BPM專案當成一個傳統的、瀑布式的系統開發案來做。 他們會想「一次把所有規格訂死」、「做出一個『完美』的系統再上線」,結果...等系統做好了,商業環境一變,整個流程又要大改,那個「完美」的系統瞬間就變成了廢物。

這點跟台灣很多企業的思維很不一樣。我們很習慣專案要有明確的開始跟結束。但在日本一些專家的觀點裡,BPM的導入根本就沒有「結束」的一天。 它更像是一種...持續改善(Kaizen)的精神。系統上線只是第一步,重點是後續根據監控到的數據,不斷地去調整、優化那個流程。所以,選擇的工具或平台,必須要很有彈性,最好是業務單位自己就能拖拉調整,而不是每次小改都要等IT排程。

導入前的現實:一個比較表

為了讓感受更具體,我們來想像一個情境:「新供應商資格審核」。這在很多製造業或零售業都很常見,而且通常很繁瑣。

階段 導入BPM前的情況(大概是這樣吧…) 導入BPM後可能的情況(理想上啦…)
需求發起 採購人員用Email寄申請,附件是Word檔。每次格式都可能有點不一樣,或是漏填資料。 線上填寫標準化表單,必填欄位沒填滿就送不出去。系統能自動帶入一些基本資料,減少手動輸入。
資料審核 採購主管、品保、法務、財務...大家輪流用Email傳簽。有人出差就卡住了,而且很難追蹤現在是誰在拖。 系統根據供應商的類型或風險等級,自動分派給對應的審核人,還可以設定時限,逾時會自動提醒。
進度追蹤 只能一直打電話或寄信問:「那個...上次那家供應商,現在審到哪了?」很煩人,也沒人能給個準確答案。 申請人隨時可以登入系統看儀表板,流程跑到哪一關、卡在誰手上,一清二楚。完全透明。
結果歸檔 審核完的文件...可能存在某個公用硬碟的深處,或是印出來放在檔案櫃裡。下次要找?祝你好運。 所有審核紀錄、文件版本都自動歸檔在系統裡,用供應商名字就能搜到所有相關流程跟文件。
流程優化 年底檢討會上,老闆問為什麼供應商導入要三個月?沒人說得出所以然,只能憑「感覺」說好像是法務看比較久。 系統報表直接顯示,整個流程平均耗時30天,其中「法務審核」平均佔了15天。數據出來了,你才知道要去優化哪個點。

它最大的價值,其實不是省錢

很多人導入BPM,KPI都訂在「降低多少成本」、「節省多少工時」。這沒錯,效率提升跟成本降低確實是BPM很直接的效益。

但是,我自己覺得,它更深層的價值,是「把人從重複、無聊、沒有創造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當你的採購專家不用再花時間去催簽呈、追進度,他才有時間去研究市場,找尋更好的供應商。當你的工程師不用再處理繁瑣的變更申請流程,他才有心力去思考產品如何創新。

BPM把「規則」交給系統去執行,讓人可以專注在需要「判斷」、「創造」與「與人互動」的更高價值的工作上。這...才是我認為它在驅動創新這件事上,真正能幫到忙的地方。

持續優化:BPM的重點不在一次到位,而是提供數據,讓團隊能持續討論與改善。
持續優化:BPM的重點不在一次到位,而是提供數據,讓團隊能持續討論與改善。

最後想想,這真的是你要的嗎?

嗯...所以,繞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問題。BPM不是一顆吃了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它比較像是一個...健身計畫。你需要先清楚知道自己想練哪塊肌肉(想解決什麼流程問題),然後持之以恆地去執行、去調整,才會看到效果。

導入之前,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你現在遇到的那些「警訊」,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你想透過這個系統達成的管理目標是什麼?是單純的無紙化,還是你真的準備好要進行一場...長期的、以數據驅動的流程優化旅程?想清楚這個,再決定要不要踏出第一步,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

在你公司裡,你覺得最「卡」、最需要被優化的,是哪一個跨部門流程?是「新品上市」、「客戶投訴處理」,還是「年度預算編列」?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痛點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11 Reply
    我覺得企業流程管理系統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不能忽視它的局限性。比如說,導入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員工抵觸,還有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培訓。而且不一定所有產業都適合這種系統,有些小型企業可能根本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