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別找SEO公司,找「懂你生意」的數位夥伴
好,我們直接切入重點。今天要來聊「SEO公司推薦」這個主題,但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光是「推薦」哪幾家公司有點不負責任。A公司可能是B2B的專家,但對你的電商網站就不一定適合;C公司技術超強,但溝通起來可能讓你很頭痛。 所以,這篇不是要給你一個排名清單,那種文章網路上太多了。
我想說的是,2025年,你該找的不是一個只會操作關鍵字、寫寫文章的外包廠商。你要找的是一個願意花時間理解你「商業模式」和「目標客戶」的數位夥伴。一個會反問你「這個關鍵字帶來的流量,真的能變成訂單嗎?」的團隊,而不是只會拿排名報表跟你交差了事。 說真的,如果一家公司只跟你保證排名,卻不談流量品質和商業轉換,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信號。
很多推薦文沒告訴你的事
我看過很多所謂的「SEO公司評選指南」,它們會教你看案例、看經驗、看報價…這些都對,但都太表面了。 那些文章沒告訴你的是,很多失敗的合作,問題都出在更深層的地方。
例如,他們很少談到「溝通成本」。你的窗口是誰?是一個懂策略的顧問,還是一個只會轉達指令的專案經理?當初跟你簽約的業務,跟實際執行的團隊是同一批人嗎?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合作效率。他們也很少深入談「數據的意義」,只給你看一堆排名升降的數據,卻沒有跟你的核心KPI(例如:有效名單成本、客戶終身價值)連結起來,那這些數據就是虛的。 最後,他們更不會告訴你,SEO的成敗,有一半責任其實在客戶自己身上。如果內部團隊無法配合、網站權限不給、建議的內容方向跟品牌調性差太多…再厲害的SEO公司也沒用。
5個你必須追問的關鍵評估標準
忘掉那些制式的問題吧。下次你跟SEO公司開會時,試著用下面這五個標準去評估他們,更能看出一家公司的真實水準。
1. 數據透明度與商業目標的連結
這點最重要。不要只問他們「你們用什麼工具?」,而是要問「你們如何衡量成功?」一個及格的答案可能是「我們會追蹤你目標關鍵字的排名和自然搜尋流量」。 但一個優秀的夥伴會反問你:「你的最終商業目標是什麼?是增加會員註冊數、提升電商轉換率,還是降低有效名單的獲取成本?」
他們應該要能清楚說明,他們計畫如何透過SEO策略,去影響你真正在乎的商業指標,並且在合作過程中,定期提供能反映這些商業指標的數據報告,而不只是一份關鍵字排名清單。
2. 策略的「客製化」程度,而不只是套版
很多公司會說他們提供「客製化方案」,但實際上只是把同一套流程用在不同客戶身上。 你要辨別的是,他們的「客製化」是體現在哪個層級。
你可以問他們:「在合作初期,你們會花多少時間來了解我們的產品、目標客戶和市場競爭狀況?」、「你們的關鍵字研究,除了看搜尋量,還會考慮哪些因素?」一個好的團隊,會想了解你的銷售週期、客戶決策過程,甚至會去訪談你的業務或客服,找出客戶真正的痛點。他們提出的內容策略,應該是基於對你「生意」的理解,而不是只靠工具跑出來的關鍵字列表。
3. 溝通與協作流程的具體細節
合作是人的事情。一定要問清楚:「我們的主要聯繫窗口是誰?他的背景是什麼?」、「我們多久開一次會?會議的議程通常是什麼?」、「如果我們對執行方向有疑問,或是成效不如預期,處理的流程是什麼?」
我自己覺得,一家健康的代理商,應該要能坦承SEO有其不確定性,並提出風險應對計畫。 如果對方從頭到尾只畫大餅,跟你說一切都會很順利,那才真的要小心。另外,像國外知名的SEO專家Ahrefs網站上的文章也提到,可以詢問對方使用的工具,從他們願意投資多少在工具上,也能側面了解他們對專業的投入程度。 這點在台灣市場也適用,不過我會更進一步,去了解他們怎麼「使用」這些工具來產生洞見。
4. 對AI與新技術的態度與應用
AI時代來了,這對SEO是個很大的變數。你必須了解這家公司如何看待和應用AI。他們是把AI當成廉價內容的生產機器,還是用來提升數據分析效率、產生更深洞察的輔助工具?
你可以問:「你們如何運用AI在SEO工作流程中?」「你們產製的內容,會經過多少人工的審核與優化?」、「對於Google的E-E-A-T(經驗、專業、權威、信賴)原則,你們認為AI內容該如何符合這些標準?」 一個負責任的團隊,會把AI當成加速器,而不是取代策略思考的大腦。
5. 合約的彈性與退場機制
最後,來談談錢和合約。台灣市場常見的SEO收費方式有月費制、績效制、專案制等等。 重點不是哪種比較好,而是合約條款是否公平、透明。
你該問:「合約最短要簽多久?」、「如果合作期間,我們想終止合約的條件是什麼?」、「所謂的『成效保證』,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沒達到,會如何處理?」 最好能避免那種綁死一年以上又沒有明確成效指標的長約。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公司,通常願意提供相對有彈性的合作方案,因為他們相信能用成果來說服你繼續合作。
不同類型公司的選擇思路 [比較表]
當然,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企業,適合的夥伴也不一樣。我簡單整理了一個對照表,但記得,這只是個大概方向,實際情況還是要靠你親自去聊、去感受。
| 評估面向 | 不及格的🚩 (該跑了) | 理想的✅ (可以深聊) |
|---|---|---|
| 數據與目標 | 只會秀排名給你,問到怎麼賺錢就支支吾吾。 | 會主動跟你討論訂單、毛利,把SEO當成生意的一部分。 |
| 策略客製化 | 簡報內容感覺在哪都看過,把你的Logo換掉就能給下一家。 | 跟你聊你的「客人」是誰,而不是只聊「關鍵字」。策略感覺是為你量身打造的。 |
| 溝通與協作 | 窗口像個傳話筒,有問題永遠要「回報公司再說」。 | 溝通很順暢,窗口能當場回答你八成問題,感覺真的很懂。 |
| 面對失敗 | 排名掉了就怪Google演算法,從不檢討自己。 | 會誠實說「這方法我們試了,效果不好」,然後馬上提出替代方案B。 |
| 對AI的看法 | 吹噓AI多神,能一天產百篇文章...聽起來就很可怕。 | 把AI當成提高效率的助手,但強調策略和內容品質還是要靠「人」。 |
為什麼SEO專案會失敗?(不一定是代理商的錯)
最後想說點實在話。很多時候SEO專案失敗,品牌方也要負一半責任。最常見的狀況有幾個:
- 期待過高,耐心過低: SEO是長期投資,不是仙丹。想三個月就看到營收翻倍,那不如直接去投廣告。國外有數據顯示,多數SEO成效需要3到6個月才會慢慢浮現。
- 內部資源跟不上: SEO公司提了一堆網站技術優化的建議,結果你們的IT部門要排半年後才能處理;建議的內容方向很好,但法務或品牌部門審核超慢,一篇文章卡一個月。這樣神仙也救不了。
- 產品或服務本身缺乏競爭力: SEO能做的是「放大」。如果你的產品本身很好,SEO能讓更多人看見它的好。但如果你的產品或網站使用者體驗很差,SEO只會加速讓更多人知道它有多差。
所以,在要求SEO公司給出成效之前,也請先檢視一下,我們自己準備好了嗎?這是一場需要雙方共同投入的比賽,而不只是把錢丟出去就沒事了。
總之,找到對的夥伴,就像找到對的商業夥伴一樣重要。多花點時間在前期溝通,絕對比後期不斷更換廠商、收拾爛攤子來得划算。希望這些想法能幫助你在2025年,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在你過去的經驗中,與行銷公司合作最大的痛點是什麼?是溝通不良、目標不一致,還是成效不如預期?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