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來整理一下今天這個關於「客製化智慧系統」的筆記。感覺很多人都卡在「怎麼做」,但問題好像不是那裡開始。
先說結論:問題不是「怎麼做」,是「該不該做」
這點真的要先講。一堆人來問流程、問技術,但從來沒想過「我們公司真的需要一套全新的系統嗎?」
多數情況下,答案可能是「不需要」。市場上現成的套裝軟體(Off-the-shelf)可能已經解決了 80% 的問題。為了剩下那 20% 去搞一個客製化專案,很可能最後會變成一個錢坑。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真的。
所以,整個規劃的核心,第一步,絕對是內部辯論,而且要炮火猛烈。辯論的題目就是:「為什麼非客製不可?」
開發前的靈魂拷問:套裝 vs. 客製
把這個當成一個檢查清單。如果你的答案大部分都偏向右邊,那...好吧,你可能真的需要往下看。我把它整理成一個簡單的比較表,但用口語說可能更清楚。
| 考量維度 | 套裝軟體 (Off-the-shelf) | 客製化系統 (Custom-built) |
|---|---|---|
| 導入速度 | 超快,基本上就是付錢、開帳號、簡單設定一下就能跑了。 | 慢,非常慢。從訪談到上線,半年算快的,一年以上很正常。 |
| 初期成本 | 相對低,通常是月費或年費。看得到一個明確的數字。 | 很高,一開始就是一大筆開發費用。幾十萬到幾百萬、甚至千萬都有可能。 |
| 功能契合度 | 大概 60-80% 吧。你得去適應軟體的流程,而不是軟體來適應你。有些功能可能永遠用不到。 | 理論上 100%。完全是為了你公司的獨特流程打造的。理論上啦。 |
| 維護與更新 | 軟體商會處理,你不用養一個技術團隊。但更新什麼,你沒得選。 | 全部自己來。不管是找原本的廠商還是自己組團隊,這是一筆持續的開銷。而且,系統會變「孤兒」。 |
| 競爭優勢 | 基本上沒有。你的對手也可以買同一套軟體,你們用一樣的武器。 | 這才是重點。如果你的獨特流程就是你贏過對手的關鍵,那把這個流程系統化,就是護城河。 |
你看,這樣攤開來講就很清楚了。除非「競爭優勢」那點對你來說是攸關生死的大事,不然...真的三思。
好,決定要客製了。那流程呢?
OK,假設你們真的辯論完,公司上下都同意,非做不可。那流程大概是這樣,但千萬不要把它當成聖經,這更像一個思考的順序。
我把它分成幾個階段:
- 探索與定義(Discovery & Definition):這不是在講「功能」,是在講「問題」。你們到底想解決什麼商業問題?是訂單處理太慢?還是客戶資料無法整合?先不要去想「我想要一個有A、B、C功能的系統」。不對。要去想「我們因為沒有A,導致了什麼損失」。這階段的產出應該是一份「問題描述文件」,而不是「功能列表」。
- 最小可行性產品(MVP)規劃:OK,問題定義清楚了。現在,挑一個最痛、最核心的問題來解決。這就是你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目標是用最少的資源,做出一個「勉強可用」的版本,去驗證這個解決方案到底有沒有效。千萬不要想一次到位,做一個完美的系統。那保證失敗。
- 迭代開發與擴展(Iterative Development):MVP 上線後,收集使用者的回饋。他們會告訴你哪裡難用、哪裡需要改。然後根據這些回饋,一小步一小步地去修正、去增加功能。這就是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的精神。一次只做一點點,但持續在做。
- 上線、維運與...被遺忘?:系統做好了,上線了,然後呢?結束了嗎?不,是災難的開始。誰來維護?誰來處理 bug?誰來教新人用?如果一開始沒規劃這塊,系統很快就會從資產變成負債,沒人想碰。
嗯,這跟很多軟體公司寫的流程不太一樣。他們會寫得很美好,什麼訪談、設計、開發、測試...。但現實是,中間充滿了各種混亂跟變動。
加上「智慧」,事情哪裡不一樣了?
如果你的客製化系統還牽涉到 AI 或機器學習,那剛剛說的流程,複雜度又要再往上加。智慧化系統跟一般系統有幾個根本性的不同。
- 問題從「確定性」變成「或然率」:一般系統,你按 A,就一定會得到 B。但智慧系統,你給它一張圖,它「可能」會辨識成貓,但有 5% 的機率是狗。你不能期待 100% 的正確率。這對商業流程的影響很大,你必須設計「當AI搞錯時」的備案。
- 核心是「資料」,不是「功能」:沒有乾淨、大量、而且有標註的資料,再厲害的演算法也沒用。所以,專案的前半段,可能根本不是在寫程式,而是在收集、清理、整理資料。這超級花時間。
- 需要持續「再訓練」:世界會變,客戶的行為會變,所以你的 AI 模型也會「過期」。它會越來越不準。你必須有一個機制,定期用新的資料去重新訓練模型,讓它維持在一個可接受的準確度。這又是另一筆維運成本。
所以你看,導入 AI 不是請一個工程師來寫 code 就好。它更像是在公司內部養一個需要不斷學習、而且還會犯錯的數位員工。
導入的那些「人」與「錢」
技術問題講完了,但專案會不會成功,80% 的因素其實是人跟錢。
錢的問題很直接:你有沒有把「探索期」、「MVP」、「迭代」,還有最重要的「長期維運」的錢都算進去?很多人只編了第一筆開發預算,後面就沒了,這絕對會出事。
人的問題更複雜。
- 高層支持:一定要有一個高層的「乾爹」或「乾媽」。這個人要夠懂、夠支持,能在專案遇到困難、預算超支、大家想放棄的時候,站出來力挺。沒有這個人,專案很難活過三個月。
- 使用者抗拒:你做了一個新系統要取代大家用了十年的 Excel。你覺得大家會開心嗎?不會。他們會覺得你在找麻煩。所以,一定要讓使用者從一開始就參與進來,讓他們覺得「這是我們一起做的系統」,而不是「IT部門丟給我們的東西」。
- 文化差異:這點很有趣。我看過一些國外顧問(像是 Gartner 的文章)很強調「Fail Fast」,就是快速失敗、快速學習。 這在矽谷很流行,但在台灣的中小企業,老闆可能會覺得「失敗?你是在花我的錢開玩笑嗎?」 台灣的環境更傾向於「謀定而後動」,希望規劃得非常周全再開始,這跟敏捷開發的迭代精神有時候會衝突。 所以,你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作法。或許,可以把 MVP 包裝成一個「試驗計畫」,聽起來風險就小多了。
常見的坑,以及怎麼爬出來
最後,整理幾個最常看到的失敗原因,當作避坑指南。
- 坑:無盡的需求變更。 「我覺得這裡加個按鈕不錯」、「喔對了,能不能再多一個報表?」...然後專案就永遠做不完了。
爬出方法: 嚴格的變更管理流程。把 MVP 的範圍死死地定下來,任何新的想法,一律放到「下一階段再說」的清單裡。要學會對老闆說「No」,或者說「Yes, but...」,那個 but 就是要加錢、加時間。 - 坑:找錯合作夥伴。 找了最便宜的,或最會說話的,但不一定是技術最好的,或最懂你產業的。
爬出方法: 不要只看報價單。去查他們過去的案子,最好能跟他們的舊客戶聊聊。問他們在專案過程中是怎麼溝通的、怎麼解決問題的。態度比技術能力更重要。 - 坑:內部沒有人能接手。 系統上線了,開發廠商合約也走完了。結果公司內部沒人看得懂那些程式碼,一出問題就只能乾瞪眼。
爬出方法: 在合約裡就要談好技術轉移跟教育訓練。甚至,在開發過程中,就應該派自己的人員(如果有的話)跟著一起做,從做中學。
總之,客製化系統是一條很辛苦的路。但如果走對了,它帶來的價值,也是套裝軟體無法比擬的。
好了,今天的筆記大概就到這邊。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老話,先問「why」,再問「how」。
換你思考看看
如果今天你要為你的團隊或公司導入一個新系統,你認為最大的阻力會來自「預算限制」、「使用者習慣的抗拒」,還是「找不到對的技術夥伴」?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