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以為SEO就是狂塞關鍵字時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摘要

還記得剛學SEO時,我把文章當成關鍵字填鴨場的慘痛教訓嗎?這篇用血淚經驗告訴你:真正有效的內容策略,其實是同時當演算法的翻譯機和人類的知心好友。 歸納要點:

  • 關鍵字不是越多越好:我曾硬塞20次同義詞進文章,結果讀起來像機器人碎念——後來發現自然融入3~5次核心詞+語意相關詞,反而讓Google和人類都買單
  • 內容要先服務『真人』再顧演算法:有篇我自認SEO完美的技術文,跳出率高得嚇人;直到加入真實案例和步驟圖解,停留時間才翻倍——這驗證了『有用』比『好找』更重要
  • 標題黨終究會露餡:某次我用誇張關鍵字衝到第一頁,但3天後排名暴跌...原來Google現在更看重『閱讀深度指標』,與其騙點擊,不如老實寫出能讓人看完的乾貨
當你停止為搜尋引擎寫作的那一刻,才是SEO真正開始生效的時候。

關於如何寫出既吸引人又討好搜尋引擎的內容,說實話,真的不是件簡單事。想像你在拼一個拼圖,但總覺得缺了幾塊。記得我那篇第一篇文章,好像還是剛開始學SEO寫作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做了一系列課程,然後老師給了第一個任務,我就坐下來寫,我以為那會是個很厲害的作品。主題大概是「十部類似《星際效應》的科幻電影你一定要看」,主要關鍵詞是什麼來著?好像是「movies like Interstellar」和「Interstellar Netflix」。結果…我太誇張了吧,把關鍵字塞得滿滿的。

當時我用了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帶來的那些腦洞大開的電影,比如《全面啟動》和《星際效應》,還提到這些電影裡面有人的求生慾望、愛情力量還有空間時間探索之類的主題。只是隨便提一下而已!如果你喜歡這種片,也許會想看我們列出的那些類似科幻片……因為是清單文,你可以想像我每談到一部電影,都硬把關鍵字塞進去。交給老師看的時候,我還挺自豪,以為會得到讚美,至少被認可我的SEO技巧吧。

她當時稱讚我寫得不錯,文章資料也算蠻充足,但又說我對關鍵字的使用有點太死板了,然後講了一些怎麼寫會更好。那個時候,我大概學到一個不少內容創作者都很難避免的教訓:只為搜尋引擎寫,而忽略真正讀者,其實不是什麼好策略。無論你文筆多棒,成功的內容好像都得同時討好兩個「主人」——就是那些真正看你文章的人,還有決定搜尋排名的演算法。

其實,人們喜歡的是有趣、資訊豐富又容易懂的東西,他們想要找到能解答疑問、幫助解決問題或者只是單純娛樂他們的文章。這種需求,好像是基本常識吧?但很多時候似乎被忘了……反正,要在這兩邊拿捏平衡,不是一件簡單事。
觀點延伸比較:
結論建議
標題與副標題重要性使用清晰的分層標題來提升內容可讀性,增加讀者互動。
內容結構化將資訊拆分成小段落和數字列表,確保閱讀體驗良好。
SEO友好的Meta元素在標題中包含關鍵詞並引發好奇心,描述應具行動導向。
內外部連結策略每篇文章包含3-5個內部連結和2-3個高權威外部連結以增強內容深度。
追蹤指標的重要性利用工具監控平均停留時間、跳出率及關鍵字排名,以評估內容吸引力。

為什麼你的內容必須同時討好人類和搜尋引擎?這不是二選一

他們最在意的,大概是那種讀起來很自然、像是真人寫給真人看的內容。話說回來,搜尋引擎嘛,它們想的是怎麼把最有用、品質最高的東西推給大家。這其中,演算法會參考好多因素,像是關鍵字啦,用戶互動數據啦,還有頁面結構、內容本身的質量……不過我印象中,好像不是只有這些。慢慢地呢,兩者需求好像越來越靠攏了。畢竟現在的搜尋技術算挺先進,應該能比較懂什麼內容是真的有價值,是人們想看的那種,而不是光弄些花招去騙排名。現在做SEO也不像以前那樣拚著玩弄演算法,而是更注重做出實際對人有幫助的東西,同時再稍微優化一下策略就差不多了吧……

成功的內容創作,首先得從了解讀者真正的需求開始,而不是只停留在搜尋引擎上的關鍵字分析。舉例來說,雖然「快速減重運動」這個關鍵詞看起來很熱門,但若進一步透過問卷調查或社群觀察,你可能會發現健身讀者其實更需要的是能融入忙碌生活中的持續性訓練計畫。他們可能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如何保持規律,而非單純技術層面;又或者他們偏好以視覺示範取代純文字指導。這種深入了解受眾需求的做法,比僅靠關鍵字研究更能打造出貼近人心且有效的內容。

第一步就錯了?先搞懂觀眾要什麼再來談關鍵字

這種更深層的理解,會讓你的內容不再是那種泛泛的「七招快速減肥運動」文章,而變成像是「十分鐘健身:忙碌上班族的簡易鍛鍊計畫」,這樣才能真正對症下藥,還能順勢帶入關鍵詞。重點是先解決讀者真實問題,流量才有可能慢慢跟上。

講到關鍵詞優化嘛,其實就是要把相關搜尋字詞放進內容裡,但不能硬塞得讓人讀著怪怪的,要自然又順口。核心就是讓內容和大家搜尋習慣貼近,同時保有輕鬆、像聊天般的人味兒。比方說,有個專寫居家運動的部落格,一開始就瘋狂重複「最佳居家運動」、「免器材練習」這些詞,雖然短暫能見度還行,可惜網友一看就跑了,因為需求根本沒被滿足。他們雖然用了關鍵字,但沒有真正抓到用戶想要什麼。

倒不如挑個兩三組主力關鍵字,在對地方順理成章地擺進去,內容反而更有價值,也比較容易慢慢拉升自然搜尋流量。至於怎麼找那些語意相近又不突兀的變體,可以靠像 SEMrush、Ahrefs 這類工具來挖掘,好像挺有效率。

用標題跟副標題好像還滿重要的,因為結構清楚一點,不管是給搜尋引擎看還是讀者自己找資料,都方便多了。其實內容如果整理得好,讀起來體驗也會比較棒,甚至可能讓搜尋算法覺得你的文章品質挺不錯,也比較相關。你想想,如果寫個健身部落格,裡面有很棒的運動方法,但卻沒什麼人願意看,那就尷尬了吧?內容再好沒有互動感,好像也沒啥用。

其實在開始寫之前,可以先簡單列個大綱,把重點用分層的標題分開。把資訊拆成容易消化的小段落,比較不會讓人覺得亂七八糟。有時候用數字列表或者分段落,再搭配適當的空白,看起來也舒服不少。不要一直東拉西扯,弄個「必備運動器材」、「步驟教學」這種明確的標題,再把列表做成子彈點,就更清楚了。

說真的,我記得有些人就是這樣做,結果人氣就提升了。不過到底差多少,我也不太確定,大概是那種感覺吧。反正整理內容比隨便寫一長串文字強多了……

小標題用對了嗎?這樣排版讓讀者和演算法都開心

讀者好像會更願意點進你的文章,而這篇文章的排名可能也會因此提升,特別是用戶體驗方面。說到標題標籤和描述,那可是搜尋結果中,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它們就像小廣告一樣,要既能準確反映你寫的內容,又得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其實,好的 meta 元素就是要在關鍵字相關性和吸引人的文案之間找到平衡。

比方說,不要只用「肩膀運動」當標題,那太普通了。試試看換成「五招肩膀運動,幫助辦公室族群改善駝背」,聽起來是不是更有針對性?再配上一段描述,大概說明能緩解因久坐辦公而帶來的不適,而且設備簡單,這樣比較容易吸引目光。

另外,標題最好控制在六十個字元左右,要包含主要關鍵詞,但又不能太直白,要讓人有點好奇或者感覺能得到特定價值。描述部分呢,大概控制在一百四十到一百六十字元之間,比較像是在擴展那個承諾,用比較行動導向的語氣說服人點擊。

內部連結跟外部連結的使用,其實挺重要的。這些連來連去的鏈接,不只是給讀者多點路徑去挖掘更深的資訊,也讓搜尋引擎比較能看懂你內容和其他相關主題的關係。就算你寫了很棒的運動計畫,但如果缺少像是「完整的運動後營養指南」之類,或者連結到一些體育醫學期刊上肌肉恢復的科學研究,那文章可能會顯得有點淺薄。大概每篇文章裡面,最好能放三到五個內部鏈結,這些最好指向網站裡核心內容或是詳細相關文;外部鏈結呢,大約兩三個左右,選那些權威度比較高、又能支持你論點的來源。

還有,要追蹤哪些指標來判斷你的內容到底對人或搜尋引擎吸引力怎麼樣也是關鍵。這部分好像沒那麼直觀,但不管怎樣,好的鏈接策略會幫助提升SEO,因為它們可以把頁面權重分散開來,而且用戶在找資料時也比較方便嘛。有趣的是,有時候我想,如果一篇文章光有豐富資料卻沒做好連結,也可能讓人感覺怪怪的,好像少了點什麼…

內外連結怎麼加?幫讀者挖寶藏順便提升SEO的妙招

不先量個數據,搞不好就是在瞎猜什麼有效。像Google Analytics、SEMrush或Ahrefs這類工具,可以幫忙盯著一些關鍵指標。說到人類互動,有些東西還挺重要的,比如平均停留時間,大概能反映讀者到底有沒有認真看;還有跳出率,那是指點進去後很快就走人的比例,跳出率低通常代表內容對人還挺合胃口。社群分享啦、留言啥的,也算是讀者共鳴的一種小指標。

轉個話題,搜尋引擎那邊怎麼看?首先得看看自然流量成長狀況,就是從搜尋來網站的人數變化,好像也能透露些東西。再來是關鍵字排名,追蹤你網站在哪些詞上的名次,好像挺重要,但偶爾會有點波動。另外,用搜尋主控台查印象和點擊率也不錯——就是網站被看到的次數跟被點進去的比例,不過這兩個數字,有時候感覺差異蠻大的,不太好說明確趨勢。

想要在SEO和可讀性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其實關鍵就在於產出有價值、結構清晰且易讀的內容,這些內容能真正解決讀者的需求。這樣一來,不只是讓人看得懂,也同時對搜尋引擎友好。說穿了,SEO成功的秘訣不是去鑽漏洞或耍小聰明,而是創造出那種會被自然推上前面的精彩內容。

寫下一篇文章時,建議先別老盯著關鍵字數量,反倒問自己:「這篇文章真的有幫助到讀者嗎?夠清楚、有趣又實用嗎?」如果答案差不多是肯定的,那你就已經走在對的人路上了。畢竟演算法會慢慢跟上你的品質,而你的讀者也會感激你。

說起來,你可以挑一篇現有文章試試,把下面提到的五個原則套用進去修訂看看。然後大概追蹤個三十天左右那些指標,就能發現一些變化。不過這中間細節可能還得調整啦,有時候效果沒那麼立刻,但長遠看應該會有不同吧。

參考來源


Columnist

專家

相關討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