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個客人問水溝槽的事,坦白說,最麻煩的還是空間太淺,有時排水根本沒辦法順利。真的,不鏽鋼不要貪便宜,SUS304起跳比較不會有問題。還有尺寸,老實講,只看圖紙不準,一定要現場去量一遍才不會出包。 Nov 27
有時候腦袋卡住,就會突然開始想這種事情。現在一堆大學生都滑交友軟體嘛,已經變成常態,跟爸媽那種在操場、補習班認識完全不一樣。我前幾天問同學說,真的有人會信AI配對這一套?有的還挺篤定地點頭,他們覺得比現實中朋友幫忙介紹還貼合,有人甚至說過蠻精準。可是也有人翻白眼啦,他覺得越用這些app反而心裡越毛,就是一直被問問題、一直演算法記錄你個人細節,好像自己被掏空了。有的朋友甚至乾脆不用了。 有時我就腦補,如果以後整個社會大家都是靠數據配對、推薦,一起交朋友、談戀愛,那如果有人想搞個革命或者組織社運什麼的,是不是也可以直接被平台鎖定或干預?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但感覺自由那種東西好像隨著科技進步慢慢變模糊 - 應該是拉近人和人的距離,可是又忍不住想,是不是距離變近只是假象?反正我自己到現在還是不太能分辨,到底哪個比較好。 Nov 26
所以最近真的有點頭大,陪小孩準備那個科技展嘛,結果他們學校居然還聊到SiPh晶片 - 就是那種矽光子的東西,然後又提到什麼晶圓階段檢測。老實說,我本來對這些根本沒什麼概念,他問得細我只好硬著頭皮邊查邊看,有一種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感覺。 他超愛問為什麼光電整合需要搞得這麼精密,有些問題其實聽起來蠻靈魂拷問的啦,還有什麼量測儀器和製程到底差在哪 - 天啊,小朋友現在壓力也太大吧。之前跟朋友閒聊過,他說他們公司工程師用到的設備真的不一般,例如那種超高級光學顯微鏡、AFM(原子力顯微鏡)、OCT(光學斷層掃描)全都上陣,而且好像常常要配自動化影像分析系統,不單純只是眼睛瞪著螢幕在找瑕疵。 印象最深的是,他說調設備參數要很細心,每次保養都是小心翼翼,不然稍微有點誤差,後面成品良率就直接變悲劇。不知道是不是每間公司都一樣?反正聽起來就是一堆麻煩加上很多責任感壓力那種。 然後我自己想破頭:如果是一般公司在挑量測設備,到底怎樣才算「適合」?是預算先決嗎?還是功能最重要?那些先進儀器價格應該天價吧,小企業負擔得起嗎,維修費會不會也很恐怖? 最後啊,小孩如果未來真有興趣想進半導體或光電產業,是不是應該從哪幾個基礎開始打底比較好,比如物理、電子學那些硬派科目嗎?還是動手能力更吃香?老實講我自己讀書時期完全沒碰過這些專業領域,只能邊看邊猜。所以蠻期待有人可以分享一下經驗值,要怎麼引導孩子比較順路、不會太挫敗那種。 Nov 26
不鏽鋼跟石英石還有人造石的流理台,怎麼保養比較好,我也常常被問。尤其是阿姨們很喜歡拿那種鋼刷下去狂刷,結果全是刮痕,其實這樣反而弄巧成拙。中性清潔劑配海綿慢慢擦就好了,比較不容易留下水漬,不鏽鋼千萬別用鋼刷,真的會花。 之前我們公司有做過一陣子防水鍍膜的新東西,如果最近你有在找材料合作,可以傳訊息給我,有機會可以一起測試看看。 其實流理台這種東西,不管什麼材質,都跟木地板一樣,日常順手擦乾水漬,大多數問題都不太會發生。有些人就是把它丟著不管,用到髒了再想補救,那真的很難美觀回來。講到頭來,就是習慣啦,你每天擦一擦省事很多。 Nov 26
好像很多人最近都在講什麼「AI 文章要寫得很像人」這種東西。我心裡有點……說不上來的卡。因為之前自己試過嘛,換個句子、學別人的語氣,再加點日常的細節故事進去,但到最後一測,那些檢查工具還是一下就發現了。唉,有時候你想讓它看起來更自然,反而搞出來的東西怪怪的,好像多用力就多尷尬。 不過,也不能說這種方法全都沒救啦。有些小技巧用得好,還是能騙過某些機器。但你如果光顧著安全分數,不自覺寫成那種沒溫度、假裝熱情卻沒靈魂的文字,其實讀的人也感受得到吧。突然想到 - 會不會我們討論這個時候,其實應該再想更多……嗯,又扯遠了。不過總覺得啦,有時為了降低風險,把文章弄到乾巴巴,結果最值得保留的那部分反倒消失掉,很可惜。 Nov 25
以前在台灣唸書的時候,房東有講過那種老屋補助。流程挺麻煩的,好像要跑好幾個地方蓋章還是什麼,反正各種表格一大堆,但是實際上真的是有用。不像歐洲那邊很多都自己修或是沒什麼幫助,台灣政府至少這方面出錢還蠻大方的。有件事一定要注意,每年標準跟金額都可能改,就是它不是一次弄好以後就結束了,所以一直上網查最新消息這點滿關鍵,不然很容易錯過可以申請的時機。 Nov 25
說 Mac 的免費軟體,其實常常救了我一命。那次要交產品提案,圖片多得有點懶得管,本來心想等下應該會弄到很煩。後來同事丟給我一組 - ImageOptim,然後還順手裝了 IINA 放影片用 - 速度整個變快,不會卡在那邊光處理圖片就拖成半天。這樣一搞,還有空回頭重改簡報顏色配一下。 突然想到,那段時間跨部門交換資料時,我又學了怎麼用 Rectangle 整理視窗。感覺做事流暢很多,桌面排好,工作起來不亂,很舒服。有一次剛跟技術部問檔案,他們看到我的桌面,各種 Excel、PDF 全部排整齊,一臉欽佩(是說看起來好像比較專業),直接追問這些軟體去哪抓。我也乾脆花點力把連結整理發給大家,就是覺得這東西太好用了,不拿出來推薦一下心裡怪怪的。 其實這種免費資源,用過真的會黏住,你只要習慣它帶來的小方便,每次看到別人卡關都想忍不住推坑…… Nov 25
嗯…你說那個自動灑水的,對吧?老實講我一開始看到也覺得滿有趣的,好像不用人一直顧田就會自己來這樣。IoT這種東西,接下來好像功能真的會越做越多。 像除了灑水,有些新的感測器現在已經可以量土壤鹽分、酸鹼值之類的,你不用拔根泥土回去化驗,在手機上就直接看到了。而且喔,聽說還有監控植物長多高、有沒有得病,就是拍個照AI直接判斷,它會提醒你要加肥料還是噴藥。 然後,我之前在別的討論區也瞄過,有人在農場裝那種偵測蟲害的小鏡頭。蟲跑進畫面,它馬上發通知給你。不過這我是不知道準不準啦,但有的人蠻愛用。 還有什麼…自動餵魚系統也是IoT在玩。有養魚池或溫室的話,不只幫你換水還能控溫度、光線,魚吃完飼料感測到又補一次,也蠻省事的。 如果天氣忽冷忽熱,那些氣象跟日照資料整合一起,用來決定到底該澆多少水、調節冷暖氣。有時候人手根本忙不過來,就靠這一套在幫忙啦。 想一下喔…未來也許連收成、出貨都能追蹤條碼了,到市場都知道是哪塊田產的。說不定以後更誇張,連牛羊心跳體溫都能遠端看 - 反正物聯網很容易搭sensor進去,只要有人想到就生出新花樣。 唉,所以其實重點不是只有灑水而已啦,你想到「需要被監控」、「重複做」那種工作,都可能讓IoT變得超方便。嗯,大概這樣。如果再有什麼新奇玩意兒,我看到一定先跟你講。 Nov 24
有一次我們宿舍幾個人在吃泡麵,然後莫名就聊到廚房改造這種事,你信嗎?那時候剛好學校要辦設計比賽,主題又是提升小廚房的美感。我直接心動,開始找老師要廠商型錄,也自己溜去建材行摸一摸實品。 講真的,那石英水槽光顏色就讓我瘋狂猶豫。它顏色很多,可以照你牆壁或櫃子去搭,不像不鏽鋼只有冷冷銀色,質感瞬間高級超多。而且那表面用手一摸就是很扎實,有種...呃,不會很張揚但又溫暖的手感。差點在現場多摸兩圈被店員以為怪人。 後來我要寫提案嘛,就特別大書特書它抗刮跟防髒污。這是真的 - 如果哪天三餐都擠在十分鐘內煮完(噢學生生活),至少不用一直洗刷很辛苦。而且最妙的是,我們系主任居然說「如果經費還可以,他幫我們問看看能不能申請到樣品」!認真覺得他對設計類東西意外地熱血耶~ 所以我立刻抓同學開會討論怎麼安裝、預算怎麼分配。大家偶爾話題會飄走,比如突然研究起電磁爐長相啦,但是每回繞回來講水槽部分,大部分人都秒贊成:石英水槽真的讓整個空間變溫馨很多,有點難形容那種舒服的氛圍,就是你進去不太想馬上出來(除非肚子餓)。 Nov 24
其實之前我們在找設備骨架代工廠,老實說超麻煩。剛開始聽很多人說A廠很OK,什麼精度很穩、做事細這樣。結果東西一寄來,打開就…嗯?圖跟實品還是有點落差耶。我當下也不太好意思講得太直接啦,就問了一句:「欸你們機台這個公差都抓這麼大嗎?我怕組裝會有點卡卡的欸…」他們嘴上答應要重作,但結果也是拖了三四天才有回應。這種交期真的超煩人。 有一些小一點的工廠更妙,下單還沒兩天又突然來說材料還沒到,要再等兩個禮拜,整個行程直接被拉長。而且售後真的是坑,有時候發現零件有問題,一直打電話也打不通,只能自己拆下來修,不然怎麼辦? 我覺得找代工真的不能只看價錢啦,尤其那個精度的穩定性跟對方處理事情的速度,你知道嗎,有時候大家遇到問題就互相踢皮球,有夠無言…啊有點扯遠,總之千萬別只看報價單,不然最後事情爆掉還不是自己在那邊收拾爛攤子,很阿雜欸! Nov 24
欸,最近真的一直有人在問反向連結那回事。我坦白說啦,沒你們想像的有魔法吧…我以前也是瘋狂去找什麼交換連結,有些網站還跟你演很久,到頭來Google理都不理你,有時候還倒扣分。超麻煩。 其實,搞內容這件事,有時認真把自己的主題寫好,比到處綁人脈、弄外鏈更有用。不然拼命查那些SEO工具數字,一天追下來也只是心情起伏而已,我之前超愛看報表,結果感覺就被數字玩,好累。現在想一想,就是持續發文,比較實在啦。 Nov 24
其實當爸媽以後,對 SEO 這種東西也莫名越來越熟,說真的一開始完全沒想過小孩會問我要怎麼找「正確」答案。現在小孩念國中,用 Google 查資料超順手,偶爾還跑來問我怎麼讓搜尋結果比較有用 - 聽到會想笑但又有點認真。我以前都以為丟篇文章上去就結束,後來看到他們學校交報告要搜尋參考資料,才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該補習一下關鍵字那套。 研究下去才發現很多眉角,比如關鍵字到底是要塞哪裡?標題如果太怪就沒人點,有時甚至句子調一下差超多。印象深刻的是之前幫朋友經營他的小店網站,那時乖乖照規則:描述寫詳細、每張圖片記得加 alt 文字,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那段時間流量居然慢慢增加了欸。 不過剛開始真的是各種卡住,很怕用錯詞查不到,也常反覆看人家的範本。不只我啦,其實有一次跟其他家長聊天,他們家小孩也是自己上網學好多亂七八糟的新技能。他們爸媽說內容最好還是像平常講話一樣,不要假裝太專業,人家自然會想點進去。聽完我突然很贊成,好像就是這個道理齁。 Nov 24
Notion這個東西我真的天天打開。因為你知道嗎,報告、考試,什麼都要整理,懶得翻紙本就直接丟上去。然後還有 Magnet,分割視窗超級好用,我每次要對照教科書跟投影片的時候,拉一拉,一邊放右邊一邊放左邊,整個畫面不會亂糟糟,看起來舒服很多。再說我習慣邊做事邊聽音樂,有時候壓力大直接播首歌心情也鬆一點。不誇張,用這些東西效率真的有變快,不然以前老是切來切去,一堆視窗擠成一團,很煩。 Nov 23
其實我每次出國都在搞換 SIM 卡這一套,各國手機都有用過,超麻煩的。然後 Android 平台光旅遊 App 超多,有時候真的覺得選到眼花 - 尤其這回自己衝日本,查排行榜文章至少三四篇,每個名單都不太一樣,看得我有點問號,是不是因為大家想要的東西不一樣啊? 行程規劃那種工具,用在亞洲還蠻順的,但像之前去歐洲試就明顯卡卡。常常語言支援就差很多、地圖資料也不一定完整,天氣那更別提,明明是同一個 App,可是每個地方體驗完全兩回事。有幾次在現場結果突然發現不能下載或直接閃退……欸,那種尷尬真的是……算了你懂啦。 排行榜裡很愛塞一些講求社群即時分享的 app,但不同國家的人互動風格爆炸不同,有些社群根本很冷清,有些又訊息滿天飛。真的有哪款適合所有人嗎?我半信半疑就是了。不曉得你們有人有跟我一樣的困擾嗎?老實說如果真的找到什麼跨國際又穩定兼顧介面友善的工具,我肯定會先試看看啦。話說到底哪幾個真的比較穩,不然下次該換哪套我頭又痛了,誰推薦多比對一下也好吧… Nov 22
嗯...其實我以前大多數經驗都在國外網站在搞那些內容優化的啦。想一想我們團隊之前還為了那個meta description到底要不要寫,吵了一陣子。有人就會說欸沒差吧,Google有時候不是直接抓裡面的文字來當描述嗎?可是...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真的省略掉description標籤,結果反而是那幾個本來流量還OK的頁面,點擊率就突然滑下去,也不是排名掉喔,就是還是在第一頁,可是下面那個結果敘述亂七八糟,用戶一看完全不知道這頁要幹嘛,然後就沒人點進來了。最後我們又自己老實補回description,有掌控用字也比較能顧品牌形象,不用擔心搜尋引擎自己亂拼。有的時候我也會想說以後演算法會不會真的進步到不用煩這種小事,可...目前真的不太敢放著。你懂齁?所以要不要認真寫meta description,其實還是得看狀況和 Nov 22
每次去廚房,黑色花崗岩水槽就在那邊,看著就覺得安心。家裡要煮飯,每天東倒西歪這麼多回,這種水槽真的是很穩的存在。不過說真的,剛裝好的時候我超緊張的,一直想說萬一一點油漬卡住、或者小孩把什麼湯汁滴進去,整個會不會很醜?結果其實也沒那麼難搞。 後來有點懶,就每天洗完手順手拿軟布擦一下,反正都濕的嘛 - 水痕馬上少一大半。有些頑固污垢,用個中性清潔劑抹一下,也不用刻意搓到發瘋。哦對,千萬別用鋼刷亂刮,上面那些細紋真的會心疼,不小心就刮花了。有時候輪到孩子洗碗,那狀況更妙……咖哩一打翻,要是拖太久味道超重,可只要立刻沖掉,其實根本沒什麼事。 然後朋友還跟我講,可以偶爾上一下石材專用保養油,本來覺得麻煩,但擦完亮亮的,看起來確實蠻爽的哈哈。雖然不是每次都勤勞去弄啦,有時候累得動不了,只是看到漂亮水槽那瞬間,好像整個廚房氣氛直接加分。嗯……好像又碎念太多,但唉,就是這樣 - 黑色花崗岩水槽還是挺值得試試看的。 Nov 22
剛換 Macbook Pro,超級不習慣欸。之前一直是 Windows 派,真的手忙腳亂 - 打開、找設定、連個硬碟都一臉茫然,啊真的是。反正那陣子有看到一篇在說什麼提升效率的 Mac 必備神器,本來心想試看看,不就裝裝而已嗎?沒想到後面根本離不開它們。 Alfred 真的是太神奇,就是那種感覺你亂按空白鍵兩下,它居然懂你要找哪個檔案或軟體,直接丟給你看。有時候人很懶,就靠這招秒出結果。然後 Magnet 也是改變人生啊,以前用 Windows 拖視窗還覺得小麻煩,現在 Mac 一丟到邊邊,自動對齊,每次切換好畫面爽度爆表。喔 Notion 每天打開,當記事板也能共享,不小心又滑了一堆奇怪想法進去。 對了,有一次跟德國同事閒聊,他們也在抱怨:沒有 Magnet 怎麼辦公?根本活不下去那種感覺!其實大家遇到的卡點都差不多,不管在哪裡。每次朋友新買 Mac 問我怎麼用,我就硬塞他們一份超強入門清單,他們會碎念「有必要嗎?」結果過幾天全來問:「還有沒有推薦的?」每次都被自己預言成功笑出來。 現在回頭看,如果沒有這些小工具撐場,其實 Mac 只是台漂亮筆電吧。有這些神器,速度超快、順手又自在才是真的。不然生活節奏這麼快,一卡住整天都悶氣。不騙你,用起來會上癮啦! Nov 21
其實,腦袋現在有點當機,不過這個問題是真的常被問到。花崗岩水槽難不難顧?嗯…好像蠻多人一聽就怕會卡垢、泛白那些。其實,我手邊也堆過不少這種問題的訊息,突然想到有人用鋼刷還是什麼怪東西去搓,那真的不行,會刮掉保護層。 我習慣就是拿軟一點的布,然後中性那種簡單清潔劑 - 不是那種超強酸鹼的,差不多每天晚上刷牙前擦一下。你知道嗎,只要不要等到咖啡漬整片乾在上面再搞,其實都很好處理。有時候懶一兩天,也是沒大礙,但太久真的是自己找麻煩。 對了,有人說檸檬酸還是白醋?我是有用過啦,一點點倒在茶垢旁邊抹抹試試,有時候味道怪,可是確實比較快淡掉那些污漬。不過,用完一定記得沖水擦乾,不然反而留下一圈印子也是很傻眼。 講到這裡想問下大家,你們最離譜碰過哪種水槽慘況?其實蠻想聽聽別人的救命偏方欸。 Nov 20
其實我一直在想,用 ChatGPT 來管任務表,好像還不錯,但有一種怪怪的感覺。有時候東西打太多,細節全都丟進去,結果它整理的回覆就…說不上哪裡不好,就是有點冷冰冰?好像不是那麼「貼心」吧。是只有我自己很挑嗎?不過話說回來,它給的工具確實夠用,只是,不知道欸,有點抓不到那個讓人會真的一直用下去的點,好像差了什麼。 Nov 20
嗯……其實,有時候當家長真的會很累欸,就是那種學校一堆成績單、補習班又一套,社團還有什麼出缺席、比賽成績的資料,每次想看小孩到底進度怎麼樣,就像翻箱倒櫃在找檔案一樣,我還真的常搞不清楚這張是學校發的,還是補習班給的。 之前我就突然想到,不然可不可以像一些企業,他們不是很流行什麼Unified Namespace嗎?反正就是全部數據都擺同一個地方管理嘛。如果家長也能有這種東西,只要登進去某個平台,所有成績通知什麼亂七八糟的都一目了然,那應該省超多事 - 總比現在一直去群組追問老師、再自己把表格copy來copy去方便太多。你知道平常那個資料多起來真的頭痛,我有時連放哪裡都忘了…… 不過提議剛丟出去的時候,其實現場大人們好像有點猶豫吧。有的人皺眉,有的人裝沒聽到。可是,說真的,我覺得如果做得到,應該對大家都是救命繩啦,很值得試試看啊。 Nov 20
欸你知道我其實對那種不鏽鋼水溝槽的什麼等級分類,真的沒有太大執念耶。因為說認真啦,再怎樣高規格,用個一陣子還不是一樣卡髒東西。像我有個朋友,他超講究的那種喔,特別花錢買了最貴的304不鏽鋼,結果勒?每次要刷還是照樣崩潰,那些頑垢照常巴在那裡,一點都沒比較輕鬆。 然後尺寸這事也很微妙,我以前覺得大就一定好,畢竟空間看起來寬敞嘛。但實際安裝下去,有時候才發現跟家裡原本洗衣台、洗手間那些配不起來,就有點...嗯,不方便耶,好像自己挖坑跳。所以現在我自己都是先量清楚,看合不合才決定。 但最讓人容易忽略的是排水這件事啊,我身邊超多人都是直接看外觀、摸一摸厚度,完全沒想到排水順不順。一旦設計NG,不管材質多高檔,都只是花錢找罪受。我每次看到有人中招都忍不住想提醒,你們到底有沒有試沖一下再買啦… Nov 19
最近真的有點混亂,腦袋裡都是那些自動化的東西。其實我待的是金融這圈子,公司弄來一些AI報告工具那種東西,現在蠻多人講什麼超方便、一鍵就能出成績單。有一次同事就是笑說,下班快很多。可是,有時候停下來想一想……真的這麼順?反正,大概是某天主管突然追問我們某份報告到底依據什麼,我整個愣住,然後一個一個問下來,全組竟然沒人確定那批數字怎生出來的,只記得是按照SOP一路下一步、下一步。 不是要唱衰AI啦,其實用起來少掉不少麻煩,但內心偶爾會怕 - 如果哪天參數隨便設錯或是哪裡漏看,其實很可能我們誰都第一時間沒抓到。我猜人和機器之間肯定還是得合作,可奇怪的就是當自動化愈來愈細微地滲進流程,一些重要的小地方好像就開始被不自覺跳過了,有種說不出的擔心。有時睡前就在想……未來會變怎樣啊? Nov 19
之前在新加坡一間國際學校當實習老師的時候,欸說真的體悟還挺多。AI現在不是超紅嗎,大家都說什麼很重要啦、孩子要從小接觸,然後你去看教室裡,小學生真的有在用一些AI工具。但你問老師們,其實大家多半也搞不太懂…包括我自己,有點心虛。記得有次開會,我那個西班牙來的同事,他就講他們學校基本上連基礎訓練課都還沒完整弄好,全靠每個人邊查資料邊嘗試再教別人這樣。 然後最好笑是學生完全無痛轉換,ChatGPT、隨便抓張圖生成就能交作業,用起來比老師還熟練。有種感覺,不是我們落伍,是體制一直追不上他們。 我真的覺得最大卡關處根本不是那些軟硬體問題,而是教育這塊要怎麼慢慢跟著變…其實後來我們幾個比較焦慮(或者純粹想找共鳴?)的老師乾脆自組讀書會。有時討論正經八百地研究教材更新,但話題常常莫名飄去AI倫理或資安那類。唉,看著小孩三兩下玩出奇怪的新花樣,只能一直想到底誰應該先被訓練才對啊。 Nov 19
其實講到中藥喔,老實說我還蠻有感的。嗯……因為像之前,我媽就很常自己去抓一些藥來喝,她自己以為這樣比較好,可是後來身體反而怪怪的。怎麼說,就是腸胃有點不太行,有時整個人都沒什麼力氣、懶懶的吧。那時候我們家才慢慢意識到,其實這種東西還是得讓醫生看一下啦,真的不要自己亂混,有可能補也沒補到,結果反而傷了身體。 喔還有一件事,就是現在小孩如果感冒啊,我自己也會想,是不是要用偏方,可是都會猶豫一下。你知道嗎?安全最重要,有疑問還是問專業一點比較踏實,不然心裡總覺得怕怕的。 Nov 19
前陣子社團那個小廚房,突然要翻修 - 設備提案的事落到我頭上,本來以為蠻簡單的,結果水槽選擇就直接卡關。嗯…便宜那種真的很容易刮,還會整個黃掉,實話說這超煩。學長姐後來喊說「花崗岩啦!」我聽起來很像什麼高級餐廳才有的東西欸😂完全沒摸過,只覺得有點浮誇。 好吧,我自己跑去門市看,看一看手拍兩下,那個手感硬是跟不鏽鋼完全不同耶,有夠扎實!外表也蠻時髦…但重啦真的,一搬感覺腰要斷,加上人家一直警告裝設得小心檯面,不然力道太大一瞬間不是水槽爆,就是桌子掰掰。反正就是搬運安裝不能亂搞啦。 其實還有清潔那關。不鏽鋼平常刷沒差,可這花崗岩水槽如果用錯刷具直接刮花,想哭都沒地方哭,所以那張資源申請表特別註明把配件一起買了 - 像專用刷、清潔劑之類,不然回頭擦到殘膠斑點肯定被罵。 說真的最早弄這些細節時真的滿腦抱怨,但現在每次聚會,看著大家圍著新水槽洗菜、分工煮麵,我都有一種「哎呦原來自己堅持查資料還蠻值得」的小自豪,每次有人問是哪個牌子的都覺得挺爽的啦…不曉得下次換冰箱是不是又要再頭痛一次? Nov 19
之前有幫忙一個朋友弄她家廚房,還記得那時候她選了一個深灰色的花崗岩水槽,超級美,然後配上霧面的米白櫃子,現場看起來就真的蠻有歐洲那種沉穩又優雅的感覺。其實這種搭配我自己每次也會猶豫很久,顏色要不要對比啊?還是全部走同色系比較安全?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有時想要撞一下色、又怕過頭。順便問一下,如果你們家現在就是用淺色木紋+石材水槽,那種感覺,看久了真的會膩嗎?我自己超好奇。 Nov 18
快十年了欸,我一直在幫人設計廚房,講到花崗岩水槽,問的人超多。老實說啦,不是什麼神物,有些細節還蠻需要注意。就像之前有個客人選了全黑的那種花崗岩,現場看真的很帥,可是用沒多久就跑來跟我說:「天啊,水漬也太明顯吧?」只要一小滴殘留馬上就浮現,然後每次用完都得拿布擦,不然過陣子那些白色斑點真的會很煩人。 我自己都會建議,如果懶得每天拚命擦或者你根本沒打算變成什麼家事王,可以選顆那種帶灰色紋路、質感比較細的,髒污不會那麼明顯,也比較輕鬆。有時候想一想,你如果平常外食居多,煮菜也就是偶爾熱一下青菜、碗盤數量少,其實愛漂亮的就真的可以大膽試花崗岩啦,就當作家裡的一個小重點。 不過要提醒的是,清潔或保養還是真的有差。像倒熱油這件事,就千萬不要亂試,高溫很容易讓表面沒光澤,本來那個亮亮滑滑的感覺會消失。對了講著講著又想到,每次和客人聊一聊,他們有時候突然研究起不鏽鋼去,但最後如果還是想追求質感或奢華氛圍,多半都繞回來繼續討論花崗岩 - 好像就是,有些東西轉了一圈還是覺得它最對味吧。 Nov 17
之前實習的時候有碰過光傳送模組那種自動對位機台。名字聽起來很猛,什麼精度微米等級,很細緻沒錯啦,不過真正在現場弄的時候,有些設定還是超花時間。有時候我會想,是不是因為每條產線狀況都不一樣,反正每次調機好像都得重頭來。老師常說靠自動化跟演算法這些東西,可現場同事最後還不是要一直手動微調,有點雞肋感。我到現在其實還是不太懂,自動對位真的有辦法做到完全不用人碰嗎?還是很多地方就只是看起來厲害,但底下人力還是扛很大?感覺問號越積越多欸。 Nov 17
最近在考慮家裡廚房翻新的事,水槽也正要換掉。304不鏽鋼那種啦,聽說很耐用。其實剛開始沒什麼感覺,以為就是看順眼、越大越讚吧,誰會想到一個水槽還可以搞這麼複雜?結果朋友直接潑我冷水,他說太大你檯面剩沒多少,連切菜都卡卡,我才反應過來,不是「尺寸就好」這麼簡單。 其實那時候設計師很有耐心喔,一直叮嚀我先量自家檯面多寬,還有深度長度的空間,要不然選錯裝起來超難看。而且她還拿出一整串標準尺寸表給我 - 數字一堆看得頭暈,可是你又不能亂挑啊,很怕選了之後到時候放鍋子洗碗會怪怪的。 話說回來,我也上網搜尋了一堆人的廚房改造案例。大家用的水槽都好像差不多,也沒有人特別去算什麼精密數據,看起來用得開心最重要。有次閒聊問媽媽,她根本就笑我:「只要不是破掉都能洗碗啦!」可是現在有小孩後,不想隨便將就,每天鍋碗瓢盆已經夠多,有時候真的會噴到旁邊搞得滿地都是…… 然後腦中又一直盤旋那句:到底要怎麼挑最合適?感覺現場摸過才會知道自己順手在哪,但現實誰沒事去五金行狂試啊。有點被搞糊塗,到底該信設計師講的那些專業分析?網友分享日常經驗?還是最後反正怎樣都能湊合 - 哦,真的只能繼續猶豫下去了。 Nov 16
我跟你說,Google Ads 那個設定其實一開始玩真的挺頭痛的。關鍵字的規則有點難抓,那個預算啊…一下沒顧好就莫名其妙花光,人還不見得有進來。完全相符那種,看起來超安全,可是感覺流量少一大堆,廣泛相符又常會出現一些亂七八糟的搜尋結果。對了,有次我地區根本沒設仔細,廣告直接丟到國外去—錢瞬間噴掉,都沒半個成交,我真的想翻白眼欸。到現在回頭看,老實說每個步驟真的是不能省,有偷懶小心隔天帳單爆炸喔… Nov 14
前陣子家裡在弄裝潢,腦袋真的超級分身乏術。小朋友補習又要接送,然後還要顧工地?有時候真的累到什麼都不想管。欸對了,那天被朋友說「你怎麼不試用一下那種工程管理系統?」我才開始查,結果嚇一跳,現在市面上那些東西好像功能都很滿耶。 照片紀錄嘛、訊息自動跳通知,有的甚至直接APP按一按照片就來你手機,比我以前那種在現場亂拍再丟Line群組亂七八糟好多了 - 至少比較不會找不到圖吧。不過也是…說實話,有些系統點進去真的看得頭昏眼花,如果平常不是在玩Excel或Office軟體那類,大概會當機(笑)。有人也這樣嗎? 然後啊,我超好奇其他爸媽挑的標準。我自己目前最怕用起來超難,新手一個被逼瘋;客服沒搞頭又沒人救。想到小孩學校APP每次升級就出bug,我這幾百萬的裝修總不能跟著賭運氣…欸,所以,你們有用過哪家的嗎?到底是看什麼選擇?私心最希望直接有人來救火+解釋給我聽,或者有沒有神推薦啊? Nov 14
一開始我是真的搞不太懂「非自然連結湧入」是什麼。是後來上SEO的課,老師突然問我們,有沒有遇過流量爆衝結果排名反而爛掉?才讓我想到,那時候跟朋友一起經營部落格,剛好參加了一個活動,被一堆怪網站轉貼或引用。我們當下超開心,以為這樣人氣肯定要飆啊。 但沒幾天事情就變奇怪了,網站排名直接往下掉。更糟的是還收到Google Search Console寄來的警告信,看得真的有點嚇到。那時候甚至想乾脆把站砍了事。 後來慢慢查才搞懂 - 原來這種從一堆無關、低質感網站短時間內拿到很多外部連結,就是「不自然連結」。搜尋引擎看到這個狀況會以為你在操作排名,即使根本不是自己刻意安排,也很容易被誤殺。 我們光處理那些垃圾連結跟申訴給Google就花掉好多時間,寫說明信什麼的一直卡著,很煩…所以現在如果又有新外部連結冒出來,都會忍不住先查來源,很怕又踩雷。 老實講,要不是當初真的踩過這種坑,我完全不覺得有多重要。後來對於SEO裡黑帽、白帽手法差異才比較有感覺,好像每次都需要親身遇到一次才會記住那種危險感吧。 Nov 13
唉,最近真的有點頭大,小朋友體重這件事老是在煩心。我家兒子,肚子圓滾滾的,人也很懶得動,講了好多遍他也就動兩下,下次還是一樣。我們家自己其實也挺怕這樣對身體不好,萬一以後什麼高血壓、血糖問題怎麼辦。 講到調整體質,上次跟親戚閒聊,他們說過中醫那種分型:什麼濕熱啦、氣虛啦、痰濕之類。說不同小孩肥胖原因都不太一樣,所以想說是不是可以從這方面幫忙入手。不過坦白講,要找相關的資訊好像沒那麼簡單,也不是路上隨便問誰都行。 學校或者社區不知道能不能偶爾請個中醫師來諮詢一下?我覺得這真的蠻需要的。有沒有那種簡單易懂的小冊子?直接教爸媽怎麼觀察自家孩子屬於哪種情況,然後有些日常飲食或活動上的調整建議最好,不要只叫去運動啊。 平常爸媽資訊來源也很有限,有的人傳來一些奇怪偏方,看起來根本不知道真的假的,其實大家心裡都會猶豫。就很想像有個討論社群,可以一起聊天交換經驗。多聽別人家的故事,有成功案例大家互相鼓勵一下感覺應該比較走得下去吧。不知道衛生所下次會辦什麼活動,如果有相關可以現場問專業人士就太好了。 Nov 13
說到車用連接器這件事,其實你沒真的下去現場搞過,完全無法想像那細節有多少。有一回我幫朋友設計一台電動車的線束,那時候客戶第一句就丟出來:「你們這高壓低壓怎麼分路?」喔,說真的,耐熱抗震防水,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標準。有些你光規格看得頭昏腦脹,我們那次用的是AMP Superseal系列再配Sumitomo那種超防水款,各家卡扣大小差一點都會卡住。一開始還有人講,不然通通用原廠指定就好了,可每台車不一樣啊,像遇到CAN Bus或LIN協議,有些接頭沒有對應插PIN根本沒轍。 其實最妙的一次,就是忘了核對PIN腳,一插下去直接少感測器訊號,當場發呆五秒。真的很難形容現場那種「X 怎麼沒反應」的無力感。順帶問一下,你們現在在接線,都選哪個牌子的?國產跟進口車型,有沒有哪種頭特別容易NG?台灣又濕又悶,有時膠圈老化,結果全組線束要拆重做,只能看著地上零件苦笑一下 - 到底為什麼連個小墊圈都救不了自己…大家是不是也踩過這坑? Nov 12
我坦白說,這個「禁止反向連結」的政策……我真的沒辦法理解啦。每天都在做SEO的人,你叫網站都別互相連,到底搜尋引擎要怎麼判斷內容厲害不厲害?呃,我記得前一陣子有跟主管討論過,如果未來哪天真的是外鏈全禁,那行銷部門應該會直接崩掉,要整組重來那種。我還試過寄信問技術同事,有沒有可能純靠內部優化、自家內容自動化去拼排名。結果他們很快回覆一句:「沒救。」就這麼直接。 其實健康的網路本來就是需要資訊流通跟互相串聯啊,不是嗎?你隨便看一個大網站,誰不是靠著一堆好的反向連結慢慢起家的。對了,有些人可能會懷疑,但真的有不少研究證明,高品質外鏈真的是有效幫助排名,這不是業界在騙你。 但是哦,有時候合作單位也會超級小心,他們超怕被降權,就覺得不要亂加一堆外鏈比較安全 - 搞到後來,大家又開始找別的方法求資源。一輪溝通下來常常還是繞回原點,又得討論怎麼樣才能「安全、正當」拿到高分的反鏈。 我看啦,其實大家想要的都很簡單:就是自然、合規,不用特地去鑽漏洞。不複雜,只是這樣。 Nov 11
其實……語言模型的那種自我保護機制,唔,突然想到一個小經歷可以聊一下。去年差不多這時候吧,我有去參加一場國際AI社群的聚會。嗯,那邊的人很多元喔,有美國人、法國、日本、甚至還有奈及利亞的朋友。不過說到重點,是我們大家好像都對那個Opus 4,就是新一代的大型語言模型嘛,牽涉到“自我保護模擬”這事超級好奇。 然後有趣的是,有位德國同事分享,他們之前遇到一些模型,就是……該怎麼講,演算法弄得太嚴格,結果連很普通的問題 - 就真的很一般沒什麼爭議性的那種 - 系統都會直接跳掉拒絕你。他舉例就像你去咖啡廳明明只是點黑咖啡,但店員硬是跟你說“怕你晚上睡不好,所以不能賣給你”,哦天啊,那感覺挺無言的。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講他們搞了些情境模擬,比如把敏感詞稍微模糊掉、或者設計分層次回答之類啦 - 意外的是效率沒降低,而且反而幫助團隊多了跨文化上的理解。我自己啊,其實覺得……這東西,多語言、多文化進來校準這些流程,就,好像煮湯灑點不同香料進去,一整鍋味道突然變豐富。不過說真的,有時候也是 - 欸等下,有過頭也可能亂掉啦…… Nov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