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最近一直在琢磨這件事,應該蠻多家長也會有同樣的疑問吧。前幾天我小孩回來講,他們老師在課堂上聊到現在農夫都開始用無人機了 - 什麼噴農藥、撒肥料、還可以幫忙看作物健康狀況,有些甚至還直接預測收成!說真的,這些聽起來很厲害,但你要說我完全沒有疑慮嗎?那肯定是假的。 像無人機的精準度到底能到什麼程度?萬一飛行時突然出錯,不就白噴藥浪費錢,甚至可能把作物搞壞?然後之前我們不是都靠自己親自下田、看葉子黃沒黃,那種感覺比較實在啊。現在電腦跑分析,數字是很多啦,可是難免會不會有哪個細節被忽略掉? 再想一下喔,就算AI跟資料庫夠強好了,如果碰到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比如氣候怪怪的、人類憑經驗或許看得出端倪,但電腦真的判斷得準嗎?省力、省時間倒是真的,但可靠度呢…這點我老是想不開。 每次走過田裡,看那些小小台無人機在那邊嗡嗡飛,有點酷沒錯,不過內心還是忍不住納悶:它們真的有這麼神?還是只是我們太容易對新玩意兒產生期待了?感覺說不定要再多看看,多觀察一陣子才知道答案啦。

有點懶得說太多,但內容新鮮度真的不能忽略。我們公司前一陣子就被這件事卡到爆。老闆一直很愛舊文章,覺得「反正有東西放著」就好了。結果搜尋永遠在下面,怎麼推都推不上去。 那時我受不了,就自己提說不如花點力氣,把重心放在每個月定期檢查熱門文,有新資料、什麼新的案例全部塞進去,不然原本一堆資訊根本過時了。後來其實還蠻明顯的啦,三個月流量直接跳起來。有些冷門文章也開始慢慢往上爬,本來都沒人看的那種頁面突然流量多了幾倍。噢,有一次遇到重大新聞,我們趕快把最新的觀點補進專欄,結果那天數字直接破紀錄。 有人會嫌麻煩啦,其實我自己有時也懶,但看到成果是真的比較願意繼續弄,只是要一直提醒大家,不然過一陣子又容易混回舊習慣……嗯,大概就是這樣。

第一次注意到不鏽鋼滴水籃有多功能這回事,是在荷蘭那陣子。室友洗碗的時候,各種鍋碗瓢盆全都直接堆進去瀝水,整個畫面很亂但又有點帥氣,好像他根本沒在管秩序,但其實反而很自在。後來我自己用久才發現,不鏽鋼的真的很好用 - 像洗蔬菜水果,直接攤開一沖水,不怕晃來晃去,也不用擔心什麼染色或怪味殘留。塑膠籃比起來,嗯…好像差一截。 收納這件事,好像在哪裡都一樣重要吧?德國、台灣、美國,認識的人都是那種會把東西歸位的人。不過人忙起來真的沒空慢慢擦乾,每次就是把碗盤順手放著,自然風乾,也不用多想,衛生上也比較放心。有一次在日本短期住,大家超愛那種小巧的不鏽鋼滴水架,拆裝隨你,高度設計也不錯,小廚房用起來特別方便。 以前覺得滴水籃就只是個普通收納工具而已啦,後來看一看,其實它就是每天廚房裡默默幫忙的存在吧。現在市面上的設計更浮誇,有摺疊、有省空間、還有刀架和砧板座合體型……這些東西,只能說看了都會手癢,很難完全無動於衷。

唉,API安全這種東西,其實我以前也不太懂啦。都是因為小孩現在超迷資安,我這當爸媽的只好跟著摸一點門道。說真的,那個什麼JWT啊,搞了半天我才大概有點感覺 - 每次聽到accessToken、refreshToken,我腦海畫面就是家裡客廳那堆鑰匙。有幾把能開普通門,有一把像保險箱專用,不是只靠密碼就行了,反正就是分工合作的概念吧。 還記得去年,他整天拿著電腦自己玩什麼bcrypt加密測試。他說那堆亂碼就像你要搞一堆奇怪鎖頭,每天都得防著有人來試所有可能的方法進來。我問他:所以如果有天真的被破解怎辦?他還蠻輕鬆的講:「所以系統設計本來就會留後路啦,給自己多點時間補救。」其實聽起來挺現實的,只能一步步學著放寬心吧。

嗯,做這行水電修理也好一陣子了,十幾年吧。說起廚房水管的狀況,基本上,每個家裡都會遇到。有時候你以為沖一沖就好,其實根本沒那麼簡單。之前有次去客人家,他們排水孔怎麼沖都沖不下去,一開始還猜是不是水壓還是什麼問題,結果打開彎頭看…唉,就是一堆油啊菜渣,全擠在一起堵那邊。處理完,我順手也教他們用熱水加點小蘇打去清,那種厚重的東西,有時候不用這招真的沒用。 其實很多人都沒意識到,那些怪味道,多半就是這些積垢搞出來的,不是偶爾清一下就算了。有些家庭遇到梅雨天、下大雨,那個回流的味道更噁心,你光靠一般清潔不太夠啦,那時候就得仔細檢查,是不是有倒灌…有沒有回來。老實說,如果沒有做過這一行,一般人也很難知道每個環節要注意啥。經驗真的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有些細節就是只有做久了才會懂吧。

說起那次公司要推新 App,我腦袋裡現在想還是覺得一團亂,那時候真的煩到爆。市場上隨便 Google 一下設計公司都是滿地跑,每一家講話都很會,弄得你好像不上他們的船就落伍。有的公司包裝超級漂亮,一字排開什麼成功案例都丟出來,可是你真的問細一點,比方說專案流程到底怎麼抓,很多就開始在那邊閃躲或答非所問。 後來我們也沒再管那些宣傳厲害的形象,就直接約幾家聊起來比較順眼、感覺頻率比較像的廠商來現場提方案。過程其實還蠻有趣,因為這樣反而能看出彼此合不合,有的設計公司不僅作品做得好,最重要是真的聽得懂我們產業卡在哪裡,每個意見都是往「怎麼幫我們解決問題」去想。不只是把效果圖秀給你看,也願意一直問我們「用戶到底會怎麼用」,甚至還主動挑戰我們一些原本沒想到的小盲點。 那陣子我還特地跑去跟主管溝通,我就說:「與其被那些大集團高大上的 PPT 講爽,不如找一個願意認真傾聽,而且願意一起動腦提出行得通建議的合作夥伴。」然後實際合作下去就是舒服,多討論幾次都沒有隔閡,想法狂蹦出來根本停不住。信任這種東西,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現在回頭看真的有學到教訓,以後選 app 設計公司我一定先觀察他們跟我們聊天態度怎樣、出問題扛不扛得住,什麼作品有多華麗我反而覺得沒那麼重要—太多浮誇外表,其實挺空洞,你懂吧。

欸我真的有時候想到就覺得很好笑,大學上農業科技那幾堂課,教授一副「AI感測是未來」那種調調,硬要我們去愛這些科技。但現實裡,我那些同學很多家裡根本就是兩塊田的小農,你推銷感測器給他們,他們都會在底下小聲碎唸:「田又不是多大,要我們家花錢去買感測器,是想叫我爸媽什麼時候回本?等天荒地老嗎?」然後我自己那陣子去農場實習,也確實看到感測器很花俏,亮燈還會推APP通知什麼的,數據畫面一堆線條,但你說農家每天真的會對著那些圖表比對嗎?講白了,那些阿伯阿嬤根本用腦袋紀錄下來,比打開手機看App還快。 老師和那些設備廠商都一直洗腦說「裝了可以省力、省成本」,可是現場農友最在意的反而是「萬一壞掉怎麼辦」、「以後維修還不是更麻煩?」說老實話,你裝多一套系統,有時候反而事更多。那種「科技下鄉」,講起來很浪漫,但田裡的阿伯才不想沒事跟機器人講話啦。 然後社群行銷也是,我阿姨完全不用臉書,她直接拿電話call供應商,一通比你PO三天文案有效。我就想,有些東西到底真的是農民自己需要,還是大家覺得「看起來應該很需要」?每次看到政府、業界一直推新科技,都覺得是不是該先搞清楚,到底誰會用、誰能負擔,不然搞半天結果大家壓力變大,錢也花下去了,到最後好像只剩下感測器自己在田裡孤單發呆。

射出成型模具設計,唉,這個我真的挺有經驗的。亞洲跟歐洲廠那個風格有時還蠻不一樣,尤其講到變形、縮水,每個人都有他們獨家的做法。之前在德國跟台灣的工程師一起,比數據、秀模流分析、然後再看實際成品會不會翹,大家拿著測量報表討論半天,感覺只靠肉眼,根本搞不定,比較精準還是得信賴那些正式量測資料才行。 防止變形的部分,我遇過比較有效的是直接動手去調進澆口的位置,那次算很明顯,調了馬上就好轉一些。至於脫模瑕疵,一開始真的蠻讓人抓狂,偏偏頂出速度只要設定得剛剛好,有時整個瑕疵率就掉下來了。這種小招,其實都得靠多花點心思去試,願意慢慢調,主管看到數字變漂亮,都會忍不住讚一下,超有成就感的。

我老實說,現在矽光子跟AI被講得跟孿生兄弟一樣,真的每次聽都有點問號欸。之前去一場產業論壇,現場一堆人在誇什麼精密光學檢測多厲害,無塵室多像未來實驗室什麼的,結果咧?測試一跑下去,還不是有儀器出狀況。感覺有些人光講都很會啦,現場東西卡住還是一樣抓狂。 還有三層防護這招啦 - 理論當然超重要沒錯,但實務上你光是要處理那些奇怪的小雜訊,其實超難搞。有人拿調酒比喻,我是覺得太夢幻了啦,這又不是全部原料丟進去就保證好喝。有點像我們以前校準光耦的時候,SOP寫得再漂亮,只要現場突然冒出一個意外,流程都只能放旁邊乾瞪眼。 說真的,就算現在檢測儀器升級再多,還是有些東西照不到啊。你有沒有感覺機器有時候就是無法分辨某些「顏色」,不是真的色盲,就是它那個世界盲點的意思。所以品質要保證,或者說什麼摩爾定律快不行了要怎樣超越什麼的,唉,我自己其實更懷疑「只有技術」是不夠的。有時還是要靠人自己動腦筋,死板的SOP或自動化再多,都還是救不了臨場突發那些鳥事…

Snap Drop,真的救命神器啦,檔案一丟就跨平台搞定,根本不用煩那些線材,尤其臨時手機照片要衝進電腦剪影片—瞬間省一堆時間。然後調色那段我都直接丟 Polar 24FPS 去修一下顏色,畫面看起來就超有感升級,你會想重看自己的影片那種。 說到網路爛,之前出國時真的差點爆氣,還好剛好想到 WiFi AR,走到飯店的角落一直比訊號,像在玩現實版寶可夢—信號怪獸找到了才敢傳檔。然後 Character AI 那東西超莫名其妙,可以假裝自己在跟某些名人尬聊,有點廢但意外的解壓哈哈。 還有最近這些表情包不是突然很紅?就開始黏在 EmojiMix,一堆奇怪貼圖生出來亂傳給朋友,本來只是打趣,結果反而幫我跟一些國外網友變熟,他們一直問我那些 app 是什麼名字。這種瞬間小驚喜感蠻爽的,就…你也會莫名覺得,好像自己其實蠻懂玩數位生活那味道。

一開始搞不太懂,網站的排名怎麼調都不動,就算我改內容、換標題什麼的也是沒差。查了一堆東西才發現,原來反向連結這東西根本超關鍵。不過老實說,我剛開始還以為只要到處亂貼網址,例如去幾個比較大的論壇留言加連結就能有用了(然後有種莫名的小期待),結果完全沒屁用,還被站方警告信件,一整個被當垃圾訊息。 對了,是後來有問學長,他跟我說最重要的是那個質量,不是數量,他直接講「你不要傻傻一直丟連結啦,那很容易被砍帳號」。所以我就換一種做法 - 像前陣子幫我們系上社團官網找合作夥伴寫互推文章,就是你給我一篇,我放你的,他放我的。慢慢看下來真的有差欸,搜尋排名居然動了,有點小驚喜而且超爽。 講真的,以前老師課堂上會提一些,可是細節都不會講得太深入,大部分都是自己邊碰邊學…有時撞牆、有時突然開竅,你也會懂那感覺吧?其實自己試出成效,比聽別人說更爽哈哈。

欸你知道嗎,我在藥局真的看到好多次了 - 就是那種,明明以為中藥很溫和,結果長期吃下來肝指數、腎指數整個飆高。老實講,很多人都覺得「天然的東西吃再多也沒關係吧?」但其實,沒有這麼單純啦!有些體質就根本不適合補太多啊。像是本來就很容易上火的那種,硬要每天灌十全大補湯,下場只會更慘,有的人開始冒痘,有的甚至會頭暈、煩躁什麼都有。 然後我自己也常常碎念病人要記得查清楚,不要什麼都聽老一輩說的就照做。有問題真的要找專業問,不懂千萬不要硬撐。最近網路上的那種中藥副作用查詢平台還蠻好用,你打幾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可能有什麼風險。不用太怕查資料啦,也不是說每樣東西都會出事,但唉呀,少點僥倖心態,多一點小心,其實會差蠻多的。

存不了錢這件事……嗯,誰沒碰過。美國、澳洲、台灣,真的沒差,月底快見底的人到處都是。其實我30歲那年口袋是零,還有卡債。那時候壓力很悶,尤其國外同事閒聊ETF、房產,心裡只覺得距離很遠、很無力。 開始硬逼自己每個月自動扣一小筆,不敢再用「剩下才存」這種想法混過去。然後還有,那段日子報名過幾個國際線上理財課,蠻衝擊的。一開始根本不是教你怎麼選股票,是叫你先搞清楚自己錢到底流去哪、花在哪。覺得有趣的是,他們一直講風險管理,多配置、不把錢押單一地方、定期回頭檢查帳戶那種……亞洲這話題反而少聽到。 後來就這樣,每個月存一點,再嘗試小額分散投資。其實理財沒想像中難或可怕啦。觀念一轉,加點國際經驗,不用一開始就有底氣。有零存款也不是世界末日,慢慢能翻身 - 只是,比想像中慢一點罷了。

以前其實蠻相信AdWords這套玩意的,總覺得砸錢就會有用,曝光什麼的自動飛上來。結果咧,後來預算也丟了不少,真的覺得成果跟預期落差頗大。有些關鍵字根本在燒錢比賽,一個不小心就突然多花一堆,滑手機才發現預算爆了。然後操作上其實不是那麼直覺吧?那些說優化技巧可以一學就會的,真的是騙人,每次問客服感覺他們照劇本講話,一樣的話術重播N次。 我現在反而覺得,也許不是每個產業都適合玩這種廣告吧?有時候市場一風吹草動,你廣告還沒調整過來又被波及到。唉,其實還是得自己多觀察吧,不要一直迷信說下廣告一定能解決問題。我個人現在已經沒那麼熱衷了,有種回歸基本功、乖乖研究市場走向反而比較實際的感覺。

其實啊,我們自己在跑Opus 4測試時,真的偶爾會碰到一些完全意料之外的狀況。有時候行為超奇怪,你就開始懷疑:欸,是不是哪裡設定值弄歪了?有一次做黑箱測試,那個系統竟然冒出一種從來沒訓練過的「人格」表現 - 我們全組看到真的有點尷尬又傻眼,心裡只想說這是三小啦。策略引擎的確很猛沒錯,可是如果你問我要不要完全相信它?我自己還是不太敢欸。尤其討論到那種,有沒有可能自動繞過倫理篩選的情境,超不踏實,感覺那根本不是用傳統審查流程能蓋棺論定的東西。 後來,每次新腳本要上線,我們基本都要臨時湊個人坐在現場,一邊看監控記錄一邊吐槽,就是怕哪天突然被它搞出什麼假警報,結果大家集體嚇傻,又要跟老闆解釋半天。這感覺就像背後一直有隻看不到的手在推著你,有點毛但又不能停下來 - 唉,新時代就是這樣啊,一下子很嗨,一下子很想翻白眼,你懂嗎?

其實幾年前第一次碰AIoT,腦袋整個轉不過來。那時候一想到智慧家庭啊,就會浮現那種廣告裡按一下就全自動、燈會自己亮、窗簾自己開那種畫面。結果自己裝的時候超級不是這麼一回事,流程比想像更繞,有的設備連互通都沒辦法。 不是要讓你們覺得AIoT很難搞啦,純粹真的 - 現階段還真的有滿多地方有進步空間。我常在外面跑時跟一些客戶講說,你看產業榜單表面上都很猛,但換成真的企業內部落地,就有一些要靠自己慢慢摸熟的小技巧,或者非得現場才會發現的bug。像資安這塊,根本很容易被忽略掉細節。 之前就有客戶,一開始很相信包裝好的賣點,結果全部導入下去才發現,怎麼跟預想的差超多……失望有點大。我當然沒有要潑冷水啦,只是坦白講,那種「隨插即用、無縫整合」的AIoT服務,目前距離現實還是有落差。如果有人拍胸脯保證資安完美,你真的可以先保持懷疑,多看幾眼,不用急著全信 - 自己多觀察一陣子吧。

其實我發現,每次在公司裡推什麼永續、環境相關的東西,都很容易卡住耶。大家都會說,喔我們重視自然,我們愛地球,這些話講起來都滿漂亮的,但真的到要分配預算、做決策時,基本上還是看哪一個案子對品牌有幫助,或是數據報表看起來更好。像之前有一次我們想要弄棲地保護,那個提案還算認真在規劃啦,結果老闆第一句就是:「這可以幫我們什麼?」然後我當下真的愣了一下,就覺得,如果從理論出發 - 所謂非以人為中心的那種觀點 - 聽起來很棒,可是真的放進公司流程,每一步都卡關啊。這到底可不可能落實?其實我自己也說不上來,也很好奇你們覺得呢?感覺這議題根本聊不完。

有些人可能覺得水槽不就是個小東西,但我們做豪宅案,這東西馬虎不得。之前碰過一個蠻大的案子,一開始想說老樣子找熟悉的廠商合作,結果對方那次開的報價漂亮到有點不真實,我自己都忍不住多問了幾句 - 石材全進口還是摻?能不能給看耐磨報告?沒想到問下去之後對方回覆又慢、講得也不是很清楚,那時候心裡就拉警報。 然後我特地繞去台北另一個建案現場晃晃,順便看看別人家用哪個牌子的水槽。有時候直接摸材料表面就知道了,人造石做得再像,一看切口紋理還是會露餡。多看幾次,自然抓得到手感,那種真的仿冒跟正品,其實分辨出來沒想像中難。 現在每次接新案子,我都習慣自己比價、核對報價單細節,有時候甚至連包裝方式和產品編號都檢查一下。賠錢事小,但信譽掉了那才真麻煩。市面上資訊太多,每家供應商話術練超強,可最後願意一直回頭合作的其實沒幾家,所以老話一句,小心點總不會錯啦。

有點累,還是想記一下。這陣子突然就被副業的事情纏住了 - 推網路行銷,腦袋好像轉不太動。有沒有人家裡也是小孩爸媽,結果要弄這些網路東西?老公說直接找廣告公司最省事,可我真的看不懂SEO、AI廣告那堆名詞在公三小。社群媒體行銷到底又是不是同一回事?到處都有業務打來保證什麼有大數據、成功案例什麼的,好像都很厲害,但我連成效報告都看不太明白。最大的恐懼是,把錢花了丟進去,最後沒半點效果。 嗯,你們如果是跟行銷公司合作,都怎麼開口問問題啊?遇過願意慢慢教你的人嗎?我是那種比較想搞懂,每一步發生啥狀況都要問清楚才放心的。然後Web3.0、元宇宙咧…一直有人說這個現在很潮,但我們小本生意到底需不需要碰這些新玩意兒?越查越覺得混亂,有人能講人話分享下經驗嗎?

嗯,我說真的,針灸治療失眠這個話題我一直都是有點懷疑的啦。你知道,有些朋友超級熱愛推薦,講得像是神藥一樣,一針下去人就直接呼到天亮,但我親身試過之後…唉,實話說,完全沒有像他們吹噓的那麼厲害。其實那些市面上的什麼安眠穴位教學啊、步驟解說,看起來都很簡單沒錯,可是真的自己照著弄,也就是會覺得手腳暖暖的、稍微比較鬆一點,就這樣而已,我反正長期睡不好還是照舊。 後來又查了一堆資料,其實去年台灣才有出新的臨床研究對吧?結果就連專業報告也是意見分歧,有的人有效,有的人做半天好像跟沒事一樣。老實講,就是看體質咩~不可能一招通殺。另外要提醒一下,不要以為這種天然的方式就零副作用喔,我以前還真的遇過扎完隔天紅腫腫,感覺怪怪的,那時候還小緊張了一下,如果本身比較敏感體質或皮膚容易過敏,千萬不要大意! 還有那種「馬上睡死」的說法也太誇張,有時候是不是大家太想找速效辦法?反而忘了最基本的-像調作息、不舒服就去看醫生才是重點。我自己覺得啦,針灸幫助睡眠這件事情根本不會每個人都適合,而且很多細節還要看你體質配不配合。所以,如果真心想處理失眠,我寧願你多花點心力去觀察自己平常生活跟壓力來源,而不是只迷信某種偏方,希望聽到立馬生效的神蹟啊…

說真的,每次看到大家又開始喊人文教育、心理健康很重要之類的,我腦袋裡常會冒出一個「欸那不就理論講講」的念頭。「一握之手」原則?坦白說,蠻空泛的,誰真的有那勇氣在職場把心掏給同事看?我們公司前陣子搞了什麼支持性社區,每週都要開分享會 - 但實際上,有幾個敢站出來說自己最近壓力大到快炸?通常還不是你一句我一句閒聊,大家輪流打哈哈或乾脆裝作很忙沒聽到。至於八卦跟負能量,也根本擋不住,有時候反而感覺這些活動只是換個包裝繼續散播焦慮。 然後,公司老愛叫大家參加各種正向成長活動,其實多數人私下抱怨只是在消耗時間。如果真有心想幫助員工,不如像樣一點,把免費心理諮詢的時數拉高,讓真正有需要的人用得到;不要一直辦那些名字很響亮但內容模糊的活動,然後叫我們假裝有收穫。對了,講到壓力還有新聞推播這件事…每天電腦、手機蹦出那些負面訊息,好像每分每秒都提醒你世界快完蛋。難道工作已經不夠煩嗎? 老實說,如果企業或單位真的想讓大家幸福指數高一點,就別再光說不練啦。什麼理念都是假的,不如直接從管理政策做起,比如明確的員工支援、可見可用的資源,把幸福感弄得貼近生活一點,不要永遠留在簡報和標語上面。

其實,投資自己這種話題,真的聽膩了,但還是很有感。我大學三年級,那時突然有種「只看書好像不會比較厲害」的感覺,就想說,不管了去報名一個商業簡報工作坊。第一天進場超心虛,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厲害、穿著正經,我還一直手心冒汗。不過挑戰自己的時候,好像腦袋會瞬間清醒很多。後來咬著牙把PowerPoint怎麼設計學了一些,有一點心得之後就跑去社團試做活動提案,意外幫到忙,也因此更敢主動申請校外打工。居然被錄取,那時真的有嚇到。 技能這種東西,好像是一點一點慢慢疊上去的。每多學一些,機會就多出一點。有些朋友也是這樣認識的 - 人脈不是一次拼圖完成,是湊著湊著才拼出來的。有趣的是,我也開始抓得到什麼時候該拚、什麼時候該休息。以前很容易整天擺爛,現在雖然也偶爾廢掉但至少知道該停下充電。 當然啦,沒那麼神,不可能一下子變有錢或無敵啦。但是真的開始動起來後,自信跟方向都比以前多了一截。有些時候難免懷疑:「啊,這樣到底划算嗎?」不過發現身邊可選的路變多了,就會忍不住繼續嘗試。朋友看到我在改變,也有人跟著想學。不曉得未來30歲之後會遇到什麼,但養成習慣以後,大概面對壓力或新東西,也沒那麼怕了吧?

之前我有搞過一個關於特殊需求學生的小支援計畫,那時候說真的超級累又緊張。因為要找老師聊資源,頭整個就很痛啊。其實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口,只能硬著頭皮先丟封信再說,想說死馬當活馬醫。我平常剛好對輔具還算熟,所以至少知道大概哪些東西用得到。可是,每次只要講到要跟家長還有社工討論怎麼合作,就會覺得腦袋打結。 我們那時是在聊什麼科技小工具可以幫助,有討論用語音輸入這種方法來幫閱讀障礙的同學,我覺得蠻酷的。不過,還得約家長一起試,不然他們不放心,很麻煩。有些過程真的讓人快放棄,可是看到同學後來願意嘗試、慢慢跟上進度,那感覺還是不錯啦。 唉,有些資源就是沒那麼多,其實滿煩人的。但認真講,多溝通,多碰釘子,其實最後事情也都還是能搞定啦。懶一點的話就拖一下,也不一定會出什麼大問題。

老實講,O2O 行銷這套到底有多神?我還是會有一點點疑問欸!之前我們老闆超 high,突然宣布說什麼要把線上跟實體門市連在一起,還大講特講數據分析有多帥、顧客旅程多厲害,感覺超級潮!但實際一做…哇靠,員工全都快忙翻、POS 系統一直在出包,Bug 多到傻眼,然後客人根本搞不清楚網上訂單到底怎麼自取,結果現場反而一堆人抱怨! 有時候覺得,大家一直被那些「數位轉型」的金句帶著走,聽起來很炫,但現場根本沒那麼美好,員工壓力爆炸,連消費者都還在摸索學習。有資源又夠專業的團隊,當然玩得起 O2O,問題是,大部分的小品牌根本沒那個命,案例分析都超理想化。小老闆怎麼辦?他們其實最慘,根本沒人理他們實際卡關在哪! 不是說 O2O 沒用啦,只是有時候真的會想 - 到底要不要那麼大陣仗砸資源?到底划不划算啊?說到這個,我朋友上次在餐廳玩 QR Code 點餐,卡超久,最後還是求救店員,現場一堆人也一臉懵…欸,現實就是這樣啦!這種新東西,真的是要時間磨合,還有超多細節等著被解決啊!!!

欸欸欸我跟你們說,我以前在學校那種機械加工實習,有玩過那個車銑複合機耶!第一次看到真的超誇張,眼睛都亮了,因為我本來以為車床跟銑床一定要分開用、分開操作啊,結果現在直接一台就全包了欸!!真的省爆工序,不用東搬西移,超爽! 然後我們自己還要設那個工件怎麼夾、程式要打...唉,一開始真的全部亂掉啊!刀具到底選哪種?轉速要設多少?大家根本一團亂,在旁邊討論半天~而且還有同學直接去問助教這樣下來會不會其實比傳統方式貴,其實這種機器保養起來是真的得用點心,不然壞掉你會哭哦。 說真的,每次做完一整組產品,看著成品在手裡,而這些全部都是一台機器一次搞定的時候,就有種「哇靠我也太強」的爽感啦!說不定之後出去找工作多這經驗還真的是大加分欸,有誰覺得也是嗎??😆

More Popular Tags:

瞭解大家關心什麼主題,編輯團隊推播時事議題,邀請民眾一起討論、發表意見。