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與安全問題。** 在連接機器和其他物件的過程中,需要從各種傳感器和測量裝置收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揭示了企業和生產流程中的關鍵且敏感的信息,因此必須以極高的保密性來處理。因此,隱私與安全方面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Whitmore et al., 2014)。考慮到機器及其他設備是基於這些信息做出自主決策的,那麼若數據遭到篡改,其所造成的扭曲效果將不可小覷。
**互操作性問題。** 此外,在廣泛採用物聯網方面,不同IoT設備及IT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也是一大障礙。不同行業或合作夥伴公司之間可能存在不同標準,而這會妨礙有效的溝通與數據交流(Zhao et al., 2019)。這樣一來,即使各項技術已就緒,但因缺乏協同作業能力,也難以充分發揮其潛力。
工業物聯網的發展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
有效的機器維護對企業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這成為了一項關鍵的管理挑戰,如de Jonge和Scarf(2020)所指出。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認識到主動規劃維護措施的好處,而非僅僅對發生的事故做出反應。然而,許多企業仍然未能充分利用機器數據(Bokrantz et al., 2020),因此在維護流程中也缺乏自動化。根據Bokrantz等人的研究,所謂智能維護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基於數據驅動的決策。在工業物聯網(IIoT)的支持下,這一點可以通過智能設備提供的數據來實現。例如,集成在設備中的傳感器及其他測量技術可以實時追蹤材料磨損情況以及特定部件的狀態,並向操作員即時提供相關信息。此外,有關機械使用程度、過去事件及進行過的維護記錄都可以保存在數字日誌中(Aleshi et al., 2019)。分享這份日誌能幫助製造商或外部技術人員更清楚地了解機器狀態,以便在故障發生時能夠更迅速且有針對性地做出反應。可見,成功實施智能維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於數據驅動的決策。因此,在如何收集、處理、存儲和分發數據方面,需要格外注意各參與者之間的網絡協作。而區塊鏈技術正是用於此類案例的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選擇,它在跨公司交易中較集中系統具有不少優勢,也提高了資料透明度及可追溯性,有助於增強供應鏈信任度並促進有效維護與品管流程。
數據隱私和安全性在智能工廠中的挑戰
當前的物聯網設備和應用面臨著數據被篡改、伪造或其他方式遭受網絡攻擊者濫用的風險(Zhao et al., 2019)。然而,在區塊鏈技術中,數據及其維護日誌在設計上是以不可變的方式存儲,這意味著一旦經過驗證並存儲到鏈上後,就幾乎無法更改(Zhang et al., 2019)。此外,由於數據在參與者之間分佈進行驗證和存儲,每個完整節點都持有相同的區塊鏈副本,因此能夠透明地了解機器當前狀態(Cong & He, 2019)。與集中式平台只由單一實體存儲數據相比,區塊鏈系統則是在每個節點上存儲數據。因此,即使是黑客或機器操作員本人試圖篡改數據,也無法僅僅通過攻擊一個實體來達成。身份管理也是安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物聯網中,用於識別不同設備尤為關鍵(Whitmore et al., 2014)。只有當網絡中的機器和其他設備能夠唯一識別時,它們的行為,如機器對機器支付,才能相互關聯。這也對某些機器權限的賦予至關重要。區塊鏈提供了此類識別功能,使得可以在沒有中央伺服器的情況下獨特地識別網絡中的節點及其所涉及的交易(Lao et al., 2020)。正如Babich和Hilary(2020年,第9頁)所言:> 區塊鏈具有提供去中心化身份管理以及強大安全功能的潛力。根據Pereira等人(2019)的說法,結合強大共識機制的區塊鏈安全特徵可以促進將信任從第三方轉移至可執行代碼。而這種可執行代碼可通過智能合約形式引入,以便根據預定條件自動執行。Yermack (2017)提到智能合約確保雙方履行承諾,因此克服了像策略性違約這樣的道德風險問題。在參與者對區塊鏈技術建立信任並結合智能合約自動化功能後,新的自動化形式得以實現。此外,由於內置共識協議導致不再需要第三方平台,因此有助於去中介化(Pereira et al., 2019)。根據Gulati (1995) 的研究,交易成本主要源自於投機行為,而利用根據預定代碼自動運作的智能合約可以消除這種情況。目前在航空業已經出現了使用區塊鏈進行維護操作的一些初步應用。例如Honeywell Aerospace創建了一個名為GoDirect Trade的數字市場,用以銷售二手飛機零件,而該市場運用了區塊鏈來可靠地記錄零件歷史,以保護市場參與者(Kearney, n.d.)。動態租賃不僅跟隨基於性能或狀況契約的新趨勢,同時還能為營運公司和設備製造商帶來顯著好處。動態租賃指的是每月租金根據使用小時或進行維護措施等預定參數進行調整之概念。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