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生產製造管理,你缺的是一套靈活的生產排程系統

你可以這樣做 - 讓生產排程系統更靈活,現場變數多也能穩定交付

  1. 預留10%產能作為突發調度緩衝區

    臨時插單或設備異常時,現場不慌亂,交期更有彈性

  2. 每週盤點一次設備健康與模具狀態

    提前發現隱患,可減少臨時換線、重工損耗

  3. 導入即時自動化監控工具追蹤核心指標

    異常及早警示,人員干預時間縮短一半以上

  4. 將同模具不同品號訂單集中排產,每月最少1次優化換線邏輯

    換模次數降至最低,有效節省半天以上的機台待機時間

預留緩衝,現場混亂也能穩住陣腳

「現場工程師好像總是會預先留個大概一成產能當作緩衝,這其實不是什麼系統自動蹦出來的建議啦——說穿了,是那些老鳥主管根據以前踩過的坑,自己想出來的安全帶。嗯……有時候我也在想,到底該信任演算法還是經驗?可是等工廠真的導入生產排程軟體之後,很快就發現:只靠那一套數字遊戲,面對突如其來的訂單、或者機台莫名壞掉這類意外,根本就撐不住。唉,有些事你以為可以全靠電腦,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真正能應付現場亂流的方法,大概就是要在紙上談兵與現場可控之間找條路吧。有些製造業,就乾脆每個班次尾巴留點小空檔,不分配完全部產能,只為了防萬一。像我朋友說,他們工廠常常到最後幾小時都沒啥明確工作——但突然急單一來,那點預留時段馬上派上用場。對比起資源全塞滿、毫無餘地地操作,其實主動劃定緩衝區,倒比較像給未來的不測事端買個保險。

然後啊,在執行這種彈性排程之前,多半得先摸清楚各道工序到底卡在哪裡,也就是仔細盤點瓶頸環節。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很煩,每次都要重新檢查歷史紀錄,看哪裡最容易出錯?反正針對那些老是出岔子的地方設置彈性時間帶,就是讓管理者可以視情況調整人力跟設備分配,好確保整條生產線不至於因為突發狀況停擺太久。嗯……有時很累,但流程穩定最重要吧?)

Excel怎麼救得了資訊流?分割溝通的隱憂

產線一多,嗯,有時光靠Excel瞎記幾筆,再加上部門彼此間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其實現場管理很快就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斷層。唉,訂單需求一直變來變去,明明大家都知道,但資訊老是卡在某個主管手裡,有時候我也納悶這到底怎麼搞的。每次要協調,不是這邊等就是那邊催,往往需要花掉幾個小時來回溝通,還可能講了半天結果沒對齊。不過說真的,有些廠房本來就跨部門一起做事,他們產品設計又愛改來改去,只靠電話、郵件或即時通訊慢慢傳話,很快就有人傳錯或者漏掉重點。

但等等,我剛剛是不是太偏離?好吧拉回來,多源頭的資訊如果分裂得七零八落,不僅整體反應速度直接被拖慢,更常常讓誤解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有些工廠連核心流程圖都還沒摸清楚,就急著臨時塞進新設備或者改個新產品型號,於是一堆細節全散落在各自表格和信件裡,到底誰該跟誰同步也說不清楚。我記得上次討論升級方案,大夥才驚覺流程和系統根本沒提前準備好下一階段要啥東西,只能眼看著問題冒出,再隨便補補洞,就是一直打怪救火的感覺。坦白講,你很難想像這種循環什麼時候能結束。

Excel怎麼救得了資訊流?分割溝通的隱憂

經驗失靈時刻:智能排程該不該上場

嗯,現場的人哦,經驗有時候還真不夠用了。這也是——唉,不知道是不是該承認,就是升級智能排程系統的那條線吧。有時候遇到突發訂單,那種手忙腳亂,大概只有老鳥主管才能撐住場面,沒錯。但是,一旦那個訂單混得愈來愈雜、產品換來換去,每次要切線成本又莫名其妙漲上去,就算資深也會翻白眼啦。好像常常在最需要快刀斬亂麻的節骨眼卡住。

然後,人為調整這事,其實也不是不能搞,只是效率一直被拖垮——而且你以為溝通會順?哈,有時候反而一堆誤會冒出頭。我前幾天就碰過,好吧,但拉回主題。到底什麼時候才該用智慧工具呢?其實嘛,就是當你覺得每天已經控制不了那些變動節奏,新需求一冒出就感覺被打亂排程、物料、人力,連維護都跟著全盤亂掉,那種情況下真的別硬撐了。

這時資訊最好能塞進同一個平台,省點麻煩。例如說嘛,引進自動配對訂單優先序、自動同步更新維修計畫、還能協助分析人員班表的工具,這種東西看起來冷冰冰,其實蠻救命的。不只讓現場縮短回應時間,也比較少臨時犯錯。欸,有些業者他們觀察到,在這樣狀態下如果升級成數位系統啊,好像產能反而更穩定耶,不曉得是不是心理作用…大概是吧。

自動化與臨機應變,文化落差裡的導入撞牆期

所謂彈性系統,專家老是愛說什麼「最大不同在資訊怎麼流、怎麼回饋」,嗯,有時聽了都快暈。東方現場主管講話就直接多了,他們會說:我們維修計畫表隨時能改,現場有突發狀況人跟人直接溝通就好。然後歐洲那種自動化,很執著數據要先全都進平台,規則設下去馬上讓系統跑,人根本不太插手…唉,也難怪那邊現場好像總是冷冰冰的。

其實這差別也不是拿什麼品牌工具,重點反而像是在組織內部讓資料彼此能不能「碰面」、然後最後那一刀到底是誰拍板定案。有點抽象,但現實就是如此。哦對了,我想起新加坡前幾年出的工業觀察報告——它寫過,大概七成以上西方廠區會先讓自動化演算處理一輪,再決定要不要人工修正;可是日韓則還保留不少人工判斷空間。所以你問我哪個好?其實沒標準答案啦。

初期所有地方都會撞到同樣的問題吧——標準流程一套下來跟現場習慣硬碰硬,那些做很久的老師傅常常覺得機器判斷太生硬、又怕資訊落地慢半拍。不過也有台灣顧問私底下抱怨,如果企業導入時沒有針對文化自己調整,多半最後卡在不上不下,唉,好尷尬。

所以到底該怎麼設計才比較順?大致大家會建議先抓出現場最常被迫微調的那些節點,再一起討論哪些資訊務必要同步進數位系統、哪些部分乾脆留給人員快速判斷,把界線拉清楚。欸我剛剛差點忘記這點,比起強灌新制度,其實這樣反而能減少將近一半推擠摩擦,大概吧。

自動化與臨機應變,文化落差裡的導入撞牆期

儀表板亮綠燈?管理直覺才是底線保護傘

那一年我們才剛把整個廠的設備都接到那套全新的數位儀表板上,說起來還有點新鮮感。現場經理當時很嚴肅地提醒大家:「你們別光看螢幕綠燈就覺得沒事啊。」嗯,其實他講這話的時候,我腦袋還在想午餐要吃什麼。但後來真的發生過幾次——維修工程突然暫停了,或者臨時有人被調去支援其他地方,明明系統畫面顯示一切正常,結果現場某條產線差點直接出包。

唉,每次回想起來都覺得有點僥倖。後來,他們乾脆規定每次早班交接,不只是照著軟體裡的數據檢查,還一定要由當班主管補充最新的現場狀況。像是哪台機器今天有人手動介入過、哪些崗位因為請假而變動什麼的,都必須講清楚。不過我有時候會想,如果主管臨時忘記,有沒有誰會補救?但拉回主題啦,這種方法至少讓資訊不只卡在螢幕裡,而能更快反映到排程判斷。

其實部分企業也試著加設一種很陽春的現場異常回報欄位,就是讓操作員直接自己填寫情況。比方說遇到什麼怪事、不尋常噪音之類都可以記錄下來。有些人覺得多此一舉,可是跟單靠遠端監控相比,多一道人工核查確實減少不少潛藏風險啦。好吧,也許還是習慣問題,但我自己是比較安心。

AI浪潮襲來:從手工作業到信息融合平台

說起二十多年前,那個時候的生產線其實還挺原始。自動化嘛,也就是機械定時加上一些簡單感測器,沒什麼高深科技可言。PLC控制器?嗯,就是用來把各種設備串在一起用的——這詞一講出來就覺得有點懷舊味道,但當年也只能靠它了。現場的人員每天都得抄表,然後滿手油墨地記錄到紙本上,這畫面現在想像起來還挺辛苦的,唉,好吧我又離題了……總之那種純手工管理真的蠻崩潰。

過了一陣子,其實也不算太久啦,大概就在資訊科技開始慢慢滲透企業的那幾年,MES(製造執行系統)就被搬上檯面了。有了MES之後,生產數據可以直接彙整進中央平台,不再需要大家輪流傳閱那些厚重的紙本紀錄,有點像是突然有人從口袋裡掏出智慧型手機給你一樣——嗯,我知道這比喻有點老套,不過意思差不多。

到了最近這幾年,《國際工業趨勢觀察2023》報告裡提到全球已經有七十多家大型製造商紛紛導入IoT模組和一些初步AI演算法,用來做排程、監控異常或甚至預測保養週期。我記得有人跟我抱怨「AI哪有那麼神?」但其實也不是吹噓,有些流程確實因為這些智能系統而變快、變聰明。根據報告,它們還讓規劃及維護成本下降約三成,你說是不是很驚人?

所以從以前那種純機械自動化,一路走到今天數據驅動、能自己學習規劃排程的平台——嗯,中間雖然歷經不少折騰,可現場調度方式是真的大改變。資訊流通速度暴增,決策也靈活很多。有時看著那些自主學習型模型默默取代人工操作,就會忍不住想:以後我們是不是只剩下喝咖啡看螢幕發呆呢?欸,我又想遠了。不過不得不承認,如今現場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副模樣了。

AI浪潮襲來:從手工作業到信息融合平台

軟體萬靈丹迷思,黑天鵝事件下的警示錄

疫情那時,某個大型汽車工廠現場就翻了個車——不是字面上的那種,而是他們的排程模型過於依賴歷史數據,沒及時去調整參數。結果嘛,好笑又無奈,關鍵零組件就這樣給錯地方送走了。唉,其實這也不算什麼罕見事件啦,只能說人總以為電腦會萬無一失,但事實常常狠狠打臉你。

想想看,現在的排程軟體再怎麼標榜有多先進、多AI演算法加持,只要你餵給它的資料哪裡怪怪的,比如感測器訊號品質低落或輸入偏差,高階系統反而能把錯誤放大得更快、更離譜。嗯…我突然想到上次有人跟我聊到封城時塞在家裡不能出門,就像黑天鵝亂竄,那些突發狀況才真叫讓人措手不及。

講回來啦,在這種意外爆發、像供應鏈瞬間斷裂那類情境下,如果流程中缺少人工經驗去判斷和修正,有些損失真的會超乎預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覺得自動化很棒但也有點恐怖?所以其實比較務實的方法還是保留一點彈性,例如讓人員可以手動覆核、或者設置異常警示審查之類機制吧,大概就是這樣比較安心,不要完全交給自動運作去冒險。

優化不是一蹴可幾,人培訓和雙套磨合才是痛點

現場反饋早就冒出點端倪,雖然那時好像大家都沒多想。唉,記得有幾家車廠推主生產計畫(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工具的時候,一開始只靠軟體上線,其實成效沒人預期中那麼神奇——這話我不是亂講,有業者自己偷偷說過,大概只有整個流程跟物料配送高度連動、合在一塊後,那些所謂效益才慢慢冒出來。不然你前面再怎麼細細排程,下游還是對不上節奏,哪裡怪呢?結果就是某幾區工作量被壓到死,其它崗位卻閒著發呆。

有些人檢討起來才恍然,人員內訓還要加跨部門協調,磨合期又拖著,這三個東西湊在一起,把時間拉長,比方說搞不好超過預估七十多天。想想也覺得累。而且組織又必須撐住雙套制度的適應期,真的一點也不輕鬆——欸,我突然想到,上回誰還說什麼輕鬆過渡,根本騙人的啦。這些隱形成本和努力,在各種市面分析報告裡常常直接略掉,好像寫報告的人沒碰過現場似的。如果沒有打好這層基礎,那提升率看起來只是漂亮數字而已,有點像掛在半空中,你明明看到它,可惜就是碰不到底。

優化不是一蹴可幾,人培訓和雙套磨合才是痛點

解孤島、快犯錯、三個月內指標拉升有感嗎?

「先盤點資訊孤島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嗯,不過說真的,有時候光是想到要開始這步驟就覺得頭皮發麻。現場那種資料亂七八糟散落在各部門、不同系統裡的狀況,已經不是新聞了。人資掌一塊,人機又是另一套,物料動態還卡在某個平台上——結果咧?生產排程軟體再厲害,也只是在自顧自地轉圈圈,根本追不上實際變化。

唉,好像有點扯遠了。我意思是,其實最初應該找幾個部門湊起來,把現在流程攤開來看清楚,到底哪些關鍵數據一直沒整合進去。講容易做難啊,但如果這步跳過,你後面設計什麼介面都白搭。有些人會想直接砸錢買新系統,可是欸,你連問題長什麼樣子都不明,就只會多買一些更複雜的痛苦。

等你搞清楚缺口在哪,再慢慢設計那種可以即時回饋的人機介面——比如說啦,把維護進度、臨時換人通報還有物料補給全都丟到同一個平台一起顯示。好處很簡單:訊息少滯後一點,每天都能少出兩三件莫名其妙的小狀況。不過我常常懷疑,其實大家只是習慣分頭作業,不是真的技術有多難。

然後第二步,要強調那種小循環原則,就是現場犯錯能馬上改、馬上補救,不用等大異常才全廠檢討一次。唔……忽然想到以前遇過有人死守舊規矩,一定要填完表格才能修正流程,那效率真的是低到讓人氣餒。但你讓員工隨時快改快補,他們反而更願意承擔責任,大概吧。

第三步麻煩歸麻煩,可不能省掉,就是盯著核心指標看。例如觀察三個月內二十條產線的達交率波動,以及換線平均時間是不是明顯下降。這些東西乍看很無聊,但其實只要數字卡住,很可能背後就藏著結構性瓶頸,只差沒亮紅燈警告你罷了。有時候數據突然好了,我還會狐疑到底是哪邊帳算錯了。

最後講到主管直覺評分和異常記錄比對,我坦白說每次看到大家把技術監控和人的判斷綁在一起,都會有點哭笑不得。不過仔細想想,如果新方案只是紙上談兵,根本輪不到優化流程的一天。所以啊,把冷冰冰的指標跟現場人的感受兜起來,新制度才比較像真的活著,而不是哪份報告上的漂亮話罷了。

派工邏輯藏細節,例外情境沒想過就等著收拾殘局

設備維護計畫這東西啊,如果沒事先放進排程邏輯裡,臨時一停機——唉,整個訂單就可能大亂套,供應鏈效能也跟著掉。嗯,不曉得你有沒有遇過那種一環扣一環、結果全部卡死的狀況?我自己想到都頭痛。其實最保險的做法,大致上還是先針對關鍵細節——像是設備要不要保養、人員能不能調度、物料會不會短缺這幾項——通通列出個例外清單來;然後逐條回頭檢查,到底是不是全被派工規則涵蓋了。

咦,我剛才是不是講太多廢話?反正重點就是:現有ERP或生管系統,其實大多都有自動提醒功能啦,可以設定異常事件追蹤和橫向溝通流程。說真的,有些協作平台(像即時訊息群組或者共享看板)用起來滿方便的,可以讓部門間快速回報問題,也比較容易同步指令。當然,有人覺得這很瑣碎,但現場確實靠它少踩不少坑。

據某些工廠實務觀察來說,只要每個月定期模擬突發狀況,再順手修正一下派工參數,重大失誤率大概可以壓到原本三成左右吧。我自己有時候也在想,要不要再偷懶一點……算了不扯遠,就是說最後記得持續記錄案例、不斷優化標準流程設計啦。因為環境變動快,你如果沒留彈性、沒有辦法快速應變,很容易就被拖下水了。好吧,就講到這裡,不然越寫越煩躁。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